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從歷史演進論佛教中國化 (下)
2006-04-30
二、從魏晉到隋唐佛學的流變


佛教是一種顛倒的世界觀,扭曲地反映了人民群眾對黑暗統治的不滿,表達了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佛教在社會上影響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其理論的水平,因此佛學達到的高度是判斷其中國化的主要依據之一。佛學從魏晉到隋唐,呈現出一個邏輯發展的序列。從整體上把握這種序列,恰好說明了佛教在中國立足是在魏晉,而不是隋唐。
魏晉時期,統治階級意識形態是玄學占主導,但佛教和道教也參加了這場角逐。我們考察的要點,就是佛學和玄學的關系。


1.玄學與佛學的合流
玄學的主要思想,就是講“體”和“用”的關系。以“無”為體,以現象世界為用是占主導的流派。佛學傳入中國以后,首先的問題是如何解釋“佛”等問題。佛學是以“空”為核心歪曲現象世界,因此二者在唯心主義本體論上有契合的可能。
東晉時期,影響最大的道安和尚首創了“本無”一派,以絕對的“無”解釋佛教的經義。他說:“執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為之域身。非據真如,游法性,冥然無名者,智度之奧室也。”〔8 〕真如法性的根本,就是這種存在但卻講不出來的“無”,它與作為現象的存,“卑高”亦即體用不同。道安的高徒慧遠也主張“至極以不變為性,得道以體極為宗”,認為本體(極)是永恒(不變)的法性,同道安的學說并沒有根本的不同。
玄學與佛學的合流,開始于魏,極盛于東晉。這一時期的佛學家,不僅通讀佛教的經典,同時也是玄學家。如慧遠本人就“博綜大藝,尤善莊、老”〔9〕,支道林與殷浩,劉恢道玄學家“并為一代名流, 皆著塵外之狎”。〔10〕
這一時期,玄學與佛學雖然合流,但仍保持了自己的特點。佛教僧侶始終是號召出世的,并意識到佛經與老莊有潛在的不同。慧遠幼年受的是儒家正統教育,卻在學習了《般若經》以后,公開拋棄了儒家,“儒道九流,皆糠糟耳”,玄學“對天獨絕之教,不變之宗,固不得同年而語其優劣,亦已明矣。”〔11〕道安不準徒弟比附玄學,但沒有更進一步的發揮。


2.佛學的獨立發展
把玄學與佛學從理論上區別開來的,是僧肇。鳩摩羅什從西域到達以后,僧肇從他那兒進一步學習了佛教經義。他首次以明晰的語言,運用帶有辯證法意義的相對主義,論證了出離生死兩端,即體即用的“性空”哲學。
僧肇以因緣諦合,構成事物的佛教唯心主義認識論。他認為:“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從這里出發,僧肇詭辯道:“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后哉?譬若常無,豈待緣而后也?”〔12〕世界上的事物如果是“有”或“無”,都不是因緣諦合的產物,因此,法性“不有亦不無”,出離了生死兩端,證明法性的“空”,就是“不真”。
僧肇運用這種學說批判了當時的六家七宗,認為他們都或偏執于“有”,或偏執于“無”,把世界理解成為真空的,或絕對的假。“心無者,無心于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于神靜,失在于物虛。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本無者,情尚于無多,觸言以賓無。”〔13〕僧肇討論了這幾派的利弊得失以后綜合批判道:“此直好無之談,豈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不真空論》)把道家各家劃入了玄學家異端,認為他們偏離了佛學。
僧肇的理論引起了震動,當時偏安江南的慧遠撫幾嘆曰:“未嘗有也。”玄學家劉遺民也說:“不意方袍,復有平叔”,把僧肇比作玄學開創者之一何晏,并與僧肇書信往還,探討經義。僧肇的學說,在當時取得了獨占地位,羅什也自愧不如。
湯用彤先生評論道:“肇谷之學,融合《般若》、《維摩》經,《中》《論》諸論,而用中國論學文體扼要敘出。凡印度名相之分析,事數之排列,均皆解除畢盡。此雖為文字之更革,但肇能采掇精華,屏棄糟粕,其能力難免匹敵,而于印度學說之畢化,此類作品均有建樹。”〔14〕筆者以為,僧肇的學說是綜合印度佛學、中國玄學的產物,“屏棄”了二者的“糟粕”,用嚴格的邏輯形式證明佛學經義,是一種獨創,是佛學本體論的中國化。
從魏開始,佛學理論水平的發展越來越快。根據何尚之答宋文帝問,江南世家大族基本上都崇信佛教,僧侶的地位逐漸提高。支道林在杭州,王méng濛比之于王弼,謝安說大玄學家殷浩的清淡比支氏,“實有慚道”。符堅攻打襄陽,自詡得到了一個半賢人,道安為一人,玄學家習鑿齒只有半個。慧遠在廬山,集結了一批玄學家,謝靈運清高獨邁,猶稱其為五百年不遇的圣人。東晉中葉以后的情況,是玄學家以高僧為師,而不是高僧以玄學家為師。


