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殿堂---中國人的素質中國人的素質
第十四章 因循守舊
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與別的民族的歷史相比,中國人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古代的圣人本身,談起更古的“古人”,都是用極其尊敬的口吻。孔子也聲稱自己
不是開創者,而是傳播者。他的使命是把長期以來被忽視和誤解的古人的知識收集
起來。正是他的換而不舍才成就了這項偉大的事業,使他成為本民族崇敬的圣人。
他聯系古今,傳道授業,當之無愧地成為圣人的代表。儒家的道德理論認為,有了
明君,才會有良民。君是盤,民是水;盤是圓的,水就是圓的,盤是方的,水也就
是方的。①由這個理論可以推斷,明君統治時期,美德之花處處開放。有時,目
不識丁的苦力都會告訴我們“堯舜”時期夜不閉戶,因為沒有小偷;在路上丟失了
什么東西,第一個發現這件東西的人就會守在那里,直到有第二個人來,他才走開,
這樣一個替一個一直等到失主到來,完壁歸趙。
?、僮g注:語出《茍子·君道》:“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
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君者,(上般下木)也;[民者,水也],
(上般下木)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上般下木)]方則水方。
有一個普遍的說法: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今不如昔。這種厚古薄今的傾向不
限于中國和中國人,全世界都是如此,只是中國人對此深信不疑的程度,則是其他
民族“無與倫比”的。古代文獻記載了古代的所有美德,現今的一切都只不過是沿
用承襲,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些文獻備受推崇。正統的中國人看待“四書五經”;
就好比虔誠的基督教徒看待希伯來語的《圣經》一樣;它們都是被認為包含了過去
的最高和最優秀的智慧,無論古今一樣適用。一位優秀的儒學家不會相信“四書五
經”還需要增補,好比一個優秀的基督徒無法相信《圣經》還需要修訂一樣。他們
一致認為,事情已經夠好了,再要讓它更加完美,純屬無聊之舉。
正如眾多優秀的基督徒用《圣經》的文字去解釋《圣經》作者心中從未有過的
事物一樣,儒學家也時常會發現“先圣”不僅是關于現代政府一切行為的權威,而
且也是古代數學甚至現代科學的鼻祖。
古代的經典造就了中華民族,也造就了政府體制,不管這個政府體制具有什么
別的性質,它的頑強執著卻是不爭的事實。自我保護是民族的首要原則,一如它是
個人的首要原則一樣。因此,一種統治方式經歷了如此漫長的年代還完好如初,雖
然這并非獨一無二,但人們對它的敬仰之情與他們對“四書五經”的敬仰之情是十
分相似的。哪位有點背景知識又在學習中國歷史的學生,如果想弄清并解釋中國政
府發展至今的過程,那么,他的發現一定是十分奇妙的。我們有把握這樣認為:他
一定可以清楚地看到,為什么別國經歷過的內部革命,中國卻沒有經歷。有個故事,
說有人造一堵石墻,六英尺厚,四英尺高。人家問他為什么造這樣一個怪東西,他
說這是考慮到墻被吹倒之后反而會比過去更高!中國政府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被
吹倒,它是一個立方體,一旦翻倒,也只是換個面,其外表與內涵還都是一如既往。
這一過程反復出現,教會中國人;政府演變的結果是可以預料的,如同我們知道貓
即使從高處摔下來,仍然能用腳走路一樣。人們深信,設計者和建造者有著無與倫
比的智慧。任何改進建議無異于十足的左道耶說。因此,古人無可爭議的優勢是建
立在后人顯而易見的劣勢的堅實基礎之上的。
明白了這些之后,我們就不難理解中國人因循守舊的根基何在了。中國人與古
羅馬人一樣,認為舉止與道德是互通的概念,同出一源,本質相同。對于中國人來
說,違反風俗習慣就是冒犯了禁區。我們不必因此就去對這些風俗習慣刨根問底了。
中國的風俗習慣被一種本能果敢地保衛著,相似的本能則驅使著一頭母熊保護幼熊。
