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借錢”買面子,被當地老百姓稱為敗家子,另一個是冒著被處分的風險也要挪用國家專項資金搞美麗鄉村建設。這到底是為了什么?真的是為了改變農村面貌,建設新農村嗎?其實不盡然。從以上兩個事件中可以看出,新農村建設在當地政府工作中的分量之重,大有進一步演變成為新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之嫌。這樣做嚴重背離了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初衷。事實上,很多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上,多多少少都有點“變了味”。前幾天,筆者看到某報紙刊發了一篇文章,宣傳報道了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上投入了1.29億元的消息,并且說該縣再集資金,繼續進一步加大投入。但從報道中可以看到,這里搞的僅僅是修路、綠化、粉刷墻壁,每個村建牌樓、修廣場的表面形象工程,大有變相地搞政績、撈官帽之嫌。筆者不禁想起之前參加的某地縣政府組織的“美麗鄉村一日游”活動,走過的幾個村莊確實煥然一新,整齊的街道、粉刷的墻壁、串串高掛的紅燈籠,有的村甚至修起了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好不熱鬧,好不美麗。但一深入了解才知道,建設也僅此而已、點到為止,繁榮經濟,發展生產更是根本談不上,只求“短平快”,出效果,出成績,人人看得到,上級領導看得到。這不是又走到了搞形象工程、抓政績工程的老路上去了嗎?
早在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里,就提出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還具體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五項要求,而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們各地搞的“美麗鄉村”建設,重點在“美麗”上下功夫,只變環境,扮美扮靚,重了形式,失了根本,沒有把發展當地的生產與改善環境聯系起來,造成了下的力度越大、投資越大、越陷入了新的形式主義的泥潭,演變成了新的政績工程的比拼。這樣“味道”盡失的新農村建設,也難怪老百姓管那些借錢買面子、光講排場、不切實際欠了一屁股債的領導為敗家子了。
12月23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討論稿)》,強調指出,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要堅持以人為本,激發農民的創造、創新、創業活力,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業的局面。這為我們以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只有以人為本,激發農民的創造力,提高農民素質,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才能更好的建設我們的家鄉。唯有此,我們的新農村建設才不會跑偏,才不會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