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佛教的濟世導俗的功能
2012年07月31日
佛教由上至皇宮貴胄、下至黎民百姓之輩的基本信仰的角度出發,其作為宗教在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精神慰藉方面,及推動中華文明根深葉茂之中,所發揮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同時,佛教作為文化,對豐富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以及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推動當下文化大發展、建設文化強國中的作用,同樣需要在當今時代予以格外的關注,需要特別的予以發掘并取得共識,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佛教作為文化形態的濟世導俗的功能。
一、宗教、佛教、文化的三大概念的理解和相互關系:
中國佛教界的前賢,包括趙樸初居士、太虛大師、印順導師等在內的各位大德,都對佛教既是宗教又是文化,有著諸多精辟的見解。其中,宗教與文化的功能,構成了佛教的兩大內涵。何謂宗教?雖然這是一個難有定論的問題,但確實是一個十分很重要的問題,在此不想做深入詳盡的展開。但其作為人們的精神慰藉與終極關懷的功能,當是其最為重要的特征,也是人們對宗教的基本共識。而文化,就我本人的窺豹之見,是對人們物質生產活動和精神創作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概括和描述。文化是一種動態的、現實中的活動過程,而文明則是這種過程的凝固態的敘述、歷史性的追述。由此可見,在佛陀創立佛教之后的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佛教確實承擔著作為人們精神慰藉與終極關懷的宗教功能,又肩負著引導人們物質生產活動及綻放精神創作活動、繁盛人類精神之林的職責。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教是宗教,也是文化。佛教通過其宗教活動,凸顯著撫慰安頓人類心靈的強大機制;佛教通過其文化活動,彰顯著濟世導俗社會良知的卓絕功能;喪失宗教功能,佛教就無從談及精神慰藉與終極關懷,缺失文化功能,佛教就無法發揮濟世導俗與精神引領。總之,離開了宗教和文化,佛教的個體擔當與社會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活動,繼踵而至的是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和復雜,由此,導致了人類文明歷史的演繹。由此,更高層次的精神索求,是人類文明的基本特征。精神的索求之最典型的模式,即為宗教。宗教是人類早期精神活動的產物,也是人類最具生命力的精神家園。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其研究人類社會文明形態的過程中,深刻揭示了宗教作為文明生機之源泉的重要歷史地位,而文明形態本身即是文明所固有的宗教信仰形態的反映和體現。由此可見,宗教與文化是人類文明形成的核心要素。由此,作為中華文明之重要構成的佛教,對于中華文化的繁榮,應當作出自身的貢獻,對當前正在如火如荼開展著的文化大發展理當有積極的回應。
回顧歷史,自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后,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為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西域諸國及中華本土的僧人積極翻譯經典、四處講學、闡釋義理,極大豐富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經過自東漢以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充吸收和積淀,至隋唐盛世,本土化的中國佛教宗派,在諸多祖師大德的努力下,深深扎根于中華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本土化的中國佛教,在祭祀儀規、佛教節日、思想體系架構中,融匯了中華文化的諸多元素,特別是與民族風俗、民族思維模式密切適應;同時,佛教經典的匯集方式、語言學的四聲發音法、特別是其精深的哲學思維風格、縝密的邏輯推理模式、對人生、自然、心理獨特的分析視角,以及卓有成效的心理調適方法等等,推動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吐故納新,新陳代謝,宋代以后儒家學說中理學及相繼而生的心學等,道教的經典匯集《道藏》的問世,都無不滲透著佛教文化的深刻影響。無論是在中國的文學藝術、建筑風格、哲學思辨,還是人生理念等諸方面,佛教文化的熏染是隨處可見的,佛教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儒釋道三大精神資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項。
由此,作為宗教和文化的佛教,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具體功效,不僅表現在其作為精神慰藉與終極索求等宗教情感上,為社會民眾提供了一種全新信仰體驗;同時,表現在作為文化的佛教,又在具體的文學創作意境、藝術表現手法、思想體系建構、民族風俗內涵等諸多領域,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相結合,形成思想意境和表現手法獨特的文化奇葩,深深地影響著中國民眾的思想與生活。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佛教典籍,本身就是偉大而珍貴的文學作品,為中國傳統文學帶來了意境、文體、遣詞方法等方面的全新氣象;《法華經》、《維摩經》、《百喻經》等經典鼓舞了晉唐小說以及后來戲劇、連環畫小人書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對豐富魏晉以降以至于唐詩宋詞元曲等創作的意境的影響,是特別顯著的;而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等諸多文人的詩詞賦創作中,處處可見佛教在文學家心靈中揮之不去的印象。變文、俗講和禪師的語錄等佛教通俗文學表現手段,又都與中國民俗文學有著難以割舍的淵源。在書法繪畫方面,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創作的源泉,曹不興、顧愷之、張僧繇、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乃至于清初四大畫家石濤、八大山人等,歷代名家皆以擅長佛畫而著名;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寫意畫,則與禪宗思想有關。在音樂方面,公元三世紀,因曹植于漁山創作,我國已有佛教梵唄的流行;唐代音樂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和地區的音樂,唐樂至今還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廟的唱誦中。在建筑方面,我國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許多佛教建筑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名勝區的突出標志;我們所在的靈山梵宮,即是當代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精巧的佛教建筑為祖國錦繡江山平添了無限光彩。
