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的話】 母愛 讓我們無言以對
“母親節”,
她是最能原諒我們的自私、粗魯、蠻橫、遺忘甚至錯誤的人。但終究有一天,在我們的思念里,會無法原諒自己對她的漠視。這也是信報人策劃這一系列調查的初衷——家庭,因為有愛才完美;社會,因為有愛才和諧。別讓一時的遺忘成為永遠的遺憾。
感謝我們的祖先,在五千年輝煌的文明里,將“孝”的定律銘刻在龍子龍孫的道德準則里。但此刻,信報人卻在尋找五千年后這一定律的嶄新體現。雖然它僅僅表現在對一個問題的回答上,表現在對一個現象的思索中。
今天,你可以把自己的愛盡情傾吐,也可以把自己的苦衷、委屈、痛心、遺憾,通過信報鋪設的橋梁,和最愛你、疼你的人傾訴、溝通。在報恩的隊伍里,沒有貧民,也沒有富翁,因為面對母愛,我們同樣都無言以對。
【一句話調查】“北京人最孝順” 您是否認同
北京人最孝順嗎?在母親節(5月14日)前,記者隨機采訪了200位北京市民,多數市民對此都很認同,并能脫口說出身邊的孝子事例。但當問到是否記得母親的生日時,近六成市民都表示不記得母親的準確生日,“好像是在3月吧。”很多市民只是模糊地回答。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科學系關銳煊教授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在對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廈門、西安、香港七大城市調查后顯示,北京人孝心最強。
這份調查報告還指出,整體來看,中國人的孝道表現差強人意,其中最好的行為是尊敬長者,最差的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當研究人員分析了不同城市的背景后,顯示出北京樣本對父母的孝道實踐分值最高,而香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一項分值最高。
【調查數據】六成人認為北京人孝順
總體來看,近六成市民都認同北京人最孝順,多數人的認同理由是北京作為文化古都,尊老一直是北京人從小就被灌輸的道德。而一些不認同該說法的市民的理由是:孝順似乎與地域無關,主要取決于個人的成長環境以及個人的個性。近兩成市民認為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贊成觀點】“北京人愛給父母過生日”
■受訪者:王女士
■年齡:27歲
■職業:南禮士路一家蛋糕店店員
■理由:“來我們店里買蛋糕的顧客,很多都是給父母過生日用。”
■典型事例:“現在的人,工作壓力都很大,許多給父母訂蛋糕的人都在晚上才過來,他們說父母年紀大了,吃不了太甜的東西,所以訂蛋糕要跑很多店,而且還要先嘗一下,這樣一來,找到我們店就到晚上了。”王女士說。
記得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一位的哥來店里訂了一個180多元的壽桃蛋糕,王女士說,“的哥是個胖胖的中年人,可能是開車的緣故,他穿得很單薄,到我們店里時,耳朵都凍紅了。他邊搓著手邊挑,最后選定了最貴的壽桃蛋糕。在付款的時候,他的煙掉了出來,我看了一眼,是那種只要兩元錢的低檔煙。”自己抽差煙,給父母卻買最貴的蛋糕,這讓王女士感動極了,眼睛也模糊起來。
的哥等蛋糕的時候,和王女士拉起了家常,“的哥說母親已經70高齡了,父親已經去世多年,老太太一個人住在房山,身體很硬朗,自己平時拉活沒時間陪她,心里挺難過的,只好在生日時補償。”的哥付完款,已經是晚上9點多,他還要匆忙趕回房山,為等候在家的母親過生日。“其實的哥掙得少,還要養家糊口,那么晚還要趕回房山,可他寧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最好的蛋糕獻給母親,這還不算孝順嗎?”
