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PS的手段使得領導的慰問或考察活動“看上去更美”,已經多次出現,此般做法也屢屢招致公眾的批評,最終的輿論效果也往往背離發布者的贊美初衷,適得其反。對此,值得發問的是,這種低劣的粉飾手段,為何難以禁絕,甚至每每出現在政府的官方網站上。明知不合適卻偏要PS,背后其實是一種慣性思維,即在“突出領導作用”的強烈意識下,不得不為了贊美而贊美,即便已經背離現實,也全然不顧了。
慰問福利院老人,本可以更加自然地呈獻給公眾,只要前去慰問的官員是帶著足夠誠意的,即便不拍照,也并不會影響官員對老人們表達關切。這樣的活動中,主角當然是福利院的老人們,官員若能俯下身來,聽聽老人們的心里話,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解決老人們反映的問題,才是類似慰問活動應有的價值。就此而言,雖然僅憑一張PS照并不足以說明涉事官員只是去作秀的,但這種弄虛作假無疑仍是為了“看上去更美”,它直接導致了公眾對這次慰問活動的負面評價。
在我們身邊,為了“看上去更美”而不羞于造假的,也不僅限于領導出席的場合,為了所謂市容、為了應付檢查、為了評比……出于種種理由而弄虛造假、意圖美化的荒唐事層出不窮,比如,與這次PS慰問物資同一天曝出的還有一起假綠化事件:吉林市吉林大街與濱江中路交會處的路口處增添了30多個綠色塑料假花盆景花卉,市民戲稱很像“油麥菜”,可惜不能吃。
公眾對類似的事嗤之以鼻,但造假美化卻從來都不乏后來者,這才是最不正常的。就當下而言,政府施政的透明度不斷提升是一種趨勢,與此同時,公眾對官員及其工作的評價所能參照的信息也越來越多。這種背景下,再搞自欺欺人的造假美化是荒唐的。一件工作、一項工程,唯有真正體現出了為民服務的態度,才能獲得贊譽。官員很好地履行了職責,也不必急于表現,自然會有民眾為之點贊。相反,為了表現而造假,只會適得其反,招致非議。
對官員活動的評價應回歸正常的評價體系,通過造假使得“看上去更美”是在自欺欺人,做實事、做好事自然會有公正評價。而這仍有待成為一種普遍常識。在這次的PS照片事件中,官方回應稱是在攝影師的建議下才這么做的。實際上,有造假美化慣性思維的只是攝影師一人嗎?顯然不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參加慰問活動的領導也該反思自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