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的歷史淵源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皮膚病,傳染性極低。麻風病亦不是遺傳病,麻風病康復者不會再傳染。
據文獻記載,麻風病在我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由于受到醫療條件的限制,麻風病造成大量患者肢體、面部和眼睛殘疾。明清時期,官方對麻風病基本未有什么防御和治療措施,而是抱以“滅絕”處理的態度,或是把麻風病人集體收容在深山或孤島上,限制他們與外界聯系,采用斷糧、斷交通、使之自生自滅。千百年來,麻風病人就是這樣,在疾病和歧視的雙重折磨中艱難生存。
建國初期,由于醫療水平的局限,為阻止傳播,政府采取了隔離治療的辦法,很多患者被遷移到荒島上救治,但是國家并沒有放棄他們,而是給予免費治療和救助。目前,麻風病已能被治愈,門診治療半年或1年即可完成療程,效果良好。早期及時治療可以避免各種麻風病殘疾的發生。因此,已不再對麻風病人進行長期的隔離了。
麻風村與歧視
作為20世紀80年代前隔離制度的遺物,至今依然有超過2萬名康復者生活在全國近600個康復村中。他們當中大部分人已經步入暮年,當年飽受病菌的侵害,在“麻風病康復村”度過了被遺棄的半個多世紀。今天,他們中很多人依舊在簡樸甚至艱苦的條件中生活著。
曾經的“麻風村”“麻風島”對麻風病人進行的地域上的隔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避免麻風病的傳播的作用。但是,在麻風病人不再需要進行長期隔離的今天,麻風病人以及麻風康復者卻還在被人們進行著心理上的隔離,這種隔離看似無形,實則影響極大。
通過多年的努力,漢達康福協會與康復者一起向著消除歧視的道路上前進,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同樣不能回避的事實是,社會歧視和誤解依然存在,康復者群體仍然面臨著回歸社會的重重阻礙。2014年9月,云南彝良小草壩一所學校拒絕來自康復村的孩子就讀;11月,海口一批村民聚集反對為康復者建造康樂花園項目,都意味著消除歧視的道路艱辛而漫長。
2014年9月,彝良小草壩麻風村孩子上學被拒一事經央視新聞周刊欄目曝光后,11月,這群孩子進入了正常完小上學
被“麻風”困住的孩子們
“我想上學”這是許許多多貧困地區孩子的心聲,他們的最大困難就是經濟和當地教學資源匱乏,而麻風村出生長大的孩子,身心健康,卻從小被異樣的看待和對待,對他們而言,“想上學”面臨的不僅僅是經濟困難,有的學校僅為十分鐘路程的距離,每天都可以聽到上課鈴聲,卻始終無法踏進校門,只因為他們身上的“麻風烙印”。學校迫于更多學生家長的壓力,不敢接收;學生家長們長期以來對麻風病根深蒂固的錯誤認知,接到我們遞到手里的宣傳單時又因看到“麻風”二字,都如燙手山芋般扔掉......
我們都一樣,一樣有求知的渴望
不怕天黑,只怕心碎
我們也有夢想和希望
在老師眼里,他們沒有什么不一樣
都是一群優秀努力的孩子
別讓麻風歧視
阻礙孩子求學的道路
被“麻風”隔離的老人們
曾有老人問我們:“你們從那么遠的地方來,毛主席他老人家還好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走進麻風康復村,老人們聽說著外面的世界,內心深處深藏著一個不可企及的愿望,都不敢大聲說出來,覺得那是一種妄想,或許只有走向另一個世界才能實現,到北京天安門看看毛主席。羅爺爺說:“這輩子,如果能到北京天安門看看,死都沒什么遺憾了,我這兩年省吃儉用攢了2000元,但還是不夠……”
歷經了多少苦難的他們
依然想努力過好自己的人生
有一天
這些麻風康復村
這些人在時間的巨輪下
終將消逝……
此刻,我們能做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