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對新時期的一些文化現象進行了觀察和思考。我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信仰者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信仰者。許多信仰者群體,也在進行著與時俱進的變化。
當代真正的信仰者,正在或已開始體現如下特征:
文化是永恒的主題,讀書是信仰的方式;修行是行為的利眾,破執是當下的關懷;遠離宗教迷信,弘揚傳統文化;倡導讀書習慣,改善生命質量;重鑄人格,貢獻社會。
下面,我簡而述之:
第一、文化是永恒的主題,讀書是信仰的方式。
讀書是信仰的方式(圖片來源:資料圖)
目前,直接以宗教教義方式傳播的信仰者不多,社會上現在流行的諸多宗教流派,多以文化的方式進行傳播。像基督教中,就出現許多文化大師。他們的文化含金量,不是其他宗教能比擬的。那些文化大師傳播的是一種宗教精神,而不再是一些宗教名詞。
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微信、網絡上,許多信仰者的傳播方式,也在與時俱進,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微信,有網文,有心靈雞湯,有散文隨筆……這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而非傳統的宗教了。這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產物。時下,人們在提到宗教時,總是會覺得很敏感,但人們對文化卻有著廣泛的認同。這也是基督教之所以影響西方的原因之一?;浇涛幕殉蔀榉浅妱莸囊环N文化,影響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的生活。他們甚至在電影中植入了基督教元素,從而有了巨大的世俗影響力。這一點,中國的本土宗教跟他們有著較大的距離。
信仰的文化化,是目前信仰的傳播特點之一。這種變化是符合許多國家的法律政策的,成了建設文化強國所必需的一種正能量。
我們還發現,在信仰者群體里,讀書是常見的方式。基督教的信仰者對《圣經》,伊斯蘭教的信仰者對《古蘭經》和《圣訓》以及伊斯蘭經典,佛教的信仰者對佛教經典,道教的信仰者對道教經典等等,都在閱讀方面花了很多時間。他們的信仰建立,主要是靠讀書來完成的。
當你把讀書學到的智慧,運用于日常生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就改變了你的行為,這就是修行。單純的讀書,而不改變你的行為,意義就會損失大半。社會上,也有一些“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有些人讀了很多書,卻不把他認可的真理運用于行為去貢獻社會。這樣的讀書人,就被我們稱為“書呆子”。在中國古代,書呆子也被稱為腐儒,是不值得效法的。
筆者將傳統的宗教修煉和正確的讀書進行了比較,發現正確的讀書――當然是讀智慧經典――對人的改變遠遠大于傳統的宗教修煉。我可以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有一個女子,她在當姑娘的時候就開始念佛,念了一輩子佛,念到老死的時候,可能還是一個迷信的教徒。但是如果她能識字,學會讀書,進而進行閱藏,閱讀一遍《大藏經》之后,那么她的智慧,定然比機械地進行宗教性修煉要高出很多。為什么?因為,目前一些傳統的、機械的修煉方式,如果沒有正確指導的話,它的意義,只是在定心而已,是很難得慧的。釋迦牟尼說過:“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你深入經藏之后,你的智慧就會打開。閱藏的過程,既在修定,又在修慧。所以,讀書是非常重要的,正確地閱讀佛教經典,本身就是在修定修慧。當然,你不一定非要閱藏,只要是讀一些非常好的傳統文化的經典,也是最好的修行。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說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這種精神贏得了千古敬仰,一點也不比那些高僧遜色。可見,有時候,人的修行不一定非要靠一種宗教方式來完成,也可以由一種文化熏陶來重鑄靈魂。中國傳統文化重鑄了文天祥的人格,讓他從一介書生成為一個民族英雄。因此,正確讀書的作用遠遠大于一些不如法的宗教修煉。所以,我一直提倡讀書,讀書真是太重要了。
中國歷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也是通過讀書、誦經,來完善自己的人格,實現了自身的升華,比如天臺宗的智者大師――他靠誦經開悟;比如近代的太虛大師――他靠閱藏成就;至于靠誦《金剛經》而開悟者,幾千年來,怕是數以萬計了吧。
時下,在許多信仰者那里,讀書已經完全取代了傳統意義上的所謂修煉,或者我們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傳統意義上的修行。很多信仰者的讀書時間,遠遠多于自己的禪修時間。讀書已經成為他們最好的生活方式和最好的修行方式。
