佛度有錢人的錯覺是如何產(chǎn)生的
2012年06月21日
中國人很少以直接面對的方式,來討論自己的信仰問題。然而,中國人的信仰問題自1980年代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前所沒有的關注,并且日益顯得重要。一個時代的變遷,中國人的精神信仰要有一個新的掛搭之地!人有沒有靈魂?人的精神關懷問題如何處理?中國人的信仰問題常常會在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遷時,自然不期然地凸現(xiàn)出來。如果把信仰問題放在宗教學或宗教社會學里面來考慮的話,信仰和我們的人格發(fā)展,跟我們的精神關懷,跟我們的社會建設,無不緊密相關。
就佛教與社會建設的關系而言,佛教如何參與社會建設、或者以什么樣的信仰方式進入社會建設的過程,自然涉及到一個佛教信仰者的身份建構及其在社會認同、國家認同之間,尋找一個彼此能夠整合的認同路徑問題。
佛教信仰的倫理與規(guī)范特征
中國佛教在中國二千多年的演變和發(fā)展,早已成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信仰的重要構成,在中國社會的變遷中顯出日益重要的功能。觀察中國當代佛教的信仰現(xiàn)象,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從1980年代以來,當代中國佛教最初以“宗教文化”作為“人間佛教”信仰的實踐方式,再度進入了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并且在與社會發(fā)展緊密適應的要求下,當代中國的人間佛教、佛教信仰,已經(jīng)獲得了國家、社會和廣大民眾的接納和認可,從而與中國社會其他社會組織、文化——信仰體系取得了相互的理解,建構了為一種信仰與社會建設的資源或機制。
就宗教社會學的方法而言,信仰是宗教的核心;但信仰與宗教卻有一定的分別。信仰,指的是個人作為信仰主體而選擇的終極關懷形式,或是作為人神、人與佛、人與人、人際之間的一種信任關系、信奉關系。宗教則是以信仰為紐帶的群體信仰結構,具有社會組織形式,甚至是制度化的信仰實踐。
按照佛教的真實教義,應當是具有倫理取向與規(guī)范原則的信仰體系。佛教信仰是講緣起的。緣分,亦作緣份,是中國文化和佛教的一個抽象概念,象征著人與人之間一種無形的連結,是某種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機會和可能。為此,“緣”,可有等多種理解,如血緣、人緣、姻緣、業(yè)緣、前世姻緣、天賜良緣、天緣巧合、喜結良緣、締結姻緣等等。總之,在中國人的佛教信仰現(xiàn)象中,緣分讓人們生活在一起、進行人際交往。
佛教運用緣起法則,觀察人類自身、探究生死根源,首先著眼于被釋迦牟尼認為造成生死苦惱的最直接原因――“業(yè)”,而表現(xiàn)于“業(yè)”中的因果律,是緣起法則的重要內(nèi)容。《觀無量壽佛經(jīng)》所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二者,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yè)。“業(yè)報、因果,乃釋迦學說中道德教化的理論基礎。如果用惑、業(yè)、苦三者的惡性循環(huán)來總括眾生的生存現(xiàn)實及四圣諦中苦、集二諦的內(nèi)容,那么與人生諸苦直接關聯(lián)的”業(yè)“,當然應成為集圣諦。如《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謁所說:”一切世間之所有,種種果報各不同,莫不皆由業(yè)力成。“而佛教信仰即是遵照釋迦的教導,依此發(fā)心生愿,構成了人與佛陀的精神依止關系,構成了佛教信仰的基本內(nèi)核,并因此而獨立作用于人世間。
基于果報關系的功德信仰現(xiàn)象
中國佛教徒喜歡講功德果報。而佛教信仰中的”功德“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幾乎所有與佛教相關的事體,如信佛、念佛、做善事、供養(yǎng)三寶、拜佛誦經(jīng)、布施供養(yǎng)等,都可視為”做功德“,由此構成一種特殊的功德信仰現(xiàn)象。
什么是佛教所講的”功德“呢?依據(jù)佛教教義,”功“指善行,”德“乃善心;其意指功能福德,亦謂行善所獲之果報。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義章》九曰:”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天臺仁王經(jīng)疏上》曰:”施物名功,歸已曰德。“《勝鬘經(jīng)寶窟上本》曰:”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傳統(tǒng)佛教的信仰方式,大多以”許愿-靈驗-還愿“ 或者”有求必應“類的雙向約定的契約形式,建構了一種以功德文化為中心的象征交換原則,在佛菩薩與信徒之間構成了一種”相對交換關系“。這種表達信仰和踐行信仰的社會學特征,實際上就是一種”象征交換“。一方面,它代表了每個人在佛陀面前的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要心誠做功德,佛菩薩的保佑就會具有普遍性;但因為功德信仰之間的象征交換,也能說明功德信仰現(xiàn)象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如果功德兌換的基礎是個人的財力和身份,那么,錢多的人、有身份的人,就會擁有更高的功德兌換率,使之成為個人財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展示。中國人固有的”窮算命,富燒香“信仰習慣,也就是這種功德信仰現(xiàn)象的真實反映。
于是,功德信仰就成了佛教中一個不言自明的信仰慣習。一方面反映了一種基于信仰的公平原則,使佛教信仰成為凝聚與認同的宗教群體基本條件;另一方面,它也同時代表了一種世俗社會的不平等關系,因而使功德信仰現(xiàn)象,成為社會關系的一個權力場域。然而,功德信仰之間的象征交換,實際上就包含了一種信仰不平等關系。于是,在信眾中間就會形成”佛度有錢人“的信仰錯覺。這種信仰錯覺,當然是深刻反映了當今佛教信仰的私人化現(xiàn)象,是佛教信仰功德化、功德私人化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