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宗教公共外交的和平使命
2014-12-10來源:《公共外交季刊》 作者:韓方明

宗教公共外交的和平使命(圖片來源:資料圖)

和平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但沖突卻構成了人類的宿命。在人類追求和平的歷史進程中,宗教和平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公共外交實踐成為消弭不同文明之間的分歧,化解沖突和締造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形式。察哈爾學會自成立以來就將促進不同國家和人民間的理解和互信,推動國際社會的和平發展作為宗旨,最近兩年來積極推動的以中韓佛教交流為主要內容的宗教和平活動就是典型的公共外交實踐,已經成為學會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實踐證明,將公共外交與宗教結合,已經成為人類和平事業發展的福音。

2014年10月20日,筆者出席了韓國佛教主要宗派太古宗的中央金剛戒壇大法會,并受聘為韓國太古宗總務院總顧問和東邦佛教大學講席教授。這一莊嚴的佛教活動得到了韓國廣大信眾和到該宗祖庭全羅道千年古剎仙巖寺游覽的海內外游客的普遍關注,當天的大雨也沒有動搖大家對信仰的執著以及對這一中韓佛教交流活動的熱忱?;顒拥膱鼍敖o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發了筆者對于宗教、和平與公共外交之間關系的深刻思考。

回想筆者親歷的多次中韓之間的佛教交流活動, 雖然每次活動的主題都有所不同,但是殊途同歸,都收到了積極的效果:一方面這些活動傳播了佛教真、善、美的宗教教義,讓愛的理念和信仰的執著賦予中韓兩國參加這些活動的公眾以堅定的力量;另一方面作為跨越國界的宗教交流,這些活動不僅推動了跨國性的文化傳播,同時也讓宗教自身所蘊含的和平基因在中韓兩國乃至整個東北亞地區得到生發,贏得了中韓兩國越來越多民眾的認可和支持,使宗教國際交流活動成為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東北亞的地區和平與潛在的可能性沖突的化解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和平是人類的永恒追求

雖然人類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消解沖突,實現和解,締造和平,但是卻始終無法改變理想與現實之間所存在的事實差距。古往今來,人類為了追尋和平而上下求索的腳步始終不曾停止,同時硝煙和戰火也一直彌漫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不同時刻。

冷戰時期,兩極對峙的格局掩蓋了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冷戰結束以后,原本遮蔽在冷戰屋檐下的族群矛盾、宗教沖突、局部戰爭、恐怖主義等非傳統的、多元化的沖突形式開始走向前臺,不僅成為顯性的存在, 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以致有學者將全球不同的文明結構以宗教為基礎進行劃分,而提出了“文明沖突論”,力圖解讀后冷戰時期的人類社會,以對人類自身的行為敲響警鐘。在對該學說提出質疑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不同文明或者不同宗教之間因為內在規范與價值體系的差異,的確存在著沖突的可能性。甚至在某些語境中, 宗教可能也會成為動員的工具,被某些極端群體利用,并進而被誤讀。

宗教作為人類對彼岸世界構想的體系化意識形態與思維結構,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單純就其價值體系來看,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引導人類向善的,并將近乎相同的真、善、美作為各自宗教體系的終極信仰。當今世界,雖然出現了諸多因宗教問題而引發的沖突、分離與分裂、恐怖主義活動甚至戰爭,但是這并不是宗教的本真,而是特定的群體為了特定的目的假借宗教的力量來實現一己之私的極端表現,是對宗教教義本真的歪曲和自我激化。正如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所說,“(出現這種后果的)問題與可蘭經、摩西五經乃至圣經都無關。事實上,我要說的是問題并不在于信仰,而是在于信徒,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行為方式。……所有宗教的信徒之間都應該有關愛、團結、互敬的品格,并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黃金法則。”作為一種信仰,宗教理應是這樣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宗教活動早已隨著人類活動的蔓延而成為世界性的文化傳播與社會互動行為,甚至帶有了越來越多的政治與安全色彩。不論是提升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還是救助飽受疾病困擾的患者,又或者是救援戰爭與沖突中的難民、自然災害地區的災民,甚至是斡旋戰爭與沖突,只要是有人類需要幫助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宗教志愿者的身影。而由不同宗教組織、非政府機構甚至政府組織推動的跨國宗教活動,也早已成為當前公共外交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贏得了不同國家、民族和區域廣大民眾的支持與認可,通過傳播源自人類靈魂深處的善念,感化了越來越多個體的心靈,進而影響了他們的行為,推動了戰亂地區的和平進程,提升了和平地區的社會發展質量,成為成功的公共外交典范。