以上所舉,僅是兩千年來中國佛教文化藝術之一斑。由此可見,佛教不僅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創作題材和表現手法,而且升華了其中的哲學意境和思想內涵,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也正是通過諸多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拉近了佛教與社會大眾的距離,佛教的思想、義理與信仰生活更加容易為社會所接受。
二、佛教文化在當代所發揮的濟世導俗作用:
及至當下,中國已經成為對國際事務擁有深刻影響力的大國,無論就國土面積、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中國成為當今世界負責任的大國,已經是保障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而要推動中國真正成為國際社會中能夠擔當的成員,不僅取決于我們的經濟總量,更重要的是能否成為文化強國,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影響和推動世界的和諧,切實減緩和化解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精神空虛等諸多現代綜合癥。就佛教文化而言,發揮其在當代社會中濟世導俗的作用,是我們弘揚佛教信仰,發揚佛教文化的主旨。就當前中國政府倡導和注重建設文化強國之際,佛教有可以有所作為,也必定能有所作為的。其理由如下:
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我國三大語系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可以說是中國佛教文化繁榮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級佛教組織十分重視佛教文化建設,刊印佛經,發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各類佛教雜志百余種,舉辦不同形式的佛教文化學術研討會、佛教書畫展、佛樂演出等,不僅弘揚了佛教的優秀文化,也為凈化人心,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佛教文化蓬勃發展,為我國佛教文化海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按照中國佛教協會的統一部署,中國佛教協會及各省市佛教協會,曾多次赴海外舉辦內容豐富充實的佛教書畫展,各地梵樂團將雋永天籟般的佛樂帶到了歐美和東南亞諸國,在國際“衛賽節”、以及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上的佛樂匯演,均受到廣泛贊譽,為繁榮我國多元文化,增進相互了解與友誼,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在我國主辦的前兩屆“世界佛教論壇”期間,與會海外代表不僅領略了我國佛教寺院建筑藝術的魅力,感受了大型佛教和平祈禱法會的心靈啟迪,而且分別在上海和無錫舉行的大型佛樂演出,更受到海內外信眾的廣泛贊譽。這些佛教文化活動的舉辦,為宣傳我國改革開放與和平發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慈悲濟世的和諧理念,為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宣傳我國和平發展的外交路線,做出了積極貢獻。
當然,我們要真正將佛教文化濟世導俗的作用充分發揮,并在社會中產生積極的、可以感知的效果,中國佛教界必須注重自身的建設。從具體的舉措上而言,應該在今后更加在以下四個方面,有所建樹,有所強化:
一、佛教文化藝術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佛教文化藝術的人才培養,是提升我國佛教文化藝術發展品位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級佛教組織與佛學院應重視佛教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同時要結合我國佛教三大語系的文化與藝術特點(如佛教造像、書法、繪畫、樂舞、唐卡繪畫與酥油花制作、貝葉經雕刻等藝術),要不斷發掘佛教文化藝術人才,拓展人才培養渠道,完善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為我國佛教文化建設與藝術發展,培養更多弘法利生、愛國愛教的文化藝術人才做出貢獻。
二、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落實,當前是中國佛教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級佛教組織應在中國佛教協會的統一領導下,重視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進一步發掘和整合國內佛教文化藝術資源,發揮我國佛教三大語系的文化藝術優勢,通過繁榮和發展佛教文化藝術,為弘揚佛陀的和平理念,引導佛教信眾正信、正行,凈化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發揮積極作用。
三、中國大陸與香港、澳門、臺灣的同胞,可謂同宗同源,佛教信仰法乳一脈,佛教文化藝術建設模式不同,但卻異曲同工,都是弘揚佛教的優秀文化藝術,有利于凈化人心,和諧社會。應按照中國佛教協會的統一部署,在各級政府的指導下,進一步加強與香港、澳門、臺灣佛教界之間的友好聯系與合作,拓展佛教文化藝術交流的渠道,并通過佛教文化藝術這一弘法形式,增進相互了解,鞏固血脈親情與法源同宗之誼。
四、佛教文化藝術,歷來是我們弘法利生的重要途徑,文化品類紛呈,藝術表現形式多彩。如佛經刊印與流通、佛教雜志發行、佛教文化藝術研討、佛經念誦、佛教儀式與法會、佛教書畫展示、梵樂演出、佛教造像、佛教藝術品等。各級佛教組織在佛教文化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績顯著,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佛教文化藝術建設也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我們應認真總結以往在文化藝術建設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依托我國佛教三大語系齊備、漢傳佛教八大宗派共興的優勢,本著求同存異、開拓進取的精神,展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胸襟;本著立足眾緣和合、適應社會的原則,進一步整合我國佛教文化藝術資源,找準佛教文化藝術在盛世環境之中的定位和角色,為進一步繁榮佛教文化藝術,服務于經濟社會建設,服務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服務于國家和平發展大局,在中國佛教協會的領導下,調動各級佛協組織的積極性,結合目前佛教文化藝術建設的特點,適時契機地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藝術活動、學術研討,促進佛教文化藝術、學術研究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進入了人類歷史上世紀大轉折時期,世界的和平、經濟的發展、環境的保護、多極化的世界、多極化的文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和壓力,我們在倡導和發揚佛教文化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文化內涵的融合與藝術形式的兼容。這其中不僅包含了云南南傳上座部佛教、承襲印度大乘佛教而來的漢傳佛教、與承襲印度密教而來并吸納本教的藏傳佛教的三大語系佛教內部的融合,還包含了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藝術的融合。因此,我們有必要,有責任,在圓融無礙、交流協作的前提下,以百花齊放、爭相競發的姿態,為中國佛教文化的繁榮,營造良好的氛圍、為文化和諧開創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