這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本能,它屬于全人類。我們注意到一種普遍現象:干百萬人準
備為某種信仰而獻身,但他們卻不理解這種信仰,也不會按照這個信仰的具體信條
去約束自己的生活。
中國的風俗習慣,如同中國的語言,我們不知道是用何種方式形成的。風俗習
慣就像人類的言語,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但是,中國的風俗和語言的形成條件,
各地不同,因此我們就看到了令人不解的風俗差異。這種差異由一句諺語道出。十
里不同俗。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讓人難懂的各地方言。風俗習慣和語言一旦固定
下來,就像石膏一樣,你能摔碎它,但不能改變它。至少理論上是這樣。但實際上
任何理論都會有彈性去變通,任何風俗習慣都不是永遠不變的,只要有一定的條件,
就可以有所變化。
最能說明這個道理的例證,是清朝統治者在所有中國臣民推行一種全新的削發
發型。這種明明確確的屈服標志,理所當然地遭到許許多多中國人的拼死反對。但
是,清廷人不辱使命,不改初衷,使之成為忠誠清廷的標志和尺度。我們目前看到
的一切便是其結果。中國人如今驕傲于自己的辮子,勝于驕傲于自己的服飾?,F在,
只有廣東和福建兩省當地人還殘存著對清廷的仇恨,他們用頭巾來遮蓋民族恥辱。
佛教引人中國,也是靠戰爭開道,多少人為此付出了性命;但是,一旦佛教完
全扎根下來,就同中國當地的道教一樣,難以替代。
中國的風俗習慣從起源至今一成不變。不難看出,原因在于人們一直假定既成
事實是正確的。長期以來確立下來的習慣,是可怕的暴君。無以數計的人習慣于這
種風俗習慣,從來不問其起源和原因。他的責任是遵守,于是也就只管遵守不問其
他了。毫無疑問,這個帝國不同地方的人們,宗教信仰的程度大相徑庭,但有一點
是絕對肯定的,即“三大宗教”的儀式雖有千百萬人奉行,但他們卻缺乏對這些宗
教的信仰,一如他們缺乏對埃及象形文字的了解一樣。如果要問及某種特定宗教習
俗的原由,下列兩種回答是最普遍不過的了:一是認為這種與神溝通的全套方法是
古人傳下來的,自然有其過硬的道理;二是認為“人人”這樣做,也便跟著這樣做。
在中國,機器帶動齒輪,而不是齒輪帶動機器。既然人們時時處處都這樣做,那么,
隨大流就行了。
蒙古有個風俗,每一個有能力吸鼻煙的人,都要拿給朋友吸。他一旦碰到朋友,
就要把這個小鼻煙壺掏出來讓每個人都吸一吸。如果這個帶著鼻煙壺的人盒子里不
巧沒裝煙,也得把空的鼻煙壺傳遞一圈,客人也會徑直拿來假裝捏一捏,最后又把
它遞回去。如果客人表現出已經知道鼻煙壺是空的,就不得體了,然而順從這種恰
當的做法,便是保全了主人的面子,這一切禮儀是先人傳下來的。在許多小事情上,
中國人都按部就班。珊瑚早就沒有了生命,但留下了珊瑚礁,因此,必須小心翼翼
地照航線行船,以免翻船。
有些事情非得這樣做才行,那樣做就不行,這樣死守規矩辦事的,不僅僅是中
國人。印度的苦力習慣于用腦袋來負重,為造鐵路而運泥土時也這樣做。承包商提
供了手推車,這些苦力就把手推車也頂在頭上。巴西的苦力也像印度苦力一樣負重。
一位外國紳士讓巴西仆人去寄一封信,結果驚奇地看到他竟然把信也放在頭上,并
在上面壓了一塊石頭。相同的思維過程揭示了相同的行為起因,中國人辦事講求依
葫蘆畫瓢。我們熟悉各種關于模仿的例子:一個廚師每次做布了時總是先敲開一只
雞蛋再把它扔掉,因為他第一次看人做市丁時,那只雞蛋恰巧是壞的;一個裁縫在
一件新衣服上也縫上了一塊補丁,因為給他做樣子的那件衣服上恰巧有塊補丁。這
樣的故事無疑夸張了中國人的素質,雖無惡意,卻十分逼真地再現了真情。
每一個熟悉中國習俗的人,都能舉出不少例子,證明中國人敬仰先人。中國人
的這種做法,在我們看來是行不通的,我們只有理解了個中道理,才會照搬先人的
做法。住在北緯二十五度附近的鄉村,按照整個帝國的固定做法,人們必須按統一
的時間脫下皮衣,戴上草帽,先人若不是神才奇怪了。在某些地方,冬天只有靠炕
來取暖。如果一位旅行者來到這樣的地方,正趕上一場寒流,就會發現無論如何說
服不了店主把炕燒熱,因為不到季節!這樣的事情是再平常不過的了。
眾所周知,中國的工匠拒絕采用新的方法,但也許最為保守的是一位給外國人
燒磚窯的工頭。有一次,讓他們燒制一批方磚,比當地流行的尺寸稍大一些。這只
要按要求準備一個木制的箱子,再做一個模子即可。等到問他們要磚時,磚頭卻沒
有燒制出來。讓工頭對此解釋,他卻說拒絕參加這樣的革新,還理由十足地說,天
底下就沒有這樣的模子!