宗教與和平內在的一致性

在人類各大宗教的教義中,和平始終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關鍵詞?;浇叹吞貏e注重“愛”的力量,強調要有“信、望、愛”,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愛,“神愛世人”這是基督教傳達給信眾的,且上帝甚至“將他的獨子賜給他們(世人),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耶穌來到人世間的使命就是替上帝為人類傳播和平的福音,用自己的身軀承受人類的苦難。伊斯蘭教名字的本意就是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無二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而穆斯林這個詞與伊斯蘭則同屬于一個詞根,都是和平與順從之意。 伊斯蘭的教義即強調“如果他們傾向和平,你也應當傾向和平,應當信賴真主。”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就說,人類愛的基礎就是傳播和平。如《古蘭經》所云:“信道的人們啊! 你們當全體入在和平教中,不要跟隨惡魔的步伐, 他確是你們的明敵。”

佛教的產生就是佛陀對古代印度社會所存在的不平等、戰亂與暴力等現象的一種回應,他以緣起論為基點,闡釋了眾生平等、皆有如來佛性的根本理念,提出:“今我弟子,種姓不同,所出各異,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問:姓誰種姓?當答彼言:我是沙門釋種。”從而進一步形成了佛教的平等觀與和平觀,注重以一種非暴力的方式實現不同種群之間、乃至不同文明和不同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平等相待。佛教能夠在早年的印度得到傳播和興盛很大程度上就是仰賴于這種包容與平和的精神。

佛教“五戒”中,殺戒是排在第一位的,佛教強調的就是不殺生,以慈悲為懷,和善為本。隨后的幾千年中,佛教以其博大的胸懷擁抱了中國,擁抱了東南亞,并在中國和整個東亞地區找到了更為適合的土壤而不斷走向繁榮。在整個東來和南傳的歷史進程中,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在與本土宗教的遭遇中,從未出現暴力沖突或者戰爭對抗,而是通過容納與吸收,相互借鑒,彼此適應,佛教實現本土化,本土的宗教也吸收了佛教的合理思想而與其實現了和平相處,共存共生。

當前,整合世界不同宗教理念,搭建世界性和平平臺的一個重要機構就是世界宗教和平會議。該組織肇始于日本佛教團體的倡議,最終在梵蒂岡教廷、美國等國家的宗教組織的支持下,于1965年在新德里召開了一次由不同宗教團體參加的關于人類和平的國際會議,決定成立這樣一家旨在推動人類和平事業的跨國宗教和平機構。1970年,各發起國的宗教團體在日本京都召開了主題為“宗教:為了和平”的成立大會。

目前,該組織已經成長為一個有著廣泛代表性的國際性宗教和平機構,以制止沖突、消除貧困、保護地球為宗旨,提倡尊重宗教間差異,致力于在全世界推動跨宗教合作,強調要“以各種宗教信仰的不同方式,滿足人類對締造和平的愿望,抵制同和平愿望背道而馳的各類事務。”而已經召開的八屆國際大會的主題都充分體現了宗教與和平的一致性:“宗教:為了和平”(第一屆)、“宗教與人生品質”(第二屆)、“宗教:為世界團結奮斗”(第三屆)、“宗教:為了人類尊嚴和世界和平”(第四屆)、“以信任建立和平:宗教的作用”(第五屆)、“醫治世界:宗教為和平”(第六屆)、“為共同生活的全球行動”(第七屆)和“抵制暴力、共享安全”(第八屆)。

綜合來看,宗教教義在本質上與和平是相通的, 兩者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與同一性。人類社會沒有宗教的凝聚將是難以想象的,而宗教之間的和平也正是得益于宗教自身所秉承的和平理念與原則。在當代世界,世界和平的實現少不了宗教和平活動的有效支撐,孔漢思(Hans Küng)神父就曾經說過,“宗教之間沒有和平,國家之間的和平就是一句空話”。這是宗教的使命,也是人類社會公共外交事業的使命。

