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什么叫“天人合一”——資料與說明(轉載)
2006-05-12


 
  說 明
  “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些年來,學界談論甚多,在一定范圍內,它已經被作為易學甚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這個概念的本來含義,對于易學研究和傳統文化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然而,要弄清這個概念的意義,不能根據我們當代學者對它的望文生義的理解,而應該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論。看一看,在古人的觀念中,這個概念到底是什么含義。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義,關鍵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義。
  本人從《四庫全書》中共找到二百余條明確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發現“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著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系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為自然界,因而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內容,則一條也沒有找到。
  本人現在把這些材料公布出來。供關心此事者研究、討論。需要說明的是:1,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標點,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為研究者都有相當的古文水平,也用不著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復的,或是觀點已經明確、無須再重復引證的。好在《四庫全書》現在不是難找的書,如對這個資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說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現在所能查到的出處,是張載的《正蒙》。然而和張載同時的程頤就不認可,他說:“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二程遺書?卷六》)依本人理解,張的“合一”,程的“無二”,其內容是說,天人同此一氣,或同此一理,人的仁義禮智本性乃是天的賦予。在他們的著作中,這個賦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個人們必須敬事的天,是一個可以和人感應的天,是可以給人以吉兇禍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則此一思想的發明者可以歸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個有喜怒哀樂的天,當然,也是一個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應、能夠給人以吉兇禍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類”的意思。因為在董仲舒當時,由于自然科學新的發現,人們知道,物與物在不接觸的情況下是可以發生感應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鐵,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們認為,感應的發生,是由“氣”在做著它們的中介。同時人們還發現,以氣為中介的感應,是有條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鐵,但不能吸銅;琴弦的共振,也是宮弦和宮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鳴牛應、馬鳴馬應一樣。于是得出結論:只有同類的事物可以互相感應。董仲舒為了論證天人可以感應,首先需要論證天與人同類。這是天人合一的現實背景。
