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孺子
參加某社團組織的活動,其中有個板塊是慈善公益。該板塊由省級電視臺策劃,在大屏幕上播放困難家庭生活畫面的同時,主持人語調沉重地旁白介紹情況,并請上受助人,一組接著一組,共有十個家庭。
十個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主持人數次哽咽,我也被感動得幾度潸然淚下。擦干眼角,我驀然發現站在臺上的幾個孩子猶如犯了錯誤,全都低垂著頭,有人還一直啜泣。我猜也許他們有感于同臺人比自己更加不幸,身世更加凄慘;也許是主持人的煽情重新揭開了他們的傷疤,傷害了他們的自尊……
活動間隙,我與主持人進行了簡單交談,他一副鐵肩擔道義的豪俠氣,說其中一個孤兒原本可以享受政府救助,卻因為母親是個有精神障礙的流浪女,直到父親早亡時也沒有辦理結婚手續,孩子就一直無法上戶口,從而無法領取低保金。在節目組的干預下,當地公安局才答應盡快解決他的黑戶問題。
我認為這個孩子的問題如果能解決而有關部門不辦理,有關部門涉嫌不作為,媒體應該深層次挖掘,多角度報道。公益慈善不僅要關注個案,更應該在機制建設上多下功夫。
我們旁邊有一群傳媒學院的大學生,她們也認為現在的救助體系很傷人的自尊。在她們學校,有許多貧困生寧肯節衣縮食也不愿申領助學金。大家議論,那些孩子因貧困遭受他人歧視,如今還要站出來出賣自己的痛苦以博取社會的關注,為了物質生活的需求,不得不忍受精神上新的戕害。這樣的慈善更像施舍,這樣的愛心涉嫌作秀。
還有,我們的公益慈善為什么總由媒體唱主角?弱勢群體怎樣才能更有尊嚴地生活?這些問題解決起來,肯定比舉辦一兩場慈善公益活動難得多,但這樣的事情應該有人做。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步伐能否快些、再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