以宗教和平活動豐富公共外交內涵

公共外交作為對傳統外交的發展,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自這一概念引入中國以來,已經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外交的內容和形式,成為新時期拓展外交外延和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路徑選擇。公共外交的公共性質,彰顯了其內在的社會價值和深厚的文明屬性,強調對其他國家的公眾、輿論以及非政府組織開展解釋和說服,一方面通過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以贏取不同國家社會公眾的支持與認可,另一方面借助社會的力量來推動對象國政府采取有利于本國的政策,實現國家外交的戰略與目標。

公共外交的實踐路徑和方式相比傳統外交要多元化的多,一般都是基于非官方的渠道和平臺通過平等的交流和溝通來實現不同國家以及公眾的相互理解與認知,具體的手段可以涵蓋社會文化活動、商業貿易活動以及其他可能的非傳統形式。由于宗教與和平內在的統一性,以及社會公眾尤其是信眾與其之間存在的天然的親近感與認同感,近年來隨著跨國性宗教和平活動的發展與日益頻繁,宗教和平活動已經成為日益重要的公共外交實踐形式。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宗教和平的國際機構,世界宗教和平會議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公共外交平臺。

中國在世宗和成立早期并沒有參加相關活動,該組織的領導層意識到如果沒有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多元宗教和眾多信徒的國家的參與,那么該組織就是不完整的,所以,多次邀請中國參與世宗和的活動。1979年8月,中國派出了由趙樸初和丁光訓為正副團長的中國宗教代表團參加在紐約召開的世宗和第三次會議,由于這是中國第一次參加這一國際宗教會議,所以得到了各國輿論的普遍關注。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還接見了代表團,而代表團成員在美國各大城市的參觀訪問一方面開闊了視野,另一方面也成功地實踐了宗教公共外交,傳播了中國宗教界的理念和形象,提升了美國社會對中國宗教界的認識。

在東亞各國的國際交往中,跨國佛教交流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不論是玄奘西游還是鑒真東渡,都曾經在歷史上譜寫了宗教交流與跨國理解和認知的輝煌篇章。以現代中日佛教交流為例,不僅僅增進了兩國民眾之間的思想與精神交融,也有力地推動了中日的和平友好。1952年10月,北京召開了“亞洲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趙樸初先生代表中國佛教界將一尊象征和平的佛像贈送給與會的日本佛教代表,在日本佛教界和社會公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并以此為契機開啟了經歷過戰爭的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后來由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代表團推動的送歸中國在日殉難烈士遺骨更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

1993年趙樸初率中國佛教代表團出訪日本時指出,“中日韓三國的佛教文化是我們三國人民之間的黃金紐帶,源遠流長,值得我們珍惜、愛護和繼續發展。”而“黃金紐帶”說的提出,更是得到了在佛教傳播方面同根同源的中日韓三國佛教界的認同,并于1995年在北京召開了三國共同主辦的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會議,有力地推動了三國的佛教交流,增進了三國社會對彼此的認知,對于冷戰后的半島與地區和平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這一寶貴的“黃金紐帶”也成為中日韓三國之間重要的非官方橋梁,有助于三國政府凝聚地區共識,也有助于三國公眾強化和平信念,增進共同理解。

2014年9月16日,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四屆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接見出席會議人員并講話。俞主席指出,“中宗和”的主要任務是促進世界和平,加強與國際宗教和平組織的友好交往,積極宣傳我國的宗教政策,不斷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宗教政策的理解。這是對該委員會的宗旨以及近年來所取得的工作成績的肯定,自1994年成立以來,中宗和就積極拓展與世宗和、亞宗和等多邊宗教組織的合作與對接,通過多邊的宗教和平活動來提升中國在地區與世界和平舞臺上的國家形象與話語影響力,以一種非官方的渠道傳播中國聲音,講好故事,有力地豐富了中國公共外交實踐的內涵。在此次四屆一次會議上,筆者作為佛教界有較大影響的居士代表當選為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委員,讓筆者感到了肩上擔子的分量,這是一份厚重的責任,也是對筆者的鞭策。

