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轟鳴,集體遷徙,從衡水到北京270公里,幾百名中小學生們不辭辛勞地月月往返兩地,成就了“候鳥”列車。相比留守兒童,他們是幸運的,因為見到父母不是遙不可及的奢望,在負有盛名的衡水求學,“今后高考上不吃虧”;相比能在北京上學的學生,他們又是不幸的,小小年紀,便骨肉分離,想家思親成為常態。
他們是北京出生的打工子弟,坐火車往返河北上學只是一種無奈選擇。據來自北京人口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北京市流動人口在12年間增加超過500萬人,這些人在北京有著不同的工作,有的做生意,賣服裝、水果等等,無論經濟條件乃至社會階層有何差異,共同點是沒有北京戶籍。據2014年北京市政策,非京籍兒童在京借讀需要提供“五證”, 想找一所好的公立學校不容易,而好的私立學校一年收費10多萬元,許多家長又覺得不值。一些對“五證”要求不嚴的打工子弟學校敞開大了門,但這些學校大多數師資力量薄弱,甚至存在違法辦學等問題,往往導致學生無法取得學籍。按照全國統—的學籍信息管理制度,學籍相當于每個學生的“教育戶口”,沒有學籍,“按教育部門的規定,這里的孩子很多都只能回老家上學”。
回老家上學,成為留守兒童?打工父母恐怕不太樂意,一是對孩子成長不利,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有43.8%的留守兒童對學習不感興趣,有49.4%經常沒完成作業,有39.8%感到孤獨,孩子學習變差了,“家里老人也輔導不了”,殘酷的現實,讓父母無法不得不改變主意,另謀出路。二是畢竟難舍親情,離自己的孩子近一點兒,有機會能夠探望一上也是一種幸福,“每個月都能見到一次,總比留在家里一年只能見到一次要強吧”。
權衡利弊,退而求其次,許多人選擇了到衡水上學,“候鳥”列車也就應運而生。應當說,遠離父母,求學路上的艱辛與苦痛總是伴隨著成長,這未必全是壞事,譬如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譬如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處事能力。但是這種無奈選擇的背后更多的是心酸。假如北京的打工子弟學校全部具有辦學資質,師資力量都比較強大,那會是一種什么情況?假如教育經費的流動能夠如同學生流動一樣方便,出現了學生從A地流出來,就可以把‘學費’帶到B地的情況,是不是就能夠提高一些部門辦理學籍的主動性?假如,教育資金投入不是問題,外來務工子女入學不再是問題,那又該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圖景?
夢想總是讓人充滿希望,當所有打工子弟都能夠被所在城市接納,開往衡水的“候鳥”列車不再運行,或許骨肉分離式的求學不再是人們的無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