  董仲舒論證天人同類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貝”。比如,天是圓的,所以人的頭圓;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腳方。人為什么有兩只眼睛?因為天有日月;人為什么有四肢?因為天有四季;人為什么有喜怒哀樂?因為天有陰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頭有三百六十節。如此等等。類似的思想發展到宋代,就出現了明確的“天人合一”說。周敦頤的《太極圖》,邵雍的先天圖,都被認為是講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講的也是,人的仁義禮智本性是天所賦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再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為解讀《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學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來了;天人合一也成為解讀古代其它經典的基本思想,在對于其它經典的解讀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來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為中國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被賦予了它從來不曾有過的人與自然和諧、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等意義。
  《周易》在歷史上和自然科學曾經有過各種各樣的糾葛。和天文、數學,和物理學的分支“音律學”,和醫學、生物學,和古代化學,都有過糾葛。然而就本人所見的材料,則是應受批評著居多。在正史的天文律歷志中,就可以找到不少用所謂“易數”去掩蓋歷法數據的真正來源的事例,也有用陽動陰靜的所謂“易理”去否定天文學對日月視運動的觀測數據的事例。而借助《周易》推動某項科學成就的誕生,或者推動某類科學發展的情況,則沒有見到。近二十年來,所謂“科學易”的研究,其成果也可以說是“豐富多彩”,但未見這項研究能提出那怕一項確切的根據,說明中國古代某項科學成就的出現,某門新的學科或者分支的誕生,是由于《周易》介入的結果。或許,在“科學易”的研究者看來,中國古代這些成就是不足道的。所以他們從《周易》中,從河圖、洛書中,從太極圖中所找到的,都是外國人所發明的成就。比如二進制,比如相對論、互補原理等等。在某些“科學易”的研究者看來,凡是科學已經發現的一切,《周易》中早就有了。科學尚未發現的,《周易》中也早就有了,只等著我們去發現。因此,有人宣稱,依賴《周易》,中國將稱霸世界;依賴《周易》,將使二十一世紀成為中國的世紀。
  “科學易”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周易》中的算命術也成了科學:預測學。于是,算命術就堂而皇之的混進了科學殿堂。而那位造謠說“黨中央肯定了他”的所謂“易學泰斗”、實際不過是算命先生的邵偉華,他的代表作就叫做“周易與預測學”。可以說,“科學易”的研究,對科學的發展沒見什么成效,倒是為算命術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學術保護。
  “科學易”的研究者之中,有人認為用《周易》可以預測地震。十多年過去了,不見他們的研究有什么進展?也有的“科學易”研究者宣稱,中醫師必須懂得《周易》。也是十多年過去了,不知是否有中醫師借助《周易》獲得了新的成就。本人不懂地震學,也不是中醫師。但對《周易》略知一二,深知《周易》沒有這樣的功能,也深信這樣的所謂研究不會有什么實際效果。
  1999年以前,“周易熱”和“科學易”的研究,和偽氣功,和特異功能熱的發展,是同步的。一些特異功能或者偽氣功大師,紛紛自稱或被稱為易學大師。一些所謂易學大師,也紛紛自稱或被稱為特異功能或者氣功大師。這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楊振寧教授講話了。他說,不,不是這樣的。《周易》中沒有人們所說的那些科學成果,《周易》也不是促進科學發展的動力,甚至還起到了一種阻礙的作用。這對于長期沉溺于“《周易》熱”、“科學易”氛圍中的人們,無疑于石破天驚。于是引來了迅速而激烈的反對。有人甚至不無輕蔑地說,楊教授缺乏易學的基本常識。楊教授是物理學家,缺乏易學常識是非常可能的。然而許多自稱為易學專家的人們,幾乎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天人合一,但是他們是否弄清了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值得懷疑。因此,他們不僅缺乏易學常識,更缺乏楊教授對于科學和《周易》相互關系的清醒意識,缺乏一個學者對待科學問題的那份真誠。
