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盲犬在部分地區遭遇出行難
2012-08-30
上下班不用家人接送;每天飯后散步兩個小時;周末還能去菜場逛上幾圈……已經在黑暗中生活了42年的杭州盲人許立勇,因為導盲犬“法官”的到來開始過上曾經只能幻想的生活。
許立勇和家人還在網上開通了微博,講述“法官”自去年11月來到他家后的故事。短短兩個月,微博的“粉絲”數達到了4000位。
近日,記者見到了許立勇和他的導盲犬。“法官”是只棕色的拉布拉多犬,三歲大。它溫順地朝記者搖搖尾巴,整個采訪期間,它都安靜地趴在地上,不叫不鬧。
“‘法官’帶給我前所未有的生命體驗,不僅拓寬了我的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它搭建起我與外界溝通的橋梁,很多素不相識的人因為這只狗而關注和關心我。”一見到記者,許立勇就對“法官”連連稱贊。
不過,許立勇并非沒有煩惱,他常常為“法官”感到委屈,因為這只在網絡上廣受歡迎的小動物,在現實中常常被公共交通拒之門外。“我的出行范圍因此小了很多,只能靠步行,或者通過好心人搭車。”許立勇說。
“法官”的遭遇并非個例。在擁有1600多萬視障人士的中國,目前在為盲人服務的導盲犬僅有50只左右。然而,這50只被視為“開路先鋒”的導盲犬在帶給主人方便和快樂的同時,遭遇著種種不公正待遇――它們常常被人看作寵物,不能乘坐公共交通,走不進公共場所。
許立勇在擁有“法官”后的第一次出行,就是嘗試坐公交車,不過司機以“寵物不能上車”為由,把他拒絕了。
在第一次受挫之后,許立勇并沒有氣餒,多次向杭州市區的公交部門反映情況,要求出行權得到保障。經過溝通,今年3月,杭州市蕭山區的公交部門答應許立勇可以通過預約上公交。
然而,今年8月許立勇像往常一樣去預約的時候,又被告知預約服務取消了,公交部門給出的說法是,乘客有投訴,害怕導盲犬傷人。
“這是大家的誤解,導盲犬服從性很高,不會傷人。”許立勇說。
杭州另一位擁有導盲犬的盲人潘學峰說,現在很多盲人都渴望有一只導盲犬,但現實的環境又讓他們疑惑導盲犬的作用能否得到發揮。
中國導盲犬大連培訓基地是全國第一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對全國盲人免費開放申請導盲犬的機構,這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他們輸出的32只導盲犬在出行中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阻礙,不僅是公交車,其他交通工具如出租車、長途汽車、火車和飛機都沒有完全接納導盲犬。
被限制的不僅是乘坐公共交通,在出入賓館、酒店時、圖書館等一些公共場所時,導盲犬也常被拒之門外。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導盲犬會逐漸在中國普及,但出行權得不到保障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呼吁國家能夠出臺專門的政策法規保障盲人和導盲犬的權益。
致力于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已于今年8月1日起實施,但記者發現其中對導盲犬的規定僅有一條:視力殘疾人攜帶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公共場所的工作人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無障礙服務。
“這樣的規定太籠統,沒有實際的約束力,建議有關部門能對這個條款進行細化,并明確相應的權利責任。”反歧視公益組織北京益仁平工作人員陸軍說,在現實中,大部分城市在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時候都忽視了盲人攜帶導盲犬出行的權益。
盲人李金生呼吁有關部門和公益組織能積極普及導盲犬知識,消除公眾對這個特殊犬類的誤解。“導盲犬不是寵物,它是訓練有素的職業犬,不會傷人,作用和性質等同于肢殘人士需要的輪椅。限制導盲犬出行,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李金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