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人生幸福五課
2014-12-29來源:《寬心——星云大師的人生幸福課》 作者:星云大師
       一、忙是人生的滋養(yǎng)劑


    一個人如果怕做事,偷懶,如何會有成就?人之會起煩惱心、不安,都是因為不懂得用功、時間太多所致,所以忙是人生的滋養(yǎng)劑。

    忙,是多數(shù)人的生活形態(tài),只是每個人所忙的事情不一樣。有的人為國家忙,有的人為社會忙,有的為家庭忙,有的人為自己忙。忙,是整個人類所不能少的生活。人要不忙,除非他讓金錢去替自己忙;再要不忙,兩手一攤,雙腳一伸,跟死神打交道,就不會忙了。 

人生幸福五課(圖片來源:資料圖)

 人生幸福五課(圖片來源:資料圖)

    “忙”,也有不同的層次:

    1、氣定神閑的忙。

     同樣是忙,有的人忙得一團紛亂,忙得很辛苦;有智慧的人,按部就班,忙得氣定神閑。所謂“人忙心不忙”,有的人懂得交辦,有的人懂得授權(quán),有的人懂得分工,有的人懂得指揮。很多復雜的事物,經(jīng)過能干的人化繁就簡、提綱挈領(lǐng),雖然事情多,但一點也不覺得忙。因此,懂得忙中偷閑的人,就是再忙也有安閑的時刻,不至于忙得討厭生活、討厭忙,他反而喜愛忙,從忙的當中只覺得人生很充實。這樣的忙,人生會活得很有意義。

    2、心浮氣躁的忙。

    有的人不會忙,做事沒有條理,不分輕重,不分先后,亂忙一氣,忙得自己心浮氣躁。我們看蒼蠅、蚊子投窗想要尋找出路,它猛撞玻璃,不知道旁邊有空隙可以鉆出。我們再看成群的螞蟻忙著奔來跑去,但它們有分工、有訊號、有指揮,忙得有條理。有的人跟瞎撞的蚊蠅一樣,口口聲聲說忙,只是亂忙。人要懂得分輕重緩急去做事,舉重若輕,才不至于忙得心浮氣躁。

    3、開開心心的忙。

    忙是生活的意義,忙是生命的動力,忙的人生是驕傲的人生。你看,工商大亨哪個不忙?官員領(lǐng)導們有誰說他不忙?忙帶來生活的充實,帶來生命的意義,帶來事業(yè)的成就,帶來財富的增加。人要忙,而且要忙得歡喜,忙得快樂。假如一個人不肯忙,表示他的生命已經(jīng)沒有光彩了。忙是有用,不忙就沒有用;沒有用的人生,誰會在乎他的存在呢?所以,人要開開心心地忙,為充實生活而忙。

    4、不甘不愿的忙。

    有的人忙得心不甘情不愿,那是最苦的人生。忙得不甘愿的人,必然是他沒有從忙中得到快樂,沒有體會到身心寄托的地方就是忙——不忙做什么呢?當然,有人會說:“為誰作嫁為誰忙?”因為他不懂人生為什么要忙,當然不甘愿幫人家的忙。其實世間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白干的活,你幫人家的忙就是幫自己的忙。不愿意忙的人應轉(zhuǎn)化觀念:一切為人忙的事,對自己都有益,例如可以升官,可以升級,可以得獎,甚至可以放慰勞假。假如你能想到一切的忙與自己的未來都有關(guān)系有幫助,懂得忙就是營養(yǎng)、忙就是力量、忙就是成就,你可能反而會問:“人生為什么不要忙呢?” 

人生幸福五課(圖片來源:資料圖)

 人生幸福五課(圖片來源:資料圖)

    二、貧富貴賤

    我們活在人間,必須有一些資糧。世間有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意思是日常生活要有起碼的條件。可惜人們錯把追求物質(zhì)當作了人生的目的,發(fā)展出計較與比較之后的貧富差別,比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富家一席酒,窮漢半年糧”、“寧吃少年苦,不受老來貧”、“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難倒英雄漢”,這些都是來自民間深刻的感嘆。貧與富自有其因果來由,以下四點說明:

    1、富足來自知足。

    知足第一富,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正是安貧樂道的典范。一個人擁有再多,如果內(nèi)心不知滿足,那種精神上的貧窮更加可憐!所以,人的富足并不是看在金錢數(shù)字上的多少,而是看一個人知足與否。

    2、尊貴來自謙卑。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由于水性謙下,總是往低處流,所以世間萬物都受到流水默默的哺育。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冰川所蘊育的恒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怒江、長江、黃河、湄公河等七大河流,供給了印、中、尼、泰等數(shù)十億人民的水源。山頂上冰雪的高貴,恰是來自謙下的流水。有德的君子,他的尊貴,正是他的謙下利民而不自以為崇高。

