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的調查證實,劉某上有八旬母親,下有兩歲幼女。在母親面前,他孝順、體貼,定期從杭州趕回湖北給老母親準備所有的生活用品;在女兒面前,他滿臉溫柔,諄諄教誨。但是在警方檔案中,他斗毆、賭博,尤其是瘋狂販毒,堪稱一個作惡多端的資深惡棍。由此可見一個人并不是非白即黑、非好即壞,他有多面人性,就像川劇的絕活“變臉”,可以呈現出多副面孔。
美劇《絕命毒師》給觀眾講述過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身患絕癥的中學化學老師沃爾特·懷特被診斷患了晚期肺癌,只剩下兩年時間。為了保證家庭將來的經濟來源,沃爾特鋌而走險,利用自己豐富的化學知識創建制毒實驗室,自己制造毒品,開始毒品犯罪的危險之路。沒承想這個熒屏上的故事,在中國現實生活中有了一個類似的版本。不同的是,沃爾特有一個體面的工作,劉某一直沒有;沃爾特最終在警察到來時已經死去,逃脫了法律的懲罰;劉某如今已被刑拘,等待法律的判決。
如同《絕命毒師》給觀眾留下深刻思考一樣,劉某的犯罪軌跡同樣具有反思的價值。據記者采訪披露,劉某于2013年1月確診胃癌,當時女兒出生才一個月,而老母親已近八旬。發現自己身患絕癥后,他首先想到的是給老母親和幼小的孩子安排好以后的生活,可這樣沒錢不行。但是,他多年來從沒有正正經經地上過班,沒有穩定的工作;且曾因聚眾賭博、打架斗毆被警方多次處理。經過思考后,他決定販毒。今年年初,當醫生告訴他癌細胞已經全面擴散。于是去日無多已經看見生命盡頭的他,決心開辟販毒“直通車”。這也就是緝毒民警在給其戴上手銬時覺得這個人特別虛弱,毫無反抗能力而“吃了一驚”的原因。
販毒沒有絲毫可以引起同情的地方,因為它會給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讓更多的人陷入痛苦的境地。但一個人實施犯罪的直接動因,卻是可以而且應該引起思考的問題,否則預防犯罪無從做起。就以這起案例來說,如果劉某沒有八旬老母和兩歲女兒生計上的焦慮,他也能得到大病統籌的惠澤,已經看到死神召喚的他未必會走上販毒的道路;如果這個特殊的家庭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愛,劉某也會不是公安的“常客”,或者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他也不會顫顫巍巍了還去販毒。
現實生活中如此度過生命最后時光的人,劉某算是并不多見的另類。只可惜生活沒有如果,有的只是種種無奈和嘆息。劉某對辦案民警說了他兩條遺愿:第一是在臨終前能再見一次女兒;第二就是希望民警不要把自己販毒被抓和身患絕癥的事情告訴年邁的母親。——這,也許也是一點人性的復蘇。但愿劉某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能得到靈魂的救贖,輕松走到生命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