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市在全省來說屬于勞務輸出大市,尤其是化隆縣,近年來隨著拉面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農民收入在不斷攀升的同時,也催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誰來關心這些孩子的內心世界?
拉面館與留守兒童人數
記者在化隆縣采訪時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化隆人在全國各地開設的拉面館數量達到10018家,覆蓋全國26個省(市)、205個大中城市,10多個鄰國及地區,從事拉面創業和從業的人員達10.8萬人。僅化隆縣在外省、縣借讀學生多達10111多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少年有4712名。其中小學留守兒童3582名,占在校小學生的15.7%;初中留守少年1130名,占在校初中生的22.6%。
這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在化隆縣234所學校中,這一部分留守兒童、少年占了相當的比例。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規模不斷壯大,農村留守兒童、少年逐年增多,這一部分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成為農村教育突出的社會問題。父母缺位,誰來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
孩子們缺的不是物質
盡管近年來化隆縣委縣政府對留守兒童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各校留守兒童在“兩免一補”政策得到了全部落實,各種資助活動優先考慮留守兒童。德加、昂思多、二塘、金源、阿什奴、沙連堡等鄉鎮學校實行了“免費住宿”、“免費就餐”。從2008年起至今,每年給留守兒童贈予書包、文具盒、書籍及一些生活用品,從物質上給予對留守兒童給予了一定的幫助。
“但他們真正缺少的并不是這些東西。現在這些孩子的父母親都在外打工掙錢,物質上并不缺,缺的是怎么給這些孩子更多的心靈幫助。”化隆縣教育局辦公室主任高海林說。
“1 2 3 N”是什么模式?
怎樣給他們更多的關愛?怎樣讓他們在心靈上收獲更多?海東市一直在努力想辦法著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安全缺失、教育缺失、健康缺失”等問題,使孩子們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學有人教、難有人幫”。
民和縣紅衛小學在這一方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一個新的思路出現了,這種新思路讓更多的留守兒童從內心得到了關注。這種新思路就是“1 2 3 N”模式,即每年給自己幫扶的留守兒童過一次生日,每學期到留守兒童家中訪問兩次,學習情況,每學期與自己幫扶的學生開展三次親情活動,階段性了解學生家中的生活,從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和關心等同于父母的愛,開展N次談心或學習輔導活動,解決學生心理和學習上存在的問題。
通過這種方法,很多留守兒童在自己家里或者代理爸爸媽媽家里過上了生日,代理爸爸媽媽經常與他們談心聊天,既了解到這些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情況,也讓孩子們得到了一種“被關注和被關心”的感覺。
“這些孩子比起其他孩子要敏感和自卑,他們想得到更多的關注,由于家長長期不在身邊,他們的內心是非常孤獨的。所以,我們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讓老師們更多的去關注和關心他們。”民和縣紅衛小學副校長張生平告訴記者。
在張生平辦公室里,記者看到了這樣一本厚厚的本子,上面寫著“幫扶月記錄”。這個本子上密密麻麻寫著很多學困生的基本情況和幫扶情況,還有各課幫扶前后的學習成績。
“這些學困生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孩子,所以我們建立起這樣一種長效機制,讓老師們多費心把孩子們的成績提上去,另一方面讓這些孩子們在行為養成方面、學習習慣等各方面得到進步,讓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張校長說。
這種全新的模式到底能走多遠?是否還有其他更有效的辦法來幫助這些留守兒童?這個問題亟待全社會來共同關注。(海東時報記者 張永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