  《周易》是促進還是阻礙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是個可以爭論的問題。然而楊教授的講話,對于二十年來的“《周易》熱”,無疑是一種振聾發聵的聲音。他促使更多的人去思考,去反思:《周易》對于科學究竟是什么關系?《周易》在傳統文化中究竟處于什么地位?天人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在傳統文化中又究竟處于什么地位?進而,我們究竟應當如何對待《周易》和我們的傳統文化。

  資 料
  《春秋繁露•陰陽義》
  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四庫提要•周易口義》
  瑗生于北宋盛時,學問最為篤實。故其說惟發明天人合一之旨,不務新奇。如謂天錫洪范為錫自帝堯,不取神龜負文之瑞。(可以賜人以洪范之天)
  《大易粹言》卷65引《正蒙》
  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童溪易傳》卷30
  圣人以天道人事本無二理,故其興易也,即人事以明天道,非舎人事別有所謂天道也。上系曰,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是也。故于此而曰變化云為,一天人也。夫天下之吉兇,與天下之亹亹者,即人事也。而圣人定之成之,則以天道律人事也。人有言而云,有動而為,無徃而非天道。則得圣人所以興易之意矣。且夫人之事有得夫易之吉事歟,則必有上天所降之祥。人之事有得夫易之象事歟,則必知圣人所制之器。人之事有得夫易之占事歟,則又知遠近幽深之來物。凡此皆天道也。孰謂天道人事之為二乎。夫惟天道人事之無有二也,故天地設位于上下,而圣人成能于両間。此乾坤之德所以全盡于圣人也。所謂人謀,即成天下之亹亹者是也。所謂鬼謀,即定天下之吉兇是也。天人合一,幽顯無遺,則百姓……(賦人吉兇之天)
  《大易集說》卷10
  圣人以易簡之道成能于兩間。人謀者,天下之亹亹是也。鬼謀者,天下之吉兇是也。天人合一,幽顯無遺。(錄上文)
  《易經蒙引》卷一上
  至微之理,如干元亨利貞,便是從干道大通而至正上來。坤利牝馬之貞,便是從陽全陰半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上來。干豈不是性命耶。是以學須見到天人合一處。(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周易辨錄卷四
  人道必本于天道。天道之外無所謂人道也。率性之謂道,而性則命于天。天人合一之理也。(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易像鈔,卷四
  邵子曰,時有否泰,事有損益。圣人不知隨時陰陽之道,奚由知變之所為乎。圣人不知隨事損益之道,奚由知權之所為乎。此損益否泰相通序雜天人合一之義。(賦人吉兇之天)
  《易經通注》卷七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朱子謂此節在此無所屬。今詳繹之,當與下六節共為一章。蓋易獨此爻直說天佑,而所以佑者不言,即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也。形上形下,天人合一。故為神明黙成者順也。(賦人吉兇之天)
  日講易經解義,卷一
  卦辭不徒曰元亨利貞,而必首之以干者,誠以天道惟干,故四徳屬于天。圣人之法天亦惟干,故四徳歸于圣。天人合一之道,一干之至健而已。(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卷十一
  君子體之以鼎,乃天下之重器。猶人君所居之位,乃天下之重寶。鼎不正則所受之實無以聚,位不正則所受之命何以凝。故敬愼以正其內而存于心者,戲渝之必袪。端莊以正其外而持諸躬者,跛倚之必戒。則所發皆正言,所行皆正道。于以上凝天命,自然鞏固而無傾危之患矣。按,正位凝命,乃身世交盡之功,天人合一之道。(天命之天)
  周易象辭卷一
  上九時潛而潛,時見而見,時惕而惕,時躍而躍,時飛而飛,時亢而亢。天人合一,動靜隨宜,乘此六龍以御于天。
五以陽剛中正有孚之至徳,化邦如養子,應天如信心。天人合一而羣,歸之誠中形外,可謂盛矣。(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七十
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正蒙)

  周易函書約存•序
  周易非占卜之書也。淺之則格物窮理之資,深之則博文約禮之具。精之則天人合一之旨,體之則參贊位育之能。是全體大用之要歸。
  又:卷首上
  易象所闡,乃天人合一之旨。春秋所著,乃天人感應之機。故言圣道者,未有不體用流通而無間,天人合一而不分,而可謂一以貫之者也。
  又卷首中
  又以圣人作易,無非發明天人合一之道。故遂合天道人事而兩擬其象,使知上下二語,果能見得相通道理,果能通于卦德,果能不執于卦德,則天人合一之旨當即在是。