3、隋唐佛學的發展
魏晉時代,佛教爭論的核心是佛的本體,然而宗教之所以成為宗教,關鍵在于給予普通群眾以什么樣的精神寄托。如果“極樂世界”的大門總是關閉的,也就沒有人迷信佛教了。成佛的道路,佛經早已講好,但并不適應中國的情況。隋唐時期,佛教各宗派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成佛,結果,通往西方大門的預售券一個比一個出售得更廉價。
天臺宗是隋時期流行的佛教宗派,綜合了南方文學和北方禪宗的成果,明確地強調了“心”體的作用,提出了“一心三觀”、“一念三千”的學說,認為一心包括了中觀、客觀和假觀三種認識;心體在一瞬間的運動變化,包括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千世界無窮的運動。僧侶的“止觀”,就是為了認識這種“佛心”,達到成佛的境界。華嚴宗講法界緣起,實際上是把天臺宗的“心”和“止觀”聯成一體,把一心劃為事法界(客觀現象世界)、理法界(主觀本質世界)、理事無礙法界(客觀現象與主觀本質并不違背)、事事無礙法界(客觀現象都是主觀本質的產物,因而沒有區別),華嚴宗通過四種法界,肯定的是現存的封建統治。
禪宗認為華嚴宗和天臺宗還不干脆,直接去掉了止觀和四法界,將一切主觀和客觀世界統一到無區別的一心。慧能認為“但離一切相,性體清靜”,人們存在的一切條件都不考慮,人的本性是無差別的佛性,“世人性本清凈,萬性自性,便修于善行。”慧能在這里用了詭辯,把人們的主觀意志等同于客觀效果,因此,萬性自性的法性如果想修善事,就明心見性,成佛了,故而“一燈能除千年àn阇,一智能滅萬年遇”。〔15〕
一種意見認為,禪宗的創立標志佛教中國化的完成,我不同意這種看法。隋唐出現的名家宗派的主要思想,同禪宗一樣,很多是印度佛教所沒有的,只不過披上了佛教的外衣,不能說是印度佛教的中國化。象僧肇那樣,主要思想是從西域傳來的,取舍有側重,這才是印度佛教的中國化。隋唐主要宗派的思想歸根結底都是肯定人世,而不象他們自己標謗的,出離于生和死的兩端。運用這種辦法,曲折地肯定了儒家的綱常名教,制造其理論的依據。到了禪宗,更加擺脫佛教經典的限制,自己說經,老莊及玄學的色彩很濃厚,因此禪宗貌似積極,實際上仍舊是一種消極哲學,吸取了中國哲學上消極的東西,它只能說是佛教在中國經魏晉邏輯運動的結果,不存在中國化問題。


