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調查 >2011-11-03
摘要:一個高原湖泊的守護者、一個江南名湖的瞭望者。兩個農民,從水里成長起來的生命,為了一方水土的潔凈,拼盡了一生的血汗。被關、被打、被歧視、被精神病,親人離散,他們成就了幾乎所有的悲劇元素。他們在奢靡的商業社會里,已與現代思維脫軌,他們無疑是太湖和滇池,最接近自然和上帝的人。張正祥上了國家形象宣傳片,仍是“張瘋子”。吳立紅家門口五個攝像頭全天候伺候,成了高貴的農民。正是張正祥和吳立紅江湖獨行俠的堅持,才讓中國的水污染步伐減慢—中國之大,沒有幾缸干凈的水了。
張正祥×滇池水怪 。。。 文‐本刊特約記者 梁鴻興 發自昆明 圖‐楊觀 楊曦
在云南媒體圈,提到要去觀音山,同行的第一反應是去找“滇池衛士”張正祥。31年來,如今63歲的老人張正祥為保護滇池,共叫停160多個污染企業,62個采石場,得罪250多家單位,“告倒”各級官員100多名,“告倒”各類老板240多人。張正祥說其中不少人至今還過著鐵窗生活,“我得罪的人上萬”。孤獨斗士張正祥借宿處,是觀音山村最衰敗的一座院子,大門斜刺里的一道縫隙被人用刀砍過,那些人本來是過來砍他的。上千冊圖書和布滿灰塵扎捆的舊報紙堆放在屋檐下,全國各地媒體關于張正祥最新的報道被放在桌上,踏著已經傾斜的樓梯上去,光線透過破損的瓦片灑進房間,僅有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凌亂的床鋪周圍依然是報紙書刊。
記者抵達時正值中秋期間,昆明市民為張正祥送來月餅,“一下子來了好多人,院子里面站的地方都沒有。”張正祥依然是那件藍色襯衫,深色西褲,皮鞋擦得黑亮。 “現在我都是用圖片來說話,寫的文字人家說是假的”,右眼失明,僅剩的左眼視力也只有0.1,他不得不將一疊照片貼近鼻尖左側,努力看清每張照片上標注的時間。最新的一張照片拍攝于2011年9月8日,標注“晉寧X灣高爾夫旅游開發公司”。這是一處當時征地一萬多畝林地耕地建設的高爾夫球場。按照《滇池保護條例規定》,滇池的面山屬于二級保護區,不得新建、改建和擴建與滇池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滇池西岸至水面的湖濱地帶以內為一級保護區,也是禁建區。張正祥為此歷時3年上告,在這里拍照取證時曾遭到毆打,“趴在地上走都走不動”。該項目最終被國土部、建設部勒令停工。2009年與這家高爾夫球場一起被告停的還有附近的彩云灣高爾夫及別墅建設項目。此后,張正祥每周都要到這兩處去看看,“我當天要進到現場去看,他們不允許,說這里是中央領導的地盤,不允許參觀考察。我就要知道他是誰,后來20多個聯防隊員將我圍住長達兩個小時。”這樣的場面早已司空見慣,“最近一次被打還是在春節前。”張正祥的孫子回憶,爺爺早年“一個農民的滇池保衛戰”打得最悲壯最慘烈最無助的時候,經常被打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回家,倒下去就站不起來。家里的房屋經常夜間遭人報復,水井被投放毒藥、動物尸體和糞便,家里飼養的雞鴨鵝也被毒死。 “滇池衛士”更喜歡單打獨斗,這與他不信任當地環保NGO有關。讓張正祥一直耿耿于懷的是,云南一家環保NGO組織起步初期,自己帶著隊員沿著滇池一步步走過,并將數十年搜集的資料提供給這些后輩,“但他們拿著這些資料在社會上獲得諸多獎項時,我的名字和照片卻不見了”。他認為:“如果政府再不重視環保,就會被這些假環保人士騙走民心,這是非常危險的。”當然他并非將所有NGO組織都在心中一刀切,著名的環保組織“綠色流域”就很受張正祥好評。
張正祥認為關于自己的眾多獎項,“只有代表黨和國家頒發給我的獎才是光榮的,其他民間組織的獎都不算數”,當然一向青睞媒體的他并不會拒絕有媒體參與評選的環保活動,他堅信媒體是滇池治理的主力軍,“沒有媒體,滇池污染治理不好。” “不過現在我很少去報社了,人家好像也煩,可能覺得我舉報的材料都沒價值吧,沒人搭理我”。少了媒體關注的張正祥變得更加孤單。在他看來,現在的“滇池衛士”全世界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如果出現第二個,一定是假的。“半個世紀以來,滇池是一個人的保衛戰。我保護滇池31年沒有得到過政府一分錢,我感動中國,但感動不了本地的貪官和無良企業”。