  又卷二
  故曰,周易為天人合一之書。(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周易函書約存•注卷一
  圣人之道,盡在易象春秋。易象則大本大用全具無遺,天人合一之道盡在其中。春秋全顯大用,天人感應之機盡在其中。讀易而不逹天人渾一之道,讀春秋而不逹天人感應之機,烏識一貫之道哉。夫道之大原出于天,則天之所生,自應與天同此性命。然蚩蚩之氓未能盡喻精深,是則體天立極繼天宣化,將圣人是賴矣。至其間生生不息之機,天人合一之秘,藏于至深至隱之地,寓于未開未辟之先,此大道之真源,非可意識測度。
又:別集(多條)
  (大意同上,故略)(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又(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尚書疑義,卷四
  古之圣人,知天人合一之理。故于人事不敢不盡,而于天之道亦不敢不謹。堯之羲和,舜之七政,洪范之五紀,周官之保章氏,皆所以致謹于此。蓋一以敬授人時,一以敬天而不敢忽也。(使人敬事之天)
  尚書日記卷一
  馬端臨謂陶唐氏以前之官,所治者天事。以后之官,所治者民事。太皥勾芒數圣人者,生則知四時之事,歿則為四時之神。成周六官,系以天地四時。蓋于民事之中,猶寓以治天事之意。所論太皥成周得之,至謂天事民事古今之官有異治,則不知天人合一之理也。畧于天事,自后世不知財成輔相之道而失之爾。(使人敬事之天)
  書經衷論,卷三
  召誥首言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此言天命之不可恃也。下即舉夏商而暢言之,歸重于顧畏民碞。末乃結之曰,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此以諴民為永命之本,示以天人合一之理也。(天命之天)
  詩經通釋卷十一
  夫為政不平以召禍亂者,人也。而詩人以為天實為之者,蓋無所歸咎而歸之天也。抑有以見君臣隱諱之義焉,有以見天人合一之理焉。后皆放此。(賦人吉兇之天)
  詩經疏義會通,卷十一
  抑有以見君臣隱諱之義焉,有以見天人合一之理焉,后皆放此。(同上)
輯録輔氏曰,初言天而后止言人者,天人一理,人心說則天意觧矣。先生?明有以見君臣隱諱之義,有以見天人合一之理之說。(賦人吉兇之天)
又見《詩經大全》、《欽定詩經傳說會纂》。
  讀詩質疑,卷十九
  朱注,為政不平以召禍亂者,人也。而詩人歸之于天,見君臣隱諱之義焉。見天人合一之理焉。(以上注實際是朱熹的意思,所以影響深遠。)
  朱氏曰,國之危亡,以為人事歟,則日月剝蝕、山崩川竭未可盡責之人也。以為天意歟,則武丁因桑榖而復成湯之業,宣王因云漢而繼文武之功,未可盡歸之天也。君子以人合天,不諉于天。以義制命,不諉于命。是以轉禍為福,轉亂為治。天也,有人焉。使王能平其心以任尹氏,尹氏能平其心以用君子而不以小人間之,則豈至于危亡而不可救哉。(賦人吉兇之天)
  周禮全經釋原,卷六
  然天人之際,幽明之理,未嘗不相感通。其召變致祥,捷于影響。人所難知。惟圣人洞于幽明之故,制為天神地示人鬼之三禮,以祀以祭以享而感格之。作為聲樂以感召之。其始也以人而事天,其終也天亦不違乎人。至于天人合一,精神流通,而三才各得其所矣。故五官所掌皆人也,而宗伯之三禮,所以理天下之幽者,禮樂鬼神幽明得所。此設立宗伯之本意,是皆出于天敘天秩感應自然,而非出于人為者也。(賦人吉兇之天)

  大學疏義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傳之此章釋新民耳。而引其命維新之詩,以常情觀之,似不切者。無他,不過以天命別作一件符瑞休征之應耳。卻不知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所謂天人合一之理。夫民之新與天命之新,非二事也。葢自文王新其徳于上,而天下之民自然被服其化,無不新者。則是舉天下之民皆新于圣徳之下,而無一人自外者,此即天命之維新也。(天命之天)
  日講四書解義卷二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此一章書是子思正道統之旨,以眀天人合一之理。首節乃先言道之所自來也。子思曰,學問之理莫精于性命,圣賢之功莫大于道教。世亦知性道教之名,果何謂哉。蓋天之生人,既與之氣以成形,即賦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則為元亨利貞,而四時五行庶類萬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則為仁義禮智,而四端五典萬事萬物之理無不統于其間。其稟受賦畀,即如天之命令,所謂性也。(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卷二十五孟子
