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會更關心傳統文化,但不能讓他們關心的時候發現傳統文化已經沒有了,因此我們這一代是非常重要的,有許多事情必須要做。”正是帶著這種擔憂,馮驥才多年來利用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等身份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奔走呼號。
他告訴記者,中國需要保護的傳統村落總數在5000個左右,目前約有一半已被列入國家保護名錄。而下一階段的工作將主要是加強監督與文化普及兩大方面。
馮驥才反復強調“任何人的文化自覺都不如文化主人自身的自覺重要”。他說要對村民進行文化普及,讓他們認識到傳統村落的價值。他表示知識界應當主動承擔起文化普及的工作,懷著熱情與情懷,去弘揚我們的文化。
就監督而言,馮驥才的設想是建立互動的監督體制。“為了防止做樣子應付檢查,要求下邊定期向上匯報,上邊根據你匯報的內容去檢查,這樣就形成主動的監督。同時我們還開通了中國傳統村落網,借助網絡的力量讓全社會共同監督。”
“對于新批準的村落,會要求地方政府簽署保護承諾書,而之前批準的也都要補上承諾書。”馮驥才說這是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做法,在認定文化遺產時都會要求當地政府簽訂保護承諾書。
村民生活的改善、村落的后續發展也是馮驥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當一個村子被認定為傳統村落后,就突然被賦予了旅游價值,而盲目的旅游開發會帶來新一輪破壞,這是我國許多歷史城市都遇到的問題。”要在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與保護原有文化、習俗、風貌不受破壞之間找到平衡,他認為必須基于每個村的具體情況,由專家一對一地為其制定規劃。同時國家會建立統一的審批標準、保護標準與監督標準,增強監督工作的可操作性,“地方政府簽署承諾書后國家會把保護標準交給你,你要按照這個標準去保護;而監督標準是用來判斷你保護效果的好壞。”馮驥才說。
馮驥才最后補充說,保護工作進行到一定階段后就要實現立法,比如現在已經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后也應該有“傳統村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