    3、貧窮來自吝嗇。

    什么是真正的窮人?欲望無窮是一種心的貧窮。人的心田不是用來生長欲望的,而是用來生長菩提慧命以圓滿人生。其實,任何人出生,這宇宙間的財富都有他的一份,所謂“一枝草,一點露”。而要取得財富,必須先把手掌放開。如果你始終緊握著手里的舊物,又如何能取得新的資源呢?想要圓滿人生,首先要有“同體共生”的認識,能“喜舍”才是真正的富有。

    4、卑賤來自傲慢。

    傲慢就是自大,就是以己之長辱他之短。佛經(jīng)云:“若驕慢生,則長養(yǎng)一切雜染之法。心不謙下,由此則生死輪轉(zhuǎn),受無窮苦。”凡夫不知宿命,故常驕慢,因為驕慢,所以不畏造惡受果報、不愿悔過,也不精進于修行萬善。

    所以,人之富是知滿足,人之貴是能謙下,人之貧是不知舍,人之卑賤是因為驕慢自大。

人生幸福五課(圖片來源:資料圖)

 人生幸福五課(圖片來源:資料圖) 

    三、夫妻之道有三等

    感情的交流,以公理正義為原則;語言的溝通,以體諒包容為雅量;人我的相處,以不違情理為自然;金錢的運用,以量入量出為正常。

    夫妻之間應該怎樣相處?夫婦之道有三等,你是哪一個等的呢?有以下六點參考:

    上等的丈夫會想到太太忙于工作,還要忙于家務,必定辛苦,下班回到家里,他會體恤太太的辛勞,協(xié)助太太操持家事。

    中等的丈夫,不會幫忙做家事,回到家里,雖然喝茶看報紙,但至少嘴巴還會贊美太太,感謝太太的付出。如此,太太再怎么辛苦,也能甘之如飴。

    下等的丈夫,回到家里,就是一副自己最辛苦、自以為對家庭付出最多的姿態(tài)。要么嫌太太菜煮得不好,要么嫌太太不會打扮,看不順眼,東嫌西嫌,氣勢凌人。

    上等的太太,治家整潔,賢惠有禮。俗語說:“家有良妻,如國有良相。”一位賢良妻子能開源節(jié)流,將家打理得妥當,維護環(huán)境整潔,態(tài)度溫敬柔軟,周到體貼,行儀慈孝和順,讓先生無后顧之憂。

    中等的太太,慰問、贊美丈夫的辛勞。莎士比亞說:“一個好妻子,除了處理家務外,還兼有慈母、良伴、戀人三種身份。”所以,治家能力差一點的太太,至少要能多說好話,要常常慰問、贊美丈夫的辛勞與付出。

    下等的太太,不但不善于治家,丈夫辛苦一天回到家時她還會喋喋不休,要么嫌棄他的職業(yè)賺錢太少,要么埋怨住得不好、穿得不暖,如此只會讓丈夫覺得家如監(jiān)獄。

    很多失敗的婚姻都是因為不能諒解對方的辛勞,不能體會對方的付出。所以,夫婦之道從互相欣賞、互相體諒開始,遇到困難險阻時能互助斬荊、共離困境,婚姻才能美滿。

    四、不能代替孩子做的事

    看到幼小的孩子寫作業(yè),媽媽愛子心切,就說:“孩子,你睡覺吧,作業(yè)由媽媽代你來做。”直到有一天,孩子的手被小刀割破了,他就大叫:“媽媽,好痛喔,你來代我痛一下好嗎?”媽媽此時才驚覺到:人生有些事是不能代替的。

    世間事都要自己擔當,有些事別人能幫你一時,但別人是不能代替的。

    人生有哪些事是不能代替的呢?

    1、爬山走路不能代替。

    在山路上行走,負重爬山,即使所負的重物可由別人代勞,幫一些忙,但爬山走路是不能代替的。

    2、吃喝拉撒不能代替。

    人餓渴時,要吃飯喝水;吃了東西,總得排泄。所謂“大小便利”,我吃喝,你不能解除餓渴;你要撒尿拉屎,我也不能代替你解決。

    3、生老病死不能代替。

   人都有生老病死,每個人的生老病死都得自己承擔。即使是富如百萬富翁,即使親如妻子兒女,眼看著心愛的人生老病死,徒嘆奈何,也是不能代替。

    4、因果業(yè)報不能代替。

    每個人的一生,幸與不幸,都是自己的業(yè)力所招感;每個人身口意的行為都會遭感業(yè)報,業(yè)報是個人自作自受,誰也代替不了。

    5、讓人接受不能代替。

    每個人生存于世間,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人接受。是兒女,要被父母接受;是父母,也要讓兒女接受。作為他人的部下,要讓主管接受;作為主管的領(lǐng)導人,也要讓部下接受。還有,要讓朋友接受,要讓社會接受,要讓大眾接受,如果自身的言語行為性格有諸多不當,別人就是有心幫你,也不能代替你讓人接受。

    6、思想意志不能代替。

    人都有思想,都有意志,但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意志。你的思想我不一定喜歡,你的意志我也不一定認同,所以世間就有各種思想、各種學說。我們自由表達,現(xiàn)如今都講究尊重與包容,所以不能強迫人家要接受,也不容人家強要代替自己表達行為意志。

