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東方的宗教信仰(圖片來源:資料圖)
中國人“道德滑坡”是因為缺少宗教信仰嗎?這是人們經(jīng)常拿來討論的一個問題。《環(huán)球時報》上月曾刊發(fā)一篇《莫以宗教信仰論文明高下》的文章,文章舉了歐洲宗教沖突及迫害的例子認為,有宗教信仰的人未必慈悲向善,且中國當前的“道德滑坡”是社會變革所致,解決之道應(yīng)是個人的“自省、自責與自新”,這也是“我們文明自身所固有的內(nèi)在力量”。
筆者認為,這篇文章有合理之處,但總體上講,是沒看到“宗教信仰”對社會的實質(zhì)意義,并對這個概念本身的理解窄化了。
“宗教信仰”是什么?我們一般習慣于將這四個字連讀,實則若分開讀可能更合理,即“宗教、信仰”——宗教是宗教,信仰是信仰。宗教本身雖是種信仰,但信仰卻不局限于宗教的信仰。正是各種信仰,塑造著人們的思想世界、道德品格,最終形成各自的精神文化特征。當然,說宗教信仰對人類道德的形成與保持至關(guān)重要,也并不為過。
那么,對于“中國人需不需要宗教信仰”這個問題應(yīng)該怎么看?事實上,中國人從來就不缺宗教信仰,如佛道二教和其他地方宗教信仰。即使作為一種世俗道德倫理學說的“儒家”,本身就是一種信仰。
對于儒家文化對中國社會所起的作用,近代思想家辜鴻銘認為,儒家文化在中國實際上替代了西方宗教在西方的作用,它們共同保證了人們的道德思想及各自的社會秩序。因此,辜鴻銘給儒家文化起了個“好公民宗教”的“別稱”。
雖然儒家文化近代以來遭到諸多打擊,但至今在中國人的道德理念中,仍有深刻的儒家文化因素。
問題就在于,當下中國正處于現(xiàn)代化的極特殊也極關(guān)鍵的時期,人們的精神、信仰世界在經(jīng)歷過近代以來的種種沖擊之后,正在發(fā)生著深刻轉(zhuǎn)變,其中就包括“舊道德”的弱化及“新道德”的形成。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說“道德滑坡”,不如說是“新道德”成型前的道德相對空檔期的表現(xiàn),即使在這個時期,中國人同樣在更多時候表現(xiàn)出了幾千年沉淀的、獨有的道德理性。
因此,筆者主張,解決當下中國人“道德滑坡”,需要宗教信仰,但未必是“西式”的宗教與信仰,而是在固有的傳統(tǒng)道德信仰的基礎(chǔ)之上,發(fā)展出新的、現(xiàn)代的道德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