  性固當知,而又貴有以養之。性之純然不雜,宜常順而不悖。勿忘勿助,不使違乎自然之則。心與性皆天之付于我者。存飬如此,則天理常存,即所以奉承乎天而無違也。君子事天之學如此。然使知天事天,猶不能不惑于殀壽之故,而修身之學怠焉。非仁智之盡也,惟盡心知性至于洞徹之極,而殀壽不以貳其心。存心養性以修其身,而俟夫命之自至,則天所付于我之理,毫無虧欠。而命自我立矣。豈非知天事天之全功乎。人主繼天立極,時與天命相陟降。惟當格物致知以窮理,存心養性以修身。與天地合其徳,又何天之不可知,何天之不可事,何命之不可立哉。故禨祥禍福,數也。而知天不在乎是。郊壇享祀,文也。而事天不盡乎是。禱祀鬼神,妄也。而立命不繋乎是。夫亦求之于身心性命之實,天人合一之理而已矣。
  四書講義困勉錄,卷三十七
或有意祈福而為行法謀,則假法之心便是衡命要命之心,即屬棄法。豈君子天人合一之學,又而已矣。(天命之天)
  松陽講義卷三
  謂天之于穆而能不已,文王之徳之純獨不能不已乎。此只要添出不已二字來,以湊成至誠無息之意耳。只在文王心中言,不是天人合一之謂。言外便見惟至誠所以自能無息,不待言勇。
  宋史卷四百十六(王萬對皇帝言)
  天命去留,原于君心。陛下一一而思之,凡惻然有觸于心而未能安者,皆心之未能同乎天者也。天不在天而在陛下之心。茍能天人合一,永永勿替,天命在我矣。(天命之天)
  又見《續通志》“君”作“軍“
  又見《歷代名臣奏義》卷十三
  又見《浦陽人物記》卷上
  金佗續編,至紹興之八年,金以河南陜西歸我以怠我軍。至十年而奄至。而我之諸將受命四出,所在捷奏。而武穆克復州縣之功,為諸將冠。蓋自建炎用兵以來,而我之諸將始皆精熟。老者如百煉之鋼,少者如發硎之刃。縱橫捷出,無不如意。此正天人合一之機。(賦人吉兇之天)
  明儒學案卷五十四
  夫此學乃乾坤所由不毀,何可一日廢也。似更當推廣,而俾千百學校億萬章縫無不講,以及農工商賈無不講才是。而其機則自上鼓之。若得復辟召之典,羅致四方道學,仿程子學校之議布之天下,以主道教于一切鄉學社學之眾,漸次開發而申飭。有位之士,以興學明道為先圖。其學則以躬行實踐為主。隨其人之根基引之入道,或直與天通,或以人合天,或真臻悟境,或以修求悟。夫天人合一,修悟非二。舍天而言人,舍悟而言修,則淺矣。(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見《明儒言行錄》卷二
  明儒言行錄卷五
  物不交扵我,則我之所以為我者非人也,天也。天人合一,則天地自我而定,萬物自我而遂。中自我而大矣。豈有待扵外哉。(大中書院記)(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欽定日下舊聞卷一百六
  圣祖之心,以為心夙夜孜孜,惟冀雨晹時若。盈寕康阜,用諴和萬民。甲辰春雨澤?愆,爰詣茲潭,特申祈祝。回鑾之后,澍雨應時。三月初,甘霖迭沛,逺近沾足。二麥豐登,朝野同聲,罔不歡慶。蓋感應若斯之捷也。朕惟天人合一之理,莫大于誠。而幽明昭格之幾,莫先于敬。傳曰,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曰,民和而神降之福。朕愛養元元,惟恐一物失所,致陰陽之沴而干天地之和。(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湖廣通志卷一百二
  楚紀序 廖道南
  仁人事天如事親,孝子事親如事天。是故紀皇運欽,天道也。……是故紀孚諫勅,天命也。……紀稽謀體天心也……暨修祀儀成典及大明會典,有以見圣祖神孫,天人合一之文。(敬事之天)
  經義考卷五十
  方正楊先生合二圖?。先儒議論剖析詳明。謂非深明易道者耶。且言孔子云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謂天人合一事,而與前二圖無干涉,實有卓然之見者矣。(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張子全書?正蒙》
  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見《性理大全書》卷六
  又見《張子抄釋》卷二
  又見御纂性理精義卷二
  上蔡語錄卷一
  邵堯夫直是豪才。嘗有詩云,當年志氣欲橫秋,今日看來甚可羞。事到強為終屑屑,道非心得竟悠悠。鼎中龍虎忘看守,碁上山河廢講求。又有詩云,斟有淺深存燮理,飲無多少系經綸。卷舒萬古興亡手,出入千重云水身。此人在風塵時節,便是偏霸手段。學者須是天人合一始得。
又見性理大全書,卷三十九
  讀書錄卷六
  太極圗說,不過反復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健順五常之性。葢天人合一之道也。(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卷七
  春秋于災異不言事應,而事應具存。見天人合一之理。天命甚微,圣人所罕言,春秋多言之。皆微其辭。(可以與人感應之天)又卷十
  太極圗見天人合一之妙。
  續錄卷一
