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探究東西方宗教對人性的不同理解
2015-04-20來源:鳳凰佛教 作者:王志遠

東西方宗教對人性的不同理解(圖片來源:資料圖)

東西方宗教對人性的不同理解(圖片來源:資料圖)

3月7日,由中央民族大學比較經學與宗教間對話創新引智基地主辦的“比較經學會讀班”在北京舉辦。本期會讀以“人性”為主題,本著開放、包容、尊重的原則,對各大宗教的文本進行了深入的比較性會讀。

中央民族大學比較經學與宗教間對話創新引智基地主任游斌指出,本期會讀之所以以“人性”為主題,原因有幾點:首先,人性論是各大宗教的核心話題。它上接天道論,以抽象的形而上學奠定理論基礎,下接日常生活,界定日常具體的生活形態;它既關注人的生命現實,也期盼著生命理想,可以說是各大宗教的生命哲學。對人性豐富的定義使我們得以充分體會文化多樣性的風采。其次,人性論決定了各大宗教的心性論和修養論。無論是佛教傳統的“萬法唯心”,儒家的“心統性情”,或者基督教傳統的“以基督的心為心”,以至于各大宗教對德性的定義,也都建立在對人性解說的基礎之上。再次,人性論還必須處理性和情、情和欲的關系。對于欲望的消極和積極影響,如何積極規整欲望的原始力量等重大問題,各大宗教在它們的人性論中作出了充滿魅力的解答,是各大宗教服務社會的重要理論根基。

游斌認為,東西方不同的語境文化和宗教傳統對“人性”有著不同的理解。

一、東西方宗教對善惡的理解有著內在和外在、主觀和客觀的不同。東方宗教在談人性時,更強調善惡與心的指向和關聯,心的主觀能動起著關鍵的作用。而西方宗教更強調善惡是客觀的規律,心對自然規律的順服或背離,決定著行為的善惡。

二、我們在談人性時,就會追溯到各宗教對天道的理解。如道教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直到產生天、地、人的現實世界,人性修養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回到根本。亞伯拉罕宗教以創造論的方式表明世界萬物(包括人),如何從終極實在上帝那里產生出來,同時,它也強調人如何實現向終極實在的回歸。

三、我們已經接觸到人性中“良知”的概念,但還未對此進行深入探討,尤其是如何用良知來處理人性中的善與惡、情感與欲望的關系等。

總之,通過這樣的經典會讀,可以學著從其他宗教的角度反思自己的宗教傳統,例如基督教可以試著通過佛教或道教對人性的主動、能動來反思自己的傳統,另一方面,東方宗教也試著從自然律的角度看善惡的外在的客觀標準等問題。

崔理明中國道教學院

人性受它生成時所稟賦的氣與質的影響。人是天地陰陽中和的產物,這是人的共性。但是,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限的分陰分陽與排列組合的過程中,人并未回歸到先天虛無的一,而是合成一個有偏失與虧欠的陰陽中和體,這導致人生而具有各種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并且不同的人之間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性。老子所說的“五色、五音、五味、難得之貨……”等都是人性中最低層次的需求,放縱這些欲求就是殺、盜、淫、妄、酒,就會迷失本來虛無的一,就會產生苦難。適度控制欲望就是仁、義、禮、智、信,它與五行的關系是:木—仁—不殺,金—義—不盜,水—智—不酒,火—禮—不淫,土—信—不妄。再進一步,才能歸于既無為也沒有目的的上德與道,而五常與道德是人性中最高層次的需求。人性的差異,除了生成時稟賦差異的原因,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時間——天體運行、空間——地球上萬物以及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教育。這些差異導致其相生相克,處理不當則難免有苦。道教修煉就是要彌補人性中虧缺的部分并且抵制不良干擾,從而使人性返回自然飽滿、快樂幸福的道性。

孫寶山中央民族大學

孟子的性善論是中國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性論,但孟子所說的“性善”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人的本性生來就是善良美好的,它有非常豐富的內涵:一、性善指人皆有道德意識。孟子認為,每個人都具有4種道德意識,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惻隱之心,即同情心,又稱“不忍人之心”。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例如:人不帶任何功利性目的對掉到井里的小孩產生哀憐之心。由此可推知,人在沒有利害干擾的某一瞬間還是可以產生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二、性善是人的根本特性。孟子認為,人性是指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性,而非二者之間的共性。他說:“人之所異于禽獸者幾希”,人與禽獸之間的一點點差別就在于性善,無“四心”就算不上人。三、性善是仁、義、禮、智的起點。孟子認為,性善表現為人皆有“四心”,他又將“四心”稱為“四端”,即4個原點。由這“四端”出發,就會分別培養出仁、義、禮、智4種道德品格。所以他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故有之也。”就第一點來說,孟子的性善論具有實然性,就第三點來說,又具有趨勢性。可以說,實然性與趨勢性的巧妙結合正是孟子性善論的魅力所在。

