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器官捐獻率為何如此之低?以下幾組數據便于我們理解這一現狀。本月上旬出版的公益時報調查顯示,愿意遵從親屬遺愿為其捐贈遺體或器官的網友只有56.29%,41.2%的網友認為傳統文化觀念根深蒂固是阻礙人們捐贈遺體或器官的主要原因。另外一組數據來自國家衛生計生委器官捐獻研究項目“公眾對器官捐獻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達30.1%的受訪者擔心捐獻出去的器官會造成器官買賣。
相對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擔心捐獻的器官會造成器官買賣更值得注意。談及捐獻器官,一方面人們會認為這是愛心的體現,行為具有濃厚的公益特質,另一方面又無法忽視器官本身的經濟價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器官捐獻的熱情。器官捐獻行為大概是所有公益行為中人們最忌憚的,災難救助過程愛心被褻瀆成為典型的公益丑聞,而借助器官捐獻以牟利則是這類丑聞的極端。事實是,這樣的丑聞早就見諸報端,2013年7月,有媒體就披露,公益機構以認捐器官之名向醫院開出不菲價碼,平均每完成一例,要收取10萬元的“捐獻費”。
評論一般認為,器官資源稀缺致使出現分配亂象,繼而導致上述問題。2011年起衛生計生委研發計算機捐獻器官分配系統,但2/3器官仍在系統外分配。對比國外,在器官分配方面則有健全的一套機制。喬布斯去世后,講述他通過接受器官捐獻來延續生命的文章流傳頗廣,其中提到,2009年初,喬布斯接受了醫生和家人的勸說,同意進行肝移植手術,但是他面對兩個問題,一是可移植的肝臟稀缺,二是美國器官移植機構程序嚴格,按照規則,像喬布斯這樣的癌癥病人不屬于優先獲得器官捐獻的群體。后來喬布斯經過一段時間的排隊后終于獲得了器官,但從中可看出,在美國,即使像喬布斯這樣的名人和富人,想繞開合法程序也不可行。
姚貝娜捐獻角膜對器官捐獻有示范效應,如今類似的愛心舉動也越來越多,這些個案強化了人們對器官捐獻的認同。不過,就如多數公益行動一樣,器官捐獻也并非簡單的愛心輸出,強調獻愛心的同時完善規則,對于推動人們參與器官捐獻至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