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佛協為患者建佛光之家
2012年12月5日 來源:宗教周刊
2012年12月1日是第25個“世界艾滋病日”。據統計,我國目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74萬。艾滋病已經不再只是衛生部門和感染者所面臨的問題,艾滋病預防教育工作已經成為全社會重視的問題。一直以來,我國宗教界的一些有識之士也在關注著這個問題,以宗教界特有的方式抗擊艾滋病,書寫了關愛艾滋病患者的慈善佳篇。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邊陲,東、南、西三面分別與老撾、緬甸接壤,與泰國毗鄰,居住著13個民族。特殊的地理環境使西雙版納州艾滋病防治工作面臨著嚴峻挑戰。自1991年發現首例外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截至2012年6月,西雙版納州登記在冊的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已超過2000例。
如果不是丈夫意外去世,44歲的李蕊(化名)可能到現在都還不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1995年,李蕊的丈夫患腦膜炎,高燒不退,驗血后被確診為艾滋病患者。隨后,李蕊亦被確診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如果當時不是想著還有兩歲大的兒子,自己真的活不下去。”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蕊如今已顯得非常平靜。這份心靈的平靜,來自西雙版納州佛教協會成立的“佛光之家”2003年開始的主動關懷和幫扶。
“當時我們通過西雙版納州”防艾辦“獲得李蕊的信息后,立即請她參加‘佛光之家’在西雙版納總佛寺舉辦的世界艾滋病日座談會。”“佛光之家”負責人巖罕恩介紹說。之后,他們又安排李蕊加入禪修班,通過禪修“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等佛理來消除煩惱,獲得輕松和解脫。慢慢地,李蕊恢復了自信,并且加入了主動幫助他人的志愿者隊伍。如今,李蕊的日常工作就是協助西雙版納州相關艾滋病預防機構,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心理咨詢等。
自1991年西雙版納發現首例外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后,云南省佛協和西雙版納州佛協就特別重視佛教界如何參與防治艾滋病。1999年,西雙版納州佛協組織僧人參與艾滋病防治培訓。2003年7月,西雙版納州佛協“佛光之家”正式成立,以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為主要對象,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關懷幫助活動,積極探索宗教界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的有效途徑。
“每到一個村寨社區,我們就會對信眾講‘五戒’(殺、盜、淫、妄、酒),規范信眾行為,借此宣傳艾滋病的預防知識;講‘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讓社會了解并接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講業報輪回,消除病人潛在的對社會不滿和報復心理;講授禪修‘四念處’來穩定他們的情緒,通過臨終關懷讓其遠離對死亡的恐懼。”巖罕恩介紹說。
“佛光之家”成立的初衷,就是弘揚佛教慈悲精神,探索和建立以政府領導、部門配合、宗教參與、社會支持為原則,以社區為基礎、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為目標人群的艾滋病關懷幫助和綜合服務的公益模式,從而減少社會歧視和矛盾,促進民族團結、邊疆穩定與社會和諧。
“佛教講究慈悲為懷,普度眾生。”西雙版納州佛協副會長都罕聽法師說,“佛教弟子理應幫助老百姓,對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更應如此。”多年來,“佛光之家”通過海報、宣傳冊等形式,在佛事聚會和節假日期間向信眾集中宣傳艾滋病防治知識,通過走村串戶進行家訪及邀請座談、一起用餐、發放生活補助、創造就業機會等途徑,幫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恢復信心,面對生活。
“佛光之家”的倡導者和建立者祜巴龍莊勐大長老表示,僧人需要用佛教精神來約束信眾的行為以預防艾滋病,同時更需要用佛教的慈悲之心來關懷、幫助被艾滋病折磨的人們,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在治療方面,我們一方面嘗試用傣藥治療,另一方面為進入發病期的受助者提供抗病毒藥物;在生產自救方面,我們與西雙版納州野生動物保護站聯合實施‘佛光之家’藍孔雀養殖示范點項目,還組織受助者學習制作民族手工藝品,并協助他們銷售。”巖罕恩說。
在近10年的公益實踐中,“佛教之家”與政府有關部門分工明確,探索了一條幫助當地群眾預防艾滋病、抗擊艾滋病的有效途徑。為緊跟時代步伐,進一步拓展防治渠道,“佛光之家”還建立了自己的網站。通過網站發布佛教教理教義、艾滋病防治資料,搜集刊登最新的艾滋病醫藥信息,開設感染者咨詢和聊天專欄。同時,與其他類似網站建立鏈接,發動社會給予支持,動員社會共同參與。如今,“佛光之家”網站已成為廣大信教群眾了解有關艾滋病防治知識的窗口,成為開展艾滋病防治宣傳和關懷、幫助患者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