  人心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元亨誠之通。寂然不動者,利貞誠之復。天人合一之理也。
  又續錄卷十二
  伊尹言,顧諟天之明命,見天人合一之理。自是而后,圣賢之言天命者,皆原于此。(天命之天)
  大學衍義補卷九十二
  五星不失其次,吾德政之修于此可見矣。日月之或有薄蝕,五星之或有變動,則吾德政之闕于此可見矣。因在器之天而觀在天之天,因在天之天而循在人之天,則天人合一,七政不在天而在人矣。(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格物通卷七
  蓋一德者,天民一者也。人君具此一德,而上下應之者何邪。以一體故也。故人君者,一念一則天人合一,念二三則天人離。天人相與之際,可不畏哉。(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又卷二十
  洪武十九年正月,上坐東閣。因與侍臣論仁智。上曰,圣人篤于仁,賢者不舞智。若姑息之仁,不為愛物。奸欺之智,足以禍身。又論天人相與之際。上曰,天人之理無二,人當以心為天。論儉。上曰,不可儉者祭祀,然祭不可瀆。不可儉者賞賚,然賞不可濫。
  臣若水通曰,天地之□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人與天本一理也。人茍體認天理于心,無私蔽之累。則一念之愛足以利物,而不為姑息之小仁。一念之明足以周身,而不為奸欺之私制。一念之節制,時豐而豐,時儉而儉,而不為違道之豐儉,皆天理之流行矣。天理流行,與天心合矣。皇祖與侍臣之論及此,其天人合一之心乎。仰惟圣明體皇祖之心,則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家國天下永荷其無疆之休矣。(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劉子遺書卷二
  有顯微合一之說,鬼神之為德是也。有天人合一之說,闇然而日章,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是也。然約之則曰慎獨而已。
天命一日未絶,則為君臣。一日既絶,則為獨夫。(天命之天)
  御定孝經衍義卷六
  誠者,天之所以為元亨利貞,人之所以為仁義禮智。天人合一之理也。(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卷四十三
  真德秀曰,舜受終之初,察璣衡以揆七政之運。正如人子之事親,伺候顏色,惟恐一毫少咈于親心。此大舜事天之敬也。
……若昊天敬授人時,舜典首言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天人合一之理,二帝之所見者同也。(敬事之天)
  御覽經史講義卷一
  詩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行健之謂也。文王之徳之純,不息之謂也。斯天人合一之學,圣人首于干象著之與。
  又卷十二
  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誠于靜,斯神于動。而天下之理,胥渾化于何思何慮之天。斯則圣學之極功。人君憲天而出治,至此乃為天人合一之道矣。
  又卷三十
  謹按,此言天人合一之致,而父天母地者,當修其養氣盡性之功也。(敬事之天)(天命之天)

  思辨錄集要卷一
  人初生時,本自天人合一。其岐而二之者,氣稟物欲害之也。圣人能贊化育參天地,只是全受全歸。(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卷二十三
  中庸一部書,句句言人道,卻句句言天道。能如中庸,方始是天人合一。問博厚高明悠久,是單言天道。曰,此正是言天人合一處,言圣人與天地同一博厚高明悠久。而末舉文王以為證。?得此意,則小徳川流,大徳敦化。總是圣人與天地同之也。不是天人合一,如何能盡已性盡人性盡物性。(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榕村語錄卷二
  如前人解,若放意大膽皆合天。則此豈似圣人語。不踰,原是剛剛的能不過乎矩而已。然至此纔是形神相應,天人合一,道器一貫,理氣渾融。知到行即到,目到足便到也。
  又卷七
  鬼神若說向造化便無著,即祭祀之鬼神也。圣人說道理,天人合一。若行事不能通神明,不謂之盡性。
  又卷八
  是申唯天下至誠為能化。以下是說天人合一,而以文王結之。大哉圣人之道。至至道不凝,說圣人,是對唯天下至誠節。尊德性節對致曲節,居上不驕節對前知節。是學圣人愚而好自用。至不信民弗從,是申待其人而后行。其人要得德位兼隆,方能修德凝道。夲諸身,照尊德性。征諸庶民以下,照道問學。此節及知天知人節,是申尊德性。道問學節,世道世法世則及有譽節,是申居上不驕節,言其不止于保身,而且為萬世法。以下亦是說天人合一,而以孔子終之。(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卷十二