察哈爾學會的努力

自2009年成立以來,察哈爾學會希望通過整合民間智慧和力量,增強公民社會在國家關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將自身打造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智庫。成立之始,學會即選擇了公共外交作為努力的方向, 經過五年多的努力,目前的察哈爾學會可以說已經成為中國公共外交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的符號。2014年初,學會又提出了建構和發展中國和平學的重要構想, 推動國內的和平教育以及和平學研究??梢哉f,不論是對公共外交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與創新,還是對人類和平事業的建構與拓展,都反映了察哈爾學會的成立宗旨, 便是促進不同國家和人民間的理解和互信,推動國際社會的和平發展。

五年來,察哈爾學會一直在為豐富公共外交的內涵而不懈努力,相繼提出了城市外交、公司外交等新的公共外交理念,并將之付諸于實踐。最近兩年來,學會開始將以中韓佛教交流為主要內容的宗教和平活動作為公共外交實踐的重要形式來推動,組織和參與了若干重要和有影響的雙邊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活動,已經成為察哈爾學會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中韓兩國在佛教傳播與發展上可謂法乳一脈,佛教文化交流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而通過宗教交流來傳播和平理念,有助于拉近兩國民眾的心理距離。最近幾年來,中韓在宗教交流與合作方面也開創了諸多新的形式與途徑,堅持了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復合型路徑。

應察哈爾學會邀請,反映1300年前新羅時代兩位佛教大師元曉和義湘的故事的韓國大型佛教史詩音樂劇《雙花別曲》在國內巡演一個月后,于2014年1月4日在全國政協禮堂降下帷幕。此次巡演吸引了相關城市的文化界、佛教界著名人士和觀眾的廣泛關注,是新時期中韓佛教文化交流的新途徑、新方法、新境界,使跨越1600年歷史的中韓友誼延續得到新的見證。而出席此次巡演活動的中韓兩國佛教領袖也指出,這次巡演成功說明了重新建立東亞佛教交流史上的“黃金紐帶”指日可待。

2013年9月,在筆者的推動下,“韓中佛教文化交流代表團”訪問了甘南藏區,一方面增進了韓國佛教界對藏傳佛教的認知和理解,消弭了長期以來存在于認知層面的誤解,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韓中佛教界人士之間的思想交流,加深了彼此對佛教教義的共識。此外,察哈爾學會已經分別向韓國佛教曹溪宗、太古宗和真覺宗以及東國大學捐贈了《中華大藏經》藏文版全套232本,成為新時期中韓佛教文化交流的新見證。2014年10月28日,察哈爾學會還參與協辦了以“實現生活佛教及實踐佛教的理念”為主題的中韓佛教學術研討會,共同探討佛教在東亞社會發展與地區和平中的影響與意義。

目前,察哈爾學會已經與韓國的諸多重要智庫、大學和佛教機構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今后的工作中,學會希望在中韓之間的佛教交流中建立起常設性的機制,以更好地推動中韓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拓展公共外交的實踐領域與形式。

雖然人類社會依然不太平,世界上很多地區尤其是民族、宗教等重疊和多元的地區容易爆發沖突與戰爭,種族仇殺、宗教沖突、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分離主義等甚至在有些地區已經成為常態,但是人類追求和平的腳步并沒有停止。面對暴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以暴制暴是不可能獲得長久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只有通過和平的手段,才能實現長期的穩定和發展。“和平是次序的和諧、正義的工程、愛德的成果”,心存和平之念,向善之念,愛人之念,以慈悲之心化人化己,讓和平的理念深入內化到每一個人的心中,人類才可手相牽, 心相通,其中宗教可以成為有效的紐帶。

湯因比曾經指出,未來社會的生機源泉將來自于宗教,不過,宗教也必須不斷發展以滿足人類的新需要。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需要信仰的力量來凝聚社會共識,團結社會公眾,對于人類和平而言,不同國家的民眾團結在同一的宗教信仰之下,必然會產生積極的文化與文化認同,從而培植和平理念,助推和平進程。作為公共外交重要表現形式的宗教和平活動將成為實踐宗教和平理念的重要途徑和平臺。公共外交與宗教的結合,可以說是人類和平事業發展的福音。

韓方明:本刊副總編輯兼編輯部主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察哈爾學會創會主席。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