需要強調的是,要是單純地強調讀書,而忽略實際的禪修,也會成為另一種弊病。要是不能將所“學”用于所“行”,就容易成為狂慧,流于口頭禪。佛教的修行,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教”,就是讀書;二是“證”,就是實證。前者是理上的明白,后者是事上的實踐?!洞蟛亟洝肥?ldquo;教”的寶藏,而老祖宗傳下的正確的禪修方法――如“八正道”等,便是“證”的寶藏。這“教”和“證”,是佛教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
第二、修行是行為的利眾,破執是當下的關懷。
修行(圖片來源:資料圖)
真正的修行,不是對雜念的對治,而是行為上的利眾。以前,我有一個學生,經常煩惱,因為他老是會升起一些不好的念頭。他老是會被這些念頭困擾,于是問我怎么辦。我告訴他,我根本不在乎他的念頭,我只在乎他的行為。的確,社會在乎的,也是人的行為,而不是人的念頭。法律的制定,不是用于約束念頭,而是用于約束行為。行為上犯法,就是犯法了。念頭上犯法,是不屬于犯法的。
所以,利眾也罷、修行也罷,最終要體現在行為上。有一些人,雜念雖然很多,但行為一直在貢獻社會,這樣的人其實是真正的修行者。我們所說的修行,其實不是一個宗教詞匯,而是有一種大文化的意義。修行重在行為,讓自己一天天變得比以前好一些,這就是真正在修行。目前,很多人一提到修行,就認為是一個宗教詞匯,這是不對的。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事實上,中國古代的很多賢者、圣者都在做事中完成對自己人格重塑的。從儒家、道家、釋家,到三教九流的一些圣賢,都在做事,只要他在向好的方向校正自己的行為,他其實就是在修行。
破執的意義在于當下關懷。當下關懷包括對自己行為的關懷,也包括對世界的關懷、對他人的關懷。對他人的關懷就是利眾,這也就是我們社會提倡的“向雷鋒同志學習”。
所謂破執,就是為了破除一些對欲望和煩惱的執著。破除對欲望的執著,也可以以讀書、文化的方式來完成。所以,文化和讀書是這個時代非常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種生活方式。隨著自己智慧的增長,對欲望就開始有了一種抵御能力,或者開始有了一種防范能力,有了一種免疫力,有了一種自主力,這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破除對欲望的執著。
所有破執的意義,其實不在于來世,而在于當下。當下的破執,其實是最有意義的,當下的破執是真正修正行為的重要方式,很多文化就在提倡這種方式。像儒教的“存天理,滅人欲”,雖然儒教的這“存天理,滅人欲”一直被人批判,但實質上,這里所說的“天理”不是某些人認為的那種“天理”,滅“人欲”的欲,也不是人性中對美好的向往,而是指一種邪惡、欲望和貪婪。
在我看來,那“存天理,滅人欲”,其實也是一種修行方式.。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明就是在修行;孟子的“吾養吾浩然之氣”,也屬于一種修行。傳統文化中的很多生活方式,如孔子的講學、周游列國、投身教育等,都是在修行。因為孔子正是在這些諸多的行為中,他由一個平常的人,升華為一個圣人。所以,他的諸多行為其實就是在修行。他雖然不一定打坐,但他在修行。
所以,老祖宗提倡“知行合一”,讓知識和自己的行為合一,這樣就是最好的修行。真正的信仰者,其實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第三、遠離宗教迷信,弘揚傳統文化。
遠離迷信(圖片來源:資料圖)
遠離宗教迷信是各個時代的國家和政府都在提倡的。宗教和信仰是一種精神,不是迷信。我們要遠離宗教迷信,遠離宗教迷信的意義在于,一定要有一種正面的、智慧性的、文化性的正能量,來抵御宗教中的一些糟粕。我說的宗教的糟粕,是宗教內部自己也在反對的一種東西。
釋迦牟尼就一直在提倡“三依三不依”,其中就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究竟的智慧,不了義就是宗教中可能會產生迷信的一些東西。當然,目前在一些宗教中,還在提倡一種不了義的東西。所以,釋迦牟尼強調,“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人”。這個法,就是真理。佛教提倡對真理的向往,而反對對個人的崇拜。依了義和依法,它都是破除宗教迷信的另外一種說法。
釋迦牟尼也反對迷信。比如他堅決反對神通,他是公開反對神通的。他認為神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這如同當代人用科學來反對一些怪力亂神,是一樣的。那些怪力亂神,除了擾亂社會以外,沒有實際意義,改變不了人心,不能貢獻社會。所以,佛教一直反對神異,提倡平常心。
歷代統治者中,也對宗教中追求神異、提倡神異的事情很敏感。所以,歷代以來,將那些玩弄神通的僧人,被稱為妖僧;將那些玩弄神通的道人,稱為妖道。他們被認為用神異來蠱惑人心,這是真正的宗教本身也反對的。許多時候,在宗教信仰中,有一種順世的東西,一定要求遵守世間的法律法規。
儒釋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目前,很多信仰者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在弘揚傳統文化。目前,出現了國學熱和傳統文化熱,里面很多東西都滲透著宗教精神,是這個時代需要的。中國要想建設文化強國,離開傳統文化顯然是不行的。儒釋道是中國文化之根。文化要是沒有根,就長不出新的成果。
