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千年文化中從來不缺乏內觀的意識,無數的智者沉入生命的深處,在獲取個體生命性的同時,確立了項度各異的文化取向,并將不同的文化取向在真誠的實踐中予以實現。作為眾經之首的《易經》學說,它同樣影響了中國歷史數千年,伏羲在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內觀中總結出來了發生和變化的規律,并賦予了這種衍生、變化規律以人文的解釋,以指導人類實踐走向理性和智性。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一章就明確告知體道的方法:"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指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常無欲"與"常有欲"就是內觀哲學的方法論,是通達天地運演之理、事物生、長、休、囚之理以及生命因生與衍生之理的內觀結果。這些智者不僅僅在內觀中發明了某一實相真理,他們的內觀成果也是人類文化的精髓所在。
可是東方傳統文化也沒有最終帶領人類走向智性的發展之路,內觀智慧僅僅在醫學、易學等文化體系中獲得了較為徹底的實現,而真正支持文化理念、文明意識的儒學、道學等諸子百家并沒有將內觀智慧發展到極致,而僅僅成了個體與政治關系的調和者。當自身無法獲得實相存在之理的時,是談不上"文化"的,當發展理念、實踐理念以及個體精神素養等僅僅處于自為狀態,或受制于某一現象意識的引導時,社會的基本要素以及文化的基本要素之間無疑缺少因文明本體所迸發出的自覺的整合力量,缺少個體素養和群體實踐的文化整合力量。傳統文化沒有抵達生命實相,沒有認識到現象因同源而具有的平等,以及因平等而綻放出的生命價值的全然。
東方傳統文化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內觀"修證方法,通過這一方法先哲為我們留下了中醫學、易學以及儒學、道家思想等豐富的文化資源,并將佛學思想發揚光大。盡管如此,在現代社會中,很少有人懂得內觀的真諦,也不清楚內觀修證能為個體與群體帶來什么。
當先哲們在內觀修證中積極構建人文思想的同時,當我們炫耀著先祖留下來的燦爛文化時,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對傳統文化的消解的勢力一刻也沒有停息。作為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儒家學派,更是遭受了無數次的滅頂之災。我們欣賞不到孔子思想的真面目,欣賞不到易學思想的真面貌。個別學者只是捧著被惡意刪改、篡改后的文獻做著所謂的學問。我們不忍仔細分析傳統文化各個分支的具體命運。
人們似乎已經無從欣賞到由內觀修證所得來的偉大思想了。思想的凋零始于惡意的政治操作和因私欲引發的篡改。沒有人去追問古籍文獻的真實性和真理性,也很少追問這些思想產生原因。然而,這一切并不能代表中國失去了文化競爭的機會。事實上,文化典籍并不代表文化之根本,先哲即使沒有給后人留下多少文字,但只要為我們留下了"內觀"修證理念和修證方法,也就抓住了文化的根基,順延這個根基,可以窺見文明本體和文化價值。
現在,立足"內觀"修證方法,去嘗試分析傳統文化典籍的真偽性,去嘗試鑒別文化典籍的文明性……順著內觀修證的探尋之路,我們可以窺見或重新走上探尋存在實相的道路。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一直缺乏對"存在本體"的完整認識,人們不是圍繞著存在本體而闡發了思考,就是在觸及到存在本體的時候局限住了對存在本體價值的全方位認知。
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道家為代表傳統思想就屬于前者,道家沒有清晰地呈現出"天道",儒家沒有清晰地呈現出"人道",儒家沒有將人看成是生命本體中的,看成是生命性的。而僅僅看到了人的社會屬性,看到了人的秩序屬性、道德屬性,看到了人的國、家屬性或民族屬性、社會經濟屬性等等。道家僅僅看到了"天道"的偉大和不可超越,但他還沒有清晰地把握住天道,也沒有立足人的生命性、人的存在本體的角度去思考個體以及群體實踐的本體,沒有真正地將"天道"與"人道"實現有機的整合。
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還沒有期待來將天道和人道在價值和意義上予以整合的思想,從而為人類實踐指出存在本體和依存在本體而產生相應方法論的實踐模式。不同的是,中國內觀禪看到了人的生命性,它所建立的重視主體意識的反觀與整合的認識論卻是人類思維的重要成果。
中國內觀禪的價值在于釋放生命性,承載不同意識形態從不同的路徑潛入生命智慧,開啟生存智慧。
內觀文化就是使個體的生命修證和社會文明發展之間提出真正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