命融滇池
關于張正祥的家庭,媒體報道多有提及。5歲喪父,7歲喪母,兩個弟弟先后餓死,成為孤兒的張正祥離開村子,在8公里外的西山大樹上搭建了自己的窩,春秋住樹上,夏冬住山洞。“西山是我爹,滇池是我媽。”張正祥如此形容。 14歲時張正祥下山回家,在滇池邊的富善村以打漁為生,并學會寫字讀書,后來當上了生產隊長,他不允許村民砍伐西山的樹,不允許在滇池里洗衣倒污。 他兩次婚姻均告失敗,所有親人先后離他而去,妻子和女兒不知所終,唯一的兒子因為受到驚嚇被送進精神病院。對于家人,張正祥說不如不見。“見了很難過,但又希望見,很想念他們”。他清楚以自己現在的狀況,即使子女回到身邊,也仍然會不歡而散,“他們肯定會抱怨,換作任何一個家庭都會發生,不只是我的兒女不理解。人家的爹媽都給孩子存錢為子孫后代謀福利,而我已經與現代思維脫軌”。
讓張正祥欣慰的是剛剛考上大學的孫子成為全家唯一理解他并陪伴在他身邊的親人。“當時鎮政府貼出橫幅,‘熱烈祝賀張金龍考上西南大學’,孫子沒按照當地慣例獲得一分錢獎勵。張正祥保留著孫子寫給共青團云南省委、共青團昆明市委和媒體的”緊急求助呼吁書“:”我叫張金龍,是清朝光緒武狀元和朝廷命官張芳的第六代后裔,又是當代新中國成立以來200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國國家形象人物、第三屆中國社會責任年度綠領袖張正祥的孫子。我因為有了光榮的傳統而驕傲和自豪,但也因為有了這個只有投入而沒有收入的滇池環保而悲傷和不幸……因為我有了這個被地方官員稱為‘張瘋子’的滇池衛士的爺爺,而從小就跟父母和小叔一樣,受盡了人們的侮辱、毒打和無休止的欺壓“。2009年,獲得“感動中國”人物的張正祥從北京領獎回到云南后不久,老宅被拆,從此沒有著落。張正祥去找干部,干部答復:“你不是講‘滇池是你媽,西山是你爹’嗎?滇池邊上幾十萬人都沒有說過滇池是自己媽,你就再犧牲一下,為你爹你媽再做點貢獻。”就這樣張正祥離開富善村。觀音山村一位80歲老媽媽收留了他。老人有幢300年歷史的院落,已被鑒定為危房,“你要是不怕死就搬進去吧!”
滇池“水怪”
幾乎沒有人不承認張正祥的瘋狂,他對于一些政府部門而言,是攜裹著滇池的污水潑向他們身上的瘋子。近些年張正祥的環保足跡還遍布在云南多個地州,從昆明西山區到晉寧,再到西雙版納和普洱,有一百多名官員因為張正祥舉報被停職,不少人至今還在過著鐵窗生活,“我得罪的人至少上萬”。現在也有村民會找到張正祥反映情況,他會幫忙給這部分村民寫舉報材料,然后帶著當事人去逐一敲開云南本地每家媒體的門。 “根據我每天巡護滇池經過實地調查掌握的證據來看,現在滇池的主源污染轉移了,城市有治污工程,但農村污染現象加劇”。張正祥說昆明市向整個滇池沿岸擴充上百萬畝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商品化的國際泛亞花卉種植產業,使超過傳統農業和城鎮100倍的化肥農藥由地下直接排入滇池。 在他剛剛完成的《關于懇切請求中央和省市支持張正祥提出“十條”除藻治污加快滇池保護治理工作的可行性方案報告》中痛批當地政府通過水葫蘆和中山杉凈化滇池治污。“滇池與太湖水系180多個大小湖泊不同,海拔1887.5米的高原湖泊滇池僅有36條小河注入,而且都是污水。” 張正祥每周都要環滇池一圈,“以前騎自行車,現在去危險地段都租車,每天400元,每周一次”。張正祥自稱每天平均為滇池的支出在100元。張正祥上了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當地一些官員眼里,仍然是“張瘋子”。
。。。。吳立紅×太湖漂浮 。。。。。。文‐本刊特約記者 蘇嘉溪