“畫賀卡送給媽媽做禮物”
■受訪者:汪同學
■年齡:20歲
■職業: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大二學生
■理由:“北京人孝順就是少說話,多辦事。”
■典型事例:“我就是少說話,多辦事。在家聽從父母的教導,不讓父母操心生氣,和父母用敬語,照顧父母的身體。”剛滿20歲的汪同學總結了自己作為北京人的孝順之道。
她告訴記者,自己孝順父母可有年頭了,“記得自己很小的時候,每次我媽過生日,我就拿畫筆細心地畫一張賀卡,悄悄放在她的床頭,這一畫就是好多年,現在我還堅持著呢。”至今,她仍清楚地記得母親收到賀卡時的笑逐顏開,當時,她也特別開心,沒想到做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能讓母親如此開心。
汪同學的最大愛好就是登山。去年7月,汪同學和登山隊一起登上6330米的唐拉昂曲峰,這是國內高校登山隊首次征服該峰,勝利的喜悅,她也不忘與父母一起分享。“那一次,我千里迢迢地給父母帶回兩瓶西藏青稞酒,父母特別開心,到現在也舍不得喝。從那以后,我每次出去登山總是給父母帶點東西回來。”平日在家,汪同學盡量不惹父母生氣,她最希望能永遠看到父母的笑臉。
“兒女每周都倒班來看我”
■受訪者:劉大媽
■年齡:61歲
■職業:退休在家
■理由:心里留個地方給父母就行!
■典型事例:家住門頭溝的劉大媽已經61歲了,她坦言自己過得很幸福,對兒女的孝順也是如數家珍。“我有四個兒女,現在個個都出息了,在金錢上沒有困難,他們每周都來看我,寧可與單位同事倒班也要陪陪我。每次,他們都想得特別周到,把我一周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都買來了。”劉大媽開心地說,自己想兒女了,就隨時到四個兒女家去。
劉大媽告訴記者,其實老人最怕寂寞,他們最需要的是子女的孝順,要孝順并非要給予他們很多的物質,只要時時關心、體貼他們。子女常去看望他們,他們就很開心了,在父母不舒服的時候,兒女能夠悉心照料。父母要是打電話問你忙不忙,實際是想你了。
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在節日的時候都守在自己的身邊,一家人開開心心的。還有就是希望孩子身體都健康,沒病沒災的,只要工作不忙時回家看看,他們就很高興了。“我想物質的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安慰,心里留個地方給父母就行。”
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給自己的父母洗過腳
【反對觀點】 “孩子很少關心家里的事”
■受訪者:張女士
■年齡:52歲
■職業:工程管理人員
■理由:“北京的一些孩子很少有孝敬父母的心思,只貪圖自己的安逸,不去考慮家庭的經濟狀況。”
■典型事例:“女兒不太聽話,個性太強,平時也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張女士與她正在讀書的女兒產生了代溝。其實張女士的孩子也會記得母親的生日,去年張女士生日時,她的女兒不但下廚參與做飯,還為張女士拍了照片送給親戚朋友。
張女士認為現在的孩子很少有孝敬父母這份心思,只貪圖自己的安逸,不去考慮家庭的經濟狀況,經常給家里增加不必要的開支。她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多和自己聯系,有喜報喜,有憂說憂。
“父母替孩子出去找工作”
■受訪者:孫先生
■年齡:26歲
■職業:企業管理人員
■理由:“孩子帶著女朋友去旅游,父母替他們去招聘會忙著找工作。”
■典型事例:孫先生說, “我同事的孩子小時候特別聽話,考上大學以后,孩子需要在外地上學,就很少與父母溝通了。”
孫先生說最令人氣憤的是,“去年7月,小孩放假回來,我的同事特別高興,準備讓他好好在家呆兩天,但沒想到小孩早有了自己的打算。”當天,孫先生同事的孩子就給父母安排了一個“假期任務”,就是幫他找工作。我的同事很無奈,但是為了孩子能在假期好好玩玩,他答應幫孩子去招聘會找工作,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同事每天都很早起床去招聘會找工作。
【專家點評】“孝順”觀念已深入人心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說,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