    7、憂悲苦惱不能代替。

    人都有憂悲苦惱,但自己所感受的憂悲苦惱別人不能代替,我的憂悲苦惱要我自己解決,他的憂悲苦惱也只有他才能解決。有了憂悲苦惱,別人可以勸說,可以安慰,可以鼓勵,可以化解,但是真正的憂悲苦惱,別人是幫不上忙,更是代替不了的。

    8、進步成長不能代替。

    人人都希望自己日有進步,日有成長,但進步成長要靠自己努力用功,所謂“怎樣栽植,就會怎樣收成”。我田里的稻秧無助于你地里的麥苗成長,每一個人各自耕耘,有各自的收獲,你不能代替我,我不能代替你,各自受報,這是非常公平的公理道義。

    五、慢的生活藝術(shù)

    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課上,教授提出3個公司的管理狀況,然后叫學員評估其前途。

    A公司:8點鐘上班,遲到或早退一分鐘扣50元;統(tǒng)一制服,必須佩戴胸卡;每年有組織搞1次旅游、2次聚會、3次聯(lián)歡、4次體育比賽,每個員工每年要提出4項合理化建議。

    B公司:9點鐘上班,但不考勤;每人一個辦公室,可以根據(jù)個人的愛好布置;在走廊的白墻上信手涂鴉不會有人制止;飲料和水果全開放式免費供應;上班時可以去理發(fā)、游泳。

    C公司:想什么時候來就來;沒有專門的制服,愛穿什么就穿什么;把家里的狗和孩子帶上班也行;上班期間去度假也不扣工資。

    90%的學員認為A公司前景最好。這時候,教授公布了3家公司的真實身份:A公司是金正,于1997年成立,因管理不善已倒閉;B公司是微軟;C公司則是近年增長最快的Google。

    在香港這樣的大都市里,上下班高峰時間的地鐵里常常是人流快速地推進,步子慢一點的人甚至都要被擠出人流。在凡事講究快速的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的腳步都像時鐘上緊了發(fā)條,分秒不停地向前奔。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是如此,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把小小年紀的孩子送去學英語、數(shù)學、才藝……長大了,好強的年輕人們也是爭先恐后考各種執(zhí)照,生怕被社會淘汰。

    其實,人生不能一味地求速成,所謂“飯未煮熟,不能妄自一開;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人間萬事都有其平衡之道,“慢慢來”是對治速成之弊的重要法寶,況且慢不一定代表低效。

    那么,慢可以發(fā)揮哪些成效?

    1、慢工可以養(yǎng)藝。

    “慢工出細活”,精雕細琢就是要靠慢工慢慢來。揚州有位女子,花了一生60年的時間,用頭發(fā)繡了一尊觀世音。我曾親見澎湖一位小姐,花了50年歲月照顧兩位病人。看起來她們的成就有限,實際上她們的生命都已經(jīng)永垂不朽了。

    2、慢步可以養(yǎng)生。

    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慢步可以養(yǎng)生。長跑、快跑,適合運動員在競技場上大顯身手,真正的養(yǎng)生要靠慢跑。我們看到,老虎雖然兇猛,只能三撲;烏龜慢爬,卻可以從早到晚持續(xù)不停。天空的云朵快速聚攏,消散也快;潺潺的小溪可以細水長流,終年不干涸。

    3、慢言可以養(yǎng)量。

    有的人拙于言辭,平時總是沉默寡言;有的人好發(fā)議論,喜歡高談闊論。“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好發(fā)表高論的人,不善克制自己,很多話不經(jīng)思考脫口而言,一旦惹出麻煩,才悔不當初。其實,這是個有聲的時代,不能不發(fā)言,不能不表達,但噪音、雜音為人所不喜,所以發(fā)言要有所節(jié)制,尤其要講究內(nèi)容。假如能慎言,不但能表現(xiàn)自己的涵養(yǎng),而且增加語言的分量。對于好言者來說,沉默是金,慎言養(yǎng)量,不能不思之。

    4、慢活可以養(yǎng)壽。

    現(xiàn)代人工作忙碌,生活節(jié)奏快,由于緊張壓力造成許多現(xiàn)代文明病。應該把生活步調(diào)放慢一些,吃飯不要狼吞虎咽,開車不要超速,講話不要像機關(guān)槍,不要有太多的趕場,不要完全為別人而忙,有時也要為自己而活。思維反應不要太快,何妨遲鈍、笨拙一點;每事不一定都要跟人競賽,也不必每日加班。經(jīng)年累月不休假,即使機器也會有磨損;現(xiàn)代人要想長葆身心健康,慢活不失為養(yǎng)生之道。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gòu)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zhuǎn)載需經(jīng)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wǎng)站文章是由網(wǎng)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quán)負責。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文章請發(fā)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guān)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會@她創(chuàng)業(yè)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yǎng))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guān)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nèi)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guān)懷
關(guān)懷貧困母親
企業(yè)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wǎng)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quán)所有:公益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