從太湖邊到吳立紅家的林蔭小道在一片綠色稻田間穿行。要不是有刺鼻的化學品味道,幾乎就是完美的江南農家生活:兩幢房子,老一點的父母住,新建的兩層樓里住著吳立紅一家三口;前院后院數百盆花草,室內室外的池子和假山,吳立紅簡直將蘇州園林搬回了家。在這樣園林式的家園旁,卻林立著400多家化工廠,如同矗立在愚公吳立紅家門口的大山,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吳立紅的人生事業就是要將這些工廠移走。為此,他被打擊報復,遭遇三年牢獄之災,也被賦予“太湖斗士”等名號。出獄后的吳立紅仍然每天穿過那條田間小路,觀察太湖,注視化工廠,像專注的劍客隨時準備出手。
拒絕離家
化工是周鐵鎮的支柱產業,而吳立紅的家則坐落在該鎮著名的癌癥村分水村。2005年吳立紅從鎮上一所醫院獲悉,該院收治的病人中,有200人死于癌癥。分水村吳立紅家五年前建的房子因此變得格外顯眼。初秋吳立紅家院子里的石榴紅得喜人,月季花強留枝頭吐露最后的鮮艷。屋前屋后碧綠的稻田,進門就有貓狗相迎,高興的時候還能養幾只雞。吳立紅當然不愿離開生活了四十多年的這個家,即使“這一切只是看起來很美,其實已經千瘡百孔。”竹子是吳立紅最喜歡的植物,他家室內的玻璃天井中,竹子已快長過高樓。但漸漸的,他就發現,本來很容易成活的竹子,越來越難種活了。知道是污染所致后,他又發現園林竹才是最抗污染的。
上世紀80年代,作為“江南模式”代表的鄉鎮企業方興未艾,化工企業一時間在吳立紅家附近、太湖西岸蔚然成風。環境污染也隨之被村民們發現。1989年,22歲的吳立紅第一次看到一股暗紅色液體流淌在田埂邊的溝渠里。十多年之后,流經分水村的漕橋河甚至一天能變幾種顏色,村民對此也早已習慣。1991年,是吳立紅的“舉報元年”。面對越來越多“色彩”在家門前的小河里出現,“無知者無畏”的吳立紅開始沿河調查這些顏色的來源。“無一例外,都是村邊化工廠排放的。”吳立紅去找工廠負責人交涉,無果。他決定舉報工廠。這一年,他寄出了第一封匿名舉報信。20年后,吳立紅從柜子里搜出他收藏的一幅特殊的“字畫”。正面是工整的書法,背面貼滿了其20年來寄出的匿名掛號信回執單。數百張回執單在字畫中“圖窮匕見”,在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吳立紅的名字后,他家遭遇了查抄,“這已經是僅存的碩果了,原本應該有幾千張。”被他一同收藏的,還有1997年到2002年間,他和幾個同伴挨家挨戶從周鐵鎮各村村民處收集來的簽名手印。當然如今也只剩下復印版。那些年間,由于化工污水排放,宜興3000畝水稻毀于一旦。“太湖污染憂思錄”、“化工污水猛如虎”、“魚米之鄉成癌癥高發區”……諸如此類的標題不斷見諸當地報端。吳立紅拿著這些鮮紅的手印,決定要舉報到國務院。 此時吳立紅已經被其之前所供職的單位南方吸音廠除名。除名之前,吳立紅也曾面臨各種誘惑,工廠委以2000萬的業務,有個別企業甚至承諾給他一套太湖邊的商品房……“有人從窗戶扔進來厚厚一摞錢,又被我扔出去。”2003年8月,吳立紅遭到一群不明身份者的毆打,吳立紅心里很清楚施暴者是誰,但是當地警方并未給他一個滿意的答復。
藍藻鎖湖
2011年9月9日,吳立紅一早來到太湖邊。聚集在岸堤邊的藍藻發出陣陣惡臭,吳立紅想起前幾日從澳大利亞過來查看藍藻的朋友在岸邊嘔吐,笑他們“沒見過世面”。中午時分,太湖邊西北風起。一間鐵皮屋,六位村里的老人組成了這個藍藻打撈點。吳立紅與打撈工人默契一笑:“今天怎么樣?”“風把藍藻吹到對岸的靈山大佛去了”, 老人在藍藻的刺鼻臭味彌漫中使勁嚼著面包。
雨季并沒有稀釋水面上的藍藻,岸邊的欄桿上,一層墨綠的“油漆”是藍藻粉刷過的痕跡。“這不是最嚴重的時候。”然而,雨季過后的景象仍然出乎吳立紅的預料。隨后兩天,連續日照,藍藻再度暴發,也在此時有關領導到太湖例行檢查,吳立紅再一次被監控在家無法出門,“家門口拉起了警戒線。”藍藻已經存在有20年了,“那時候不知道是藍藻,還會把它從湖里撈起來澆灌莊稼。”直到2007年夏天,無錫太湖藍藻導致的水危機震動全國,這個名詞才被傳開來。此時,民間保衛太湖的呼聲卻已有十來年了。漕橋河的水直接排向太湖,吳立紅和村民都知道,化工廠之所以喜歡沿湖而建,就在于方便取水和排水。事實上,自2001年后,太湖便每年“鬧”藍藻,“視天氣情況,不定期暴發。”早在1998年,全國就掀起過太湖治理的“零點行動”。這場轟轟烈烈的行動,在官方的表現是:1999年1月1日零點,國家環保局副局長、“聚焦太湖”前線指揮部代總指揮宋瑞祥通過在場幾十家新聞傳媒向世人宣布: 到1998年12月31日止,太湖流域1035家重點排污單位中的878家驗收合格,157家實現關、停,達標率為97.3%,并稱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
