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中國農村文化的百花齊放,紅白喜事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農村經濟的日漸繁榮,傳統純凈的農村文化逐漸分崩離析。中國農村的紅白喜事尤其是白事開始變了味道。不少家庭少則花費3-4萬,多則花費8-10萬用于處理喪事。仿佛越是砸重金,越是熱鬧的歌舞表演,越能夠體現對逝者的緬懷。甚至少數地區葬禮上出現“脫衣舞”等難登大雅之堂的表演,這究竟表達的是對逝者的懷念,還是對逝者的不尊重呢?答案不辨自明。
葬禮上出現三俗的歌舞表演,本質上反映了中國農村地區貧瘠的精神世界,而這正是當今農村地區存在落后的喪葬觀、孝道觀的根本原因。“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對老人最好的孝敬應該是生前對他們的陪伴和關心。充滿低俗趣味的歌舞表演,仍然更改不了逝者已逝的傷痛,終究只是后人勞民傷財的一場鬧劇。
當前,不僅僅農村葬禮上存在三俗表演的現象,許多歌舞團甚至開展巡回演出,演出地點多半集中在中國農村地帶。這些低俗表演嚴重敗壞中國農村社會風氣,擾亂農村文化市場經營秩序,社會影響極其惡劣。
那么,違法的三俗表演為何如此猖獗?一是相關部門對表演組織監管不力,審批不嚴,讓這些組織有漏洞可鉆;二是中國農村地區仍然存在審美趣味低俗、精神世界匱乏的問題。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利潤,在利潤驅使下,以及在松散的管理制度下,那么即使違法也會出現頂風作案、屢禁不止的違法行為了。
解決此類問題仍然需要法律和教育雙管齊下。一是以法律為矛。加大執法力度,嚴格依法追究,對惡俗表演嚴懲不貸。二是以教育為盾,積極弘揚中國優良的農村傳統文化。加大健康教育宣傳力度,營造充滿活力的文化氛圍。提升國民審美情趣,充實農村人民精神生活。幫助培養健康的喪葬觀、孝道觀。通過法律與教育雙管齊下,凈化中國農村文化,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