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農村住,最怕下雨。一下雨,路就沒法走。腳上能沾出一個大泥球,走兩步就得拿棍捅一捅。拉糧食的土車把路壓出深深的轍印,太陽一曬,高低不平的“丘陵”布滿本來狹窄的小道。麥忙時節往家里拉糧食,一走三晃,費半天勁也走不了幾步。這還算好,再往前頭說,您讀蕭紅的《呼蘭河傳》去,街上居然積出一個大泥坑來,里頭還淹死過馬!
怎么沒人管?那時候,哪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意識啊,也沒有這個能力?,F在不同了,去無錫、蘇州的新農村看看,雨污二水有專門的管道,村里地面都硬化了,進出又干凈又順當,和城里幾乎沒有什么區別。
然而,貧困地區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像筆者小時候多些,像長三角的新農村少些。不少地方的水、電、路都沒有解決,社會事業也薄弱,老百姓的保障也低,生活不便不消說了,其中,還埋著貧困的根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和扶貧濟困工作的支持力度。對于這項工作的第一層意義:保障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讓貧困百姓吃得上飯、穿得上衣、喝得上干凈水、念得上書,大家很容易理解。其實,公共服務加強了,還有另一層意義:為扶貧產業的發展鋪好地基。
讓貧困地區民眾脫貧,不能光靠“輸血”,關鍵得有產業。有了產業,就有了“造血”能力。產業能給貧困戶帶來工作崗位,有活干就不愁收入;產業得到發展,利潤增加,工人工資便可以水漲船高,收入高了,那就甩掉窮帽子了嘛??墒?,如果身子骨太弱,甚至血管本身都有毛病,輸血是白輸,造血更空談。
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就是調理身體。應該看到,身體靠養,調理好并不容易。貧困地區到處缺錢,當地財政也不富裕,往往沒有足夠的能力提供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一般還都是長線項目,就好像種蘋果,兩三年后才能收獲,往往被視為無底洞。
需要明確的是:不容易,也要做?;A不牢,地動山搖,做這樣一件久久為功的事,需要克服急功近利思維,建立有針對性的考核辦法,讓打基礎的工作得到恰當的評價,讓為貧困人口謀長遠的干部不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