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學的問題,近幾年一直很熱。有媒體針對“小時候背誦古詩文的經歷”做了一項社會調查,結果顯示超七成受訪者覺得背誦古詩受用;六成則認為古詩文從小就背很重要。由此可見,“讀書使人明智,讀國學使人明理”的道理還是受到了廣泛的擁護。而學校發展國學教育,將國學精髓充實到中小學的課本里,這些舉措對學生自身了解民族歷史、感受文化傳統、提高國學修養、增強民族自豪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如何學國學近年來卻頗受爭議。比如,國學教育是否意味著就要在中小學全部要穿漢服、行“開筆禮”、搖頭晃腦讀《三字經》呢?筆者認為:國學不能只練幾手“花拳繡腿”,而要真槍實干,引導學生領悟國學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將厚德載物、和而不同、尊師重教等融入日常生活,內化于心。切莫一味追求國學的大而全,走進快餐化、功利化的死胡同里。
國學教育要內化于心,僅僅從數量上有所提升是不行的,還要注重文章的質量。正如有學者坦言:國學篇目數量的提升體現了國學的地位;而質量的提升體現的是學習國學的效果,二者兼備,則國學昌盛。面對浩如煙海的先秦諸子、唐詩宋詞、戲曲小說等古典文化,要實行嚴格把關,注重所選篇目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將符合時代精神的文化精髓納入進來。同時,在增加國學比重的同時,還要切實落實減負,而非令課本越來越厚。
國學與現代教育的關系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實際上,兩者并非對立。如有不少學校把國學的課程內容與現代教育方法相結合,把文教、禮教、樂教融入五大領域課程(語言、科學、藝術、社會、健康)之中;更有將國學教育滲透進兒童的動手實踐中,以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把關文章質量的同時,還要注重國學傳播的形式。近年來,不少打著“弘揚國學文化”的旗號,興起的名目繁多的“國學班”、“淑女班”將國學隨意切割、肆意解讀,風水之流、三從四德成為個中熱門。把無比厚重的國學經典進行曲解或稀釋,完全背離了國學的基本精神,其形式也愈發娛樂化。而發展國學,必然要在尋覓活潑、積極、創新的教學形式上下足功夫。
北大教授袁行霈2007年6月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國學究竟有什么用?》。這篇文章的開篇說:國學精華部分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這是國學無用之大用,也是人文無用之大用。可見,國學立足于心靈的地位無法撼動。而隨著國學教育的推進,想必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將其內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