  常疑卜筮不過一事,繋辭如何那樣神奇其說。看來古人無事不用稽疑。馬必卜,御必卜,塟必卜,遷國必卜,疾病必卜,祭日必卜。葢人刻刻與神相通,天人合一。后世信邪尚?,而敬天尊神之事,反置不講。此陰陽所以不和而災害所以時至。(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赤水元珠凡例
  一采用經史國典羣書諸雜家言,統計二百六十五種。非徒騁博洽資口吻也。以為不廣搜逺引,不足發明天人合一之旨,與圣賢  立功立命之意。
  皇極經世書解卷十一
補注,若復言七日來復,是辟之于未然。臨言至于八月有兇,是闔之于未然也。黃氏畿曰,君子之于小人常有以養之,未嘗不合為一。小人之于君子常有以害之,未嘗不判為二。與其使小人傷君子,寧使君子養小人。圣人于君子則長之,于小人則消之。其消長也不驟,則其闔辟也無跡。使天下被君子之澤,而小人亦與受其賜焉。此圣人之妙用也。以上發明后天理數辭象變占,皆天人合一之義。而先天象數亦因以見焉。(賦人吉兇之天)
  天原發微總目
曰變化。言天有天之變化,人有人之變化。而以朱子主敬之說終之。深有見于天人合一之理。(敬事之天)
  卜法詳考卷一
一坼之微,有首足中外之辨,有俯仰開合舒斂之分。而無窮之妙義具焉。是天人合一之機緘,隠顯流通之妙諦也。(賦人吉兇之天)
  三命通會卷一
不思人立而天從之,人感而天應之,即天象立名分野之義,天人合一之道也。(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圖書編卷八
  讀洪范者,當知天人合一至理。圣人嚴感應之機,詳著五事修廢與五行征應之論,特其理微妙,不可跡拘耳。劉向作洪范五行傳,其言某事致某災,某災應某事,捷若形影,破碎分析。世以災異之學病之,而遂疑念用之疇或未可盡信。夫人君事天如孝子事親,日候其顏色喜怒以為己之悖順。此所謂念也征而休焉。修之當如是。(可以與人感應之天)(敬事之天)
  又卷九
  嘗莊誦大雅之詩,而深有信于天人合一之學,非徒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相感通己也。蓋惟天人之合一也,其生也神與天俱,其亡也神與天游。無生死存亡,無古今終始也。
可見文王之與天也,昭事黙順,存天神合天徳,已非一朝一夕之故。則其亡也,于昭陟降。神即天之神也,徳即天之徳也。又何生死存亡之間哉。觀武王陳師牧野,三千人惟一心矣。猶曰上帝臨汝,無貳爾心。天人合一,茲益明矣。或曰文王天人合一,誠哉無  死生無終始也。
  以下六卷中之天人合一……[略]。
  重編瓊臺稿,卷九
  雖然,君之所以為此者,非君之自為也,承天之意也。能承天之意,則能受天之命矣。受天命者必奉天焉,奉天者必大報天焉。君秉誠以事天,天垂象以示君。必致乎精禋感格之誠,必謹夫象緯災祥之故。如是則天人合一。天不在天而在君矣。天之心則仁愛人君,君之心則仁愛生民。民之生也,性天之理以為其心,形天之氣以為其身。(敬事之天)(可以與人感應之天)(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一峰文集卷五大中書院記
物不交扵我矣。物不交扵我則我之所以為我者,非人也,天也。天人合一,則天地自我而定,萬物自我而遂,中自我而大矣。(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升庵集卷四十五
  張子曰,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別。浩然之氣乃吾氣也。又曰天人合一,已是剩一合字。其言妙得孟子配字之旨。(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楊忠介集卷十三
和人韻四首。能從定里息奔馳,即是天人合一時。往哲藩籬吾剖破,動無方所靜無私。
  荊川集卷一廷試策
立法以任人,任人以安民,則人心和而天地之和亦應矣。于此見上下交修之責焉,見天人合一之理焉。葢自古帝王敬天勤民以致天下之治者,其要端在乎此而不可易也。我皇帝陛下上畏天變,下究民隱,臨軒一詔,于知人安民二者拳拳焉。(敬事之天)(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少墟集卷十二
立命合知天事天言之,即易所謂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至此則天人合一,而造化在我矣。
  仰節堂集卷八
隨其人之根基引之入道。或直與天通,或以人合天,或直臻悟境,或以修求悟。夫天人合一,修悟非二。舍天而言人,舍悟而言修,則淺矣。
  世宗選皇帝御制文集卷十四
朕惟天人合一之理,莫大于誠。而幽明昭格之幾,莫先于敬。傳曰,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曰,民和而神降之福。朕愛養元元,惟恐一物失所,致陰陽之沴而干天地之和。(同前)
  兼濟堂文集卷三
誠有如考亭所謂俗儒異端之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