任何一位與中國休戚相關的人,與這個偉大帝國的前途有些許利益關系的人,
都不能不看到,因循守舊影響了外國人與中國和中國人的關系。19世紀的最后四分
之一,注定是中國歷史的關鍵時期。大量的新酒已經為中國人準備好,但中國人只
有用舊酒囊來裝。多虧中國人天性中因循守舊的本能,迄今為止才接受了極少量的
新酒,即使是裝這些那么少的酒,新瓶還在準備過程之中。
中國目前對待西方的態度是拖延。一方面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則是
根本沒有愿望,甚至不想放棄舊的事物。好比我們看到年代久遠的泥屋子,早就應
該復歸泥土,卻用難看的泥柱子撐在那里,延遲那不可避免的倒塌。因此,盡管舊
的風俗習慣、舊的迷信、舊的信仰現在已經過時,可人們卻還在抱殘守缺。他們告
訴我們:“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話卻也不無道理。變化的過程可能長期受阻,
之后卻會突飛猛進的。
剛開始試圖引進電報的時候,某省的水師提督還奏明皇上說,當地人對這一新
發明極端仇視,以致電線都架不起來。但是,一旦與法國打起仗來,電線在完全不
同的背景下架了起來,該省政府立刻設立了一些官電局,而且此舉備受推崇。
幾年前,許多人迷信風水,這幾乎成了在中國修建鐵路的不可逾越的障礙。第
一條很短的鐵路線,建在開平煤礦①的一個出口,穿過一大片中國人的墓地,需
要遷墳讓路,這就是在英國或法國也一樣。如果情況只是風水與發動機的較量,那
么,只要看一眼分為兩半的墓地,就足以讓人明白風水永遠都敵不過發動機。這條
最初線路后來延伸擴展時,進展緩慢,其原因明顯在于財政方面,而不在于泥土占
卜。
①譯注:開平煤礦,礦區在河北省開平鎮,1877年(光緒三年)由李鴻章用
官督商辦形式設立,是中國最早用機器開采的大煤礦。后于1912年與深州煤礦合稱
“開灤煤礦”,
在中國的重要事務中,因循守舊的本性也寬容對先人的不敬。在中國,最不可
更改的規矩莫過于守孝:如果一個官員死了父母,他必須回家居喪守孝。但是,盡
管他再三“聲淚俱下”地申辯,皇帝卻相反還是讓他繼續操持帝國的大事小事,而
這些年他本來應該回家為母親居喪守孝的。中國最牢固的禮儀莫過于父為子綱、君
為巨綱。因此,最近一次更換統治者時,皇位由旁系繼承,繼位的年輕皇帝,其父
親還活著,有兩種可能性不可避兔;要么自殺,要么永遠退隱。因此,光緒繼位,
醇親王①就得掛印辭官。醇親王生病期間,他兒子作為皇帝,數次前去探望這位
巨子——也就是自己的父親。探望得采取一些權宜之計,因為父親一直到死,都是
自己兒子的大臣。
①譯注:指奕環(1840—1891),清末貴族,滿族,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
七子,初封醇郡王,1872年(同治十二年)晉封目親王。歷任御前大臣等職,管神
機營,參與棋樣政變,得慈禧太后信任。1875年初同治帝死,無子,以其子載(氵
恬)入繼帝位(即光緒帝),1885年(光緒十一年)總理海軍衙門事務,挪用海軍
經費,供慈禧太后修建項和園。
如前所述,因循守舊的本能,使得中國人十分尊崇先人。但是,正確地去理解
并謹慎地因循守舊,就能使外國人在同這樣一個敏感、固執、保守的民族打交道時,
多一個強壯的衛士。只需模仿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不去究根問底,刻意順從現存的
所有實際情況,并在其受到威脅之時不遺余力地去維護。這樣,居住在中國內地或
其他地方的外國人,都會像住在北京的外國人一樣,明智的因循守!日就是最安全
的保衛。船只無法航行的暗礁,一旦穿越過去,就是和平與寧靜的水域,再也不會
有暴風驟雨和惡浪滔天了。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