三、隋唐佛教轉化的實質


佛教產生的文化背景及思想體系與中國不同,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桓謙說:“佛法與老子殊趣,禮教正乖,人以發膚為重,而髡削不疑,出家棄親,不以色養孝……世之所重,已皆落之;禮教所重,意悉絕之。”〔16〕佛教所主張的僧侶修行方式,與儒家傳統是相違背的。中國傳統的哲學務于實,儒家一般的思想,行動起來,看得見,摸得著。老子講空虛的道,莊子講無為,士大夫們便以為怪誕。而佛經的大話比莊子要大出百倍,桓云說“佛法宏誕,所不能了”。〔17〕這種文化的輸入,會帶來什么樣的反響呢?
首先提出這個問題的是道士王浮,為了與佛教爭奪宗教市場,王浮偽造了《老子胡化經》。道教和佛教的爭吵關系不大,我們還是看看士大夫們是如何反應的吧。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除了極少數進步思想家如范縝之外,絕大部分士大夫是不存在華夷之辯的。據何尚之說,東晉以來:“王導、周yǐ顗宰輔之冠蓋;王méng濛、謝尚,人倫之羽議;郗超、王坦、王恭、王謐,或號絕倫,或稱獨步,韶氣貞情,文為物表。”〔18〕說明這些人都是信佛的。玄學家并不把佛教當作對立物看待,如謝靈運說,佛教與儒家“體無鑒周,理歸一極”。〔19〕大文豪沈約也說:“內圣外圣,義均理一”。〔20〕謝靈運還剽竊佛教,發說了士子成為圣人的途徑,博得了玄學家們一致的喝彩。玄學家不對立佛教,說明了一件事:即魏晉南北朝,不存在華夷的不同,佛教已為士大夫們認肯接納。
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佛學對現實世界,肯定的是仕族的豪華,它的活動圈子也主要局限在這一范圍。這一時期的“高僧”,如道安、慧遠、支道林都出身于世家,就連僧肇也幼習詩書,最差也是寒庶地主。玄學用“無”體肯定了“自然”之用,佛學用“性空”出離了生死兩端,兩者在哲學上是相通的。
南北朝末年到整個隋唐,中國封建社會又經歷了一次巨大的變動,這就是仕族經濟的衰落和寒族地主的興起。仕族經濟比較穩定,一個家族可以同一個王朝,甚至幾個王朝相始終,而寒庶地主興起得很快,衰落也很急驟。唐初象魏延這樣一代名相,還擔心家道中落,姚崇臨死,還替子孫謀畫如何保住性命。
隋唐時期,土地兼并異常激烈,農民的反抗也達到空前的規模,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玄學失敗了,意識形態呈現出真空的狀況。北周武帝親自詔集儒士、沙門和道士展開大辯論,決定哪種意識形態為主。討論的結果是,“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后。”〔21〕


“以儒為先,以佛為后”的政策,基本上為隋唐的統治階級沿襲,這是肯定封建統治的必然結果,也是統治者區分了儒、佛的“優點”和“缺點”后制訂的。

東晉宗少文作《明佛論》時說:“中國君子,明于禮義而暗于知心”,〔22〕,意思是說,儒家規定了綱常名教,卻沒有說明理論根據。北周道安和尚說:“推色盡于極微,老氏之所未辯;究心窮于生滅,宣尼又所未言”,〔23〕擊中了儒家的要害,指出佛教存在的根本合理性,就是證明了統治秩序的永恒性。因此,在實際的思想序列上,佛教又比儒家高出了一個序列。正是由于這個任務,加上封建社會各種矛盾的激烈斗爭,隋唐佛教理論的中心從魏晉本體曲折的肯定,轉向了中國僧侶成佛道路的獨創。因此,磨面打柴的慧能登上六祖的寶座,對著包括農民、伐樵者,以至州尹在內的各階層的“善知識”們鼓吹明心成佛。禪宗就是順著這樣的邏輯道路發展起來的。據《五燈會元·卷二·元guī珪禪師》條記載,元guī珪解釋五戒為,“不淫”,“無多欲也”;“不盜”,“向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不殺”,“涓有濫誤疑混也”,“不遭湎敗”。總的原則是:“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根據這些原則,干什么傷天害理的事都會合法了,這就是成佛!


隋唐佛教發展的實質,正是在“后周太祖作相,創制六官。載師掌任士之法,辯夫家田里之數,會六畜、車乘之稽,審賦役斂馳之節,制jǐ幾■修廣之域,頒施惠之要,審牧產之政”〔24〕,這一系列重大社會經濟基礎變化之下,獨創的直接肯定現存的封建統治秩序的地主階級理論。
唐朝官方認為:“道佛者,方外之教,圣人之遠致也。俗士為之,不通其指,多離以迂怪,假托變幻于也,斯所以為弊也。故中席之教,是所罕言,然亦不可誣也。”〔25〕佛教雖然為綱常名教提供理論依據,但畢竟是從出生的一端來證明,帶有很濃厚的神秘色彩,與傳統的儒家文化不相符合。二者的差異性決定了二者的結合只能是暫時的,矛盾遲早會顯露出來,用新的思想體系取而代之,這就是理學。


注釋:
〔1〕〔2〕〔8〕〔9〕〔10〕〔11〕〔12〕〔13〕〔16〕〔17〕〔18〕〔19〕〔20〕〔22〕〔23〕石峻主編中華書局出版《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一卷第102、117、40、123、72、85、146、144、104、 112、431、220、280、117、347頁。
〔3〕〔5〕《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
〔4〕《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370頁湯用彤據魏書釋志考統計。
〔6〕〔25〕《唐會要·卷四十七·議釋教上》
〔7〕《舊唐書·卷十八·武宗紀》
〔14〕湯用彤中華書局1983年版《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
〔15〕見《壇經》十七、十九、二○章。
〔21〕《周書·卷五·武帝紀》
〔25〕《隋書·卷二十四·食貨志》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