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100元的香火錢似乎并不多,但是捐款畢竟是一種自愿行為,20元的捐款都不被放在眼中,甚至要求“統(tǒng)一規(guī)格”,向別人看齊,筆者著實不知道少林寺僧人如此勸捐的底氣從何而來?“請捐100元”的勸誡不僅背離了捐款人意愿,更像是人為的設置了一道“門檻”,莫非這就是所謂的“破財免災”?而且是不是只有在這樣的情形下,所謂的“祈福消災法會”方能奏效?這樣看來,與其說是捐獻,倒不如說是一種“最低消費”更為恰當。令人費解的是,究竟從何時起,一直號稱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佛家圣地----少林寺竟然也成為了一個“消費場所”。
當特權變?yōu)榘詸啵拙€就沒了。從本質上而言,少林寺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寺廟,之所以聞名世界“沾”的是中華文化的“光”。無論是武俠小說,還是佛家文化,都在無形之中給這座普通的寺廟增添了一份神秘,增加了一份韻味,這是中華文明孕育結果,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的積淀。世界上只有一個少林寺,“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我們也不是不懂,但是少林寺并不是某個人的少林寺,也不是某一群體的少林寺,它是屬于整個中國的,是所有華夏兒女共同的財富。雖是寺廟,但它并不是宗教或僧人的專屬,他們所享有的應該僅僅是使用權而非占有權。千年古剎擁有自己的尊嚴,它不應該更加不能淪落為某些人或者某批人借助特權而發(fā)家致富、謀取私利的工具,否則失去的很可能就不僅僅是尊嚴了。
當商業(yè)戰(zhàn)勝文化,本真就沒了。誠然任何發(fā)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少林寺亦是如此。我們不反對僧人募捐,這是他們傳統(tǒng),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尊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可以打著“募捐”的旗號為所欲為。僧人勸捐的行為,從狹義上來講,是僧人的世俗化、功利化,從廣義來講,則是商業(yè)化運作與傳統(tǒng)文化的角力,而結果顯而易見,金錢功利占據(jù)了上風。如果說少林寺的商業(yè)化運作是順應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尚可理解,那么這種類似于“最低消費”的勸捐就是對少林寺作為佛門圣地的尊嚴的反復踐踏。商業(yè)化運作也應該有一個底線,丟掉了底線,也就失去了本真、失去了自我。一個拋棄了清規(guī)戒律的寺廟又怎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寺廟呢?又怎會是一個佛門清修之所呢?沒有了底線,失去了本真,留下的只是一個掛著佛門圣地空殼的建筑、一個充斥著銅臭味的金銀寶庫、一個世俗之中的銷金窟罷了。
一碗飯、一口水、一素衣,傳道授業(yè)、普度眾生的道家高僧已然不見蹤影,不知一葦渡江的達摩祖師倘若知道后世來者竟然變得如此不堪,是否還會提出脫俗出世的理念呢?當“千年古剎”淪落為“千年古殺”的時候,也就是少林寺被世人所摒棄之時,別讓商業(yè)化運作傷了文化之根本,更別讓“最低消費”傷了億萬華夏兒女的心,千金易得,真心難求,莫讓佛門清靜之地沾染了“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