筆者最喜歡的身份,就是作家和文化志愿者。我很反感別人給我貼一些宗教標簽,也不隨喜以“成就者”“上師”來稱我。我只喜歡“老師”這類跟讀書關系密切的稱謂。這源于讀書帶給我的智慧。
對宗教,筆者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由文學走近宗教;第二個階段:學習宗教文化,弘揚宗教精神;第三個階段:反思宗教,吸其精華,剔其糟粕;第四個階段:遠離宗教名相,回歸文化本體。要是沒有讀古今中外的大量好書,我是不可能實現超越的。
第四、倡導讀書習慣,改善生命質量。
改善生活質量(圖片來源:資料圖)
在當代,真正的信仰者其實也是閱讀者。不會閱讀的,或沒有閱讀習慣的,很難成為嚴格意義上的信仰者,他可能只是迷信的信徒而已。社會上出現的很多宗教問題,大多就發生在沒有文化的群體中。正因為他們沒有文化,不讀書,所以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不明白什么是錯的,也不知道這個世界發生了什么變化。所以,盲目迷信的時候,是很容易墮入邪教的。抵御邪教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智慧和文化。邪教和正教最大的區別在于,邪教是歪理邪說,正教是真正的智慧真理。雖然還有一些其他標準,但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邪教在倡導一種歪理邪說。
對真、善、美的追求一般都是正見。不讀書的人,有時是很難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的。因此,真正的信仰者要養成讀書習慣,而且一定要讀好書。要讀真正是傳統文化正能量的經典,而不是歪理邪說的那些讀物。我這里倡導的讀書,也就是要讀好書。
這個時代,需要很多人來倡導讀書,來提倡正能量。我們國家每年人均讀書量是非常小的,和俄羅斯這些國家相比,差得太遠了。我們民族中,有讀書習慣的人的比例不大。目前,養成讀書習慣、倡導讀好書是我們這個時代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我們國家,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西部很多村子就有農家書屋??上В壳皩嶋H情況是,這些書屋的作用很有限,一是管理不善,很多書都丟失了;二是當地老百姓沒有讀書習慣。沒有讀書習慣的話,你給他們多少書,他們也不會去讀。很多人不知道讀書的意義。
若是一些信仰者因為信仰而痛苦不堪,那他就不是真信仰者。所以說,改善生命質量是信仰最重要的標志。真正的信仰,能改善自己的生命質量,能改善家人的生命質量,能改善他人的生命質量,這才是信仰的真正目的。前段時間,有些人用末日邪說來蠱惑人心、擾亂社會,給一些人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和恐慌,這當然是不對的。
所以,讀經典、讀好書,應該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倡導一些好的讀書會,倡導一些好的讀書習慣,倡導讀書,弘揚國學,這對建設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強國是非常有益的。
五、重鑄人格,貢獻社會。
此外,信仰者還要重鑄自己的人格。信仰的真正意義就是重鑄人格。因為改善生命質量,慢慢地,你的人格就會發生變化、心也會發生變化、行為也會發生變化、性格也會發生變化。性格決定行為,行為構成命運。我們所說的命運軌跡,其實就是行為軌跡。因為有了行為,你的人格就重鑄了。你可能剛開始是個小人,最后變成君子;剛開始是個壞人,最后變成好人;剛開始是個自私自利的人,最后變成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這就是重鑄人格。重鑄人格就是修行。這也是太虛法師們提倡的人間佛教、人生佛教。
目前,因為宗教自身出現的一些問題,有些人對宗教已有了一種天然的警覺和敵意。社會上時不時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用宗教滿足自己的私欲,所以宗教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容易引起警覺的敏感詞匯。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很多心靈雞湯似的文章,它們已經不再談宗教,而直接談心靈。這種現象,當然也是時代需要。
太虛法師說過一句話,就是“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是對的。釋迦牟尼的偉大在于他的人格,不在于其他。佛陀的具體人格,在一些經典中有所反映,當然,在他的行為中也有所體現,這就是修行的意義。單純地讀經典而不在行為上體現的話,就不是真正的人格。人格必須反映在行為上。雷鋒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行為。好的人格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貢獻社會。要是一個人的行為不反映在貢獻社會上,而反應在自私自利上,他就不是真正的信仰者。
真正的信仰者是無我利眾的,要貢獻社會,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