劉學強河南省開封縣朱仙鎮清真寺

《古蘭經》對人性的描述分正面與負面。如:“你應當趨向正教,(并謹守)真主所賦予人的本性。真主所創造的是不容變更的,這才是正教,但人們都不知道。”另一方面,“人性是受貪吝所支配的。”在伊斯蘭教看來,人性就是真主賦予人的本性,因此不能說人性是惡的,只是人性軟弱,易受貪吝、私欲所迷惑和支配而產生惡。由于人性是軟弱無能的,他不能夠自我實現,必須依賴真主為他創造條件。因此,需要對真主絕對“順服”,由此化解人的本性與意志自由的矛盾沖突,使人的存在達到和諧。可見,伊斯蘭教是從道德的依歸——信仰的角度來談人性,而不是從道德層面來揭示人性。另外,由于伊斯蘭教主張人在本質上是自由的,人性是一個動態的東西,惡是人的天性被遮蔽和其本性紊亂與沖突的結果。所以,人可以在犯罪之后,通過懺悔和行善事,重新恢復其人性。

惟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我所選經文有兩段:一是現代漢譯巴利語《法句經》中“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凈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二是漢譯《華嚴經》中“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佛教很少直接談人性,而代替人性的相似表述的詞是“心性”,即心之本性與特征。心如畫工師,能畫世間一切景象,我們現在的身體(五蘊)也是由過去心所造善惡業而招感的今世果報。可以說,心無所不造,佛與眾生皆由心生。心迷是眾生,心覺則佛陀。人性所展現出來的各種品質、行為、價值觀念、精神面貌等都離不開心的功能展現。佛教對心最簡單的分類就是善、惡、無記。所有正義的人類價值觀都是屬于善的人性,反之則為惡。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非善非惡的狀態,該狀態下的心念與行為不能記別是善是惡,因此稱之為無記。心是一切諸法的先導,主導我們的言談舉止,能使我們造一切善惡行為,能成佛祖,也能變魔鬼。

喬卞云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

我所選經文是《羅馬書》7章14至25節。保祿從自身經驗與羅馬人分享這條靈性規律:人時時需要面臨服從于善還是隨從于惡的選擇,而且是在選擇中決定走向成全還是走向死亡。我從兩個方面總結保祿所提的這條規律:第一,人的雙重現實。保祿在他的神學思想中,身體神學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總是強調人的整體性。在整個的人中有著其雙重性,內心的愿望與肢體的傾向總是同時出現,而且還有一個“越是……反而……”的邏輯。第二,人的雙重本源。內心愿望與身體傾向的不和諧,最終是由于天主與惡之間的交戰。人與法律本身都是屬神的,所以人的內心喜悅天主的法律。但由于亞當的過犯,眾人都受罪的束縛。但從耶穌基督帶來的恩寵果實來看,是善高于惡,“罪惡在哪里越多,恩寵在哪里也就越豐富”,人們可以因天主耶穌基督使人脫離死亡的肉身。因此,天主教對人性善惡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天人關系去探討。雖然《創世記》解釋了人的原初善性,但同時天主奧秘的禁止以及神秘惡的出現,使人如何生活得自由并體驗喜樂、痛苦與掙扎有了空間,活出喜樂還是做一個奴隸取決于他的自由選擇。人的選擇從來沒有中性的,或向善或向惡,因為耶穌相信:“誰不反對我們就是傾向我們”,而他自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所以在“梵二”會議之后,天主教會明確認為,人與耶穌的關系不只限制在外在的、明顯的基督徒身份中,而是在一切尋求真善美的人之中。服從良心的指引,是人活出自由、平安與喜樂的基礎。

劉平中國天主教藝術評論學者

從人性的現實狀況來說,“真善美”并非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來自“罪惡”。可以說,“罪惡”是基督宗教一個最根本的主題。亞當和夏娃本是善的,但夏娃卻被蛇引誘而犯下重罪,貽害千載,使之成為每個人繼承下來的原罪。于是,“罪”成了最根本的人性。人一出生就帶有“原罪”,“原罪”被認為是人的思想與行為上犯罪的根源,是各種罪惡滋生的根,會把人引向罪惡的深淵,又是使人難以自拔的原因。在基督宗教看來,恰恰因為人性是存在原罪的,所以才有了赦罪的愿望,才有了尋求愛的可能。而天主出于愛也要救贖人類。為了救贖人類,天主派遣了他唯一的圣子耶穌基督降生為人,以赦免被揀選者的罪惡。此后,洗禮成為教會赦罪的標記,從人性而來的、生而具有的原罪得以赦免。至于之后所犯的罪是否可以得到赦免,則是歸于本罪的問題。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