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公益中國網 發布時間:2013-04-08 特約評論員:木頭馬
身處改革之中的鐵路又在清明小長假創造了一個“小輝煌”,盡管開春天氣不太作美,但鐵路安全、運輸實現雙贏。據中國鐵路總公司假日辦數據顯示,4月3日至5日,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2171.4萬人,日均旅客發送量高達723.8萬人,同比增長8.3%。各鐵路局共發送管內中短途旅客1566.1萬人,同比增長10.6%。“鐵路‘鐵’了心抓安全,抓服務,抓運輸,春運圓滿收官之后,清明節又是一個‘小輝煌’!”這是網絡論壇上普通網友的一句感嘆。
2013年的清明節,對鐵路系統來說真是不尋常,在鐵路改革的眾說紛紜之中,鐵路系統沉下心來抓安全,抓服務,抓運輸,在春運打了一個漂亮的大仗之后,又在清明節打了一個小勝仗。
從春運以來,筆者就有一個感覺,鐵路系統在滄桑與磨礪中變得成熟和穩健起來,不管形勢如何變化,抓安全,抓服務,抓運輸,三股繩緊緊擰成了一股繩。在安全上,全員努力,常抓不懈,一扣不松,從春運、清明小長假都實現了干凈利索。在服務上,鐵路連續不斷地推出便民利民措施,旅客購票、乘車越來越方便。在運輸上,鐵路部門緊貼運輸市場需求,科學調配和安排運力。三點成一線,確保了整體工作實效。
說到近來的鐵路工作,筆者總是想到鄭板橋的兩句詩“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鐵路變得“皮實”起來,但并不是針扎不進、水潑不進。最近兩年,鐵路特別注意從不同的聲音中汲取有益“營養”來改善工作。很多服務措施出臺和運力優化調整都是從“質疑”和“批評”中獲得的“靈感”。鐵路的誠樸納諫應該說是近年形象變化的最大亮點。
說到清明節鐵路運輸的“小輝煌”,還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征,那就清明節,“火”了高鐵。為什么?很簡單,假期短,時間緊,高鐵快。真是“一快解千愁”,只有高鐵能夠給忙碌的你我他“制造”出時間——這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回鄉祭祖,重溫鄉情順帶春游踏青,親情鄉情,這是擋不住的誘惑。慢車來不及,中小城市飛機不便,高鐵最“解渴”。
筆者注意到一個現象和規律。自2008年京津城際高鐵開通以來,鄭西、武廣(乃至京廣高鐵全線)、京滬、哈大等數條高鐵相繼開通,四縱四橫初露端倪,所有高鐵的上座率都是持續攀升的,再多的“質疑”和說三道四都擋不住這股潮流。說到底,這是時代的潮流,發展的潮流。往大里說,十幾億的人流交通市場,發展最本質的要求就是人流、物流的加快流動,這個市場是無邊的、海量的,更是無限廣闊的。往眼前說,高鐵可以讓短假變長,讓生活擁有更多的豐富內容,從而豐富了生活和生命的質量……想象當年的詹天佑們,想為國家干點事情有多難啊!現如今,我們有了強大的國力,有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認準的路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走出一路輝煌。
清明小長假,緊接著就是五一長假,相信鐵路會表現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