但是風潮過后,原本驗收合格和被關停的企業很快死灰復燃。從2003年開始,吳立紅對于家門口的關停后重新開張的企業再次舉報。2001年5月4日,吳立紅和另一位民間環保人士、邵力子之子邵大平一同上書溫家寶,反映太湖污染情況。四個月后,溫家寶抵達周鐵鎮太湖邊視察。本以為引來國家領導人關注太湖的吳立紅,幻想卻因溫家寶到來前所破滅:“太湖水是臨時換過的,連魚也是特意買來放下去的,岸邊釣魚的老人是專門請的。”2007年《南方都市報》對如此一場太湖秀也做了報道。太湖邊三家化工大戶天音化工有限公司、傲倫達化工有限公司以及瑞佳化工有限公司均在吳立紅家周圍,“整個幾十年,沒有任何效果”,民憤已存在多年,也是吳立紅舉報的重點企業。 2006年10月,吳立紅所屬的宜興市被評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吳立紅決定起訴國家環保總局。“這樣一座環境糟糕的城市,還被授予模范城市,這不是愚弄民眾嗎?”此前,由于吳立紅的奮起舉報,受到江蘇省環保廳多次獎勵。2003年-2004年間,吳立紅甚至被有關部門安排到周鐵鎮文化站,并許諾其作為太湖環境巡視員。但是很快吳立紅發現,這只是為了讓其閉嘴。2005年7月,吳立紅被“首屆中國民間十大環保杰出人物”評為“中國民間環保優秀人物”,三個月后又獲第七屆“福特汽車環保獎”提名。2007年藍藻暴發后,有關部門便以巡視不到位為借口,將吳立紅推出環保體制的大門。就在吳立紅準備到北京遞交訴狀時,他的家里卻迎來了警察。2007年4月4月14日許潔華便收到了丈夫的“刑事拘留通知書”,罪名是“涉嫌敲詐勒索”。從此吳立紅便沒有回家,直到三年后。此后不久無錫太湖沿岸藍藻大規模暴發爆發,供水危機隨即暴發。
高貴農民
江蘇宜興周鐵鎮,通向吳立紅家的路依次懸著五個攝像頭,這是自2010年4月12日吳立紅出獄后的“特殊待遇”。他成了中國最受重視的農民之一。吳立紅家的前屋大廳和過道內,掛滿了他與國外各大媒體記者的合影,《經濟學人》和《時代》雜志關于他的報道則被裝裱起來。說起國外媒體的采訪,吳立紅如數家珍。當年其被抓后開庭之時,家中幾乎成為“國際青年記者旅社”。身陷囹圄三年,顯然沒有嚇退這位農民。要不是親眼所見,或許會以為吳立紅有“迫害臆想癥”。一度也曾有傳言,吳立紅是個環保“精神病”患者。舉報已有將近20年。但距他家百米開外的各種化工廠不僅并未停產,反而不斷擴大規模。許潔華先前與丈夫一同奔走,變得不再支持吳立紅:“沒有用。”許潔華不讓吳立紅再接受境外媒體的訪問,稱其在南京林業大學讀書的女兒也不再支持父親的事業。目前妻子許潔華仍然在工廠做工,每個月2000元的收入維持家中生計,出獄后的吳立紅試圖做一些生意,“但是每到交易之時,對方總是說:沒辦法,有人打招呼了。”此種情況下,幾次生意都半路夭折。和每一天一樣,臨睡前,在一本練習本上。吳立紅會寫上幾筆:9月9日,西北風。早上湖邊的藍藻還是很臭,但有所好轉,天氣要涼了。中午藍藻被吹到了對岸。 就在本刊記者采訪完吳立紅后,溫家寶總理簽署第604號國務院令,公布《太湖流域管理條例》: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本文地址:http://gcontent.oeeee.com/chinaFortune/4/c5/4c56ff4ce4aaf957/Article.html
刊特約記者 梁鴻興。蘇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