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發生里氏8.1級大地震,受災地區地質條件復雜,造成嚴重傷亡。我國西藏地區受災也較為嚴重,救援難度大。
這場地震也震動了中國公益界,各救援隊反應迅速,陸續輸出國際救援。多家基金會倡議緊急聯合行動,具備較多救災經驗的公益機構在當地開展搜救、物資發放及災后救助等。除了前線救災與籌募資源,卓明團隊的信息救災也同時在后方進行。
這或是中國民間組織反應最快、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救援行動。
信息救災
后方比前線更了解情況
從4月25日尼泊爾地震發生后,郝南和他的團隊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卓明”)已經連續工作了十幾個日日夜夜。
作為以專業處理災害救援信息為工作內容的民間組織,卓明在雅安、魯甸等災害中的快速反應和專業表現得到多方肯定。
14點11分地震發生后,郝南錯過了一個未接電話,也許預感到發生什么,他開始刷微博,“沒想到地震了,震級這么大”。
他馬上在微信群里通知、召集在線的志愿者進入工作狀態,由特定的備勤人員電話通知所有的骨干上線。卓明成立5年,全職工作人員只有兩名,也沒有固定辦公室。郝南說,只要有準備,有網絡、有電腦和電話,他們的工作在哪里都能完成。
震后40分鐘左右,卓明啟動了一級響應,這是卓明成立以來第一次啟動一級響應。
18點34分,距離地震發生四個多小時,他們的緊急研判報告出爐。內容涵蓋本次地震可能會造成多少人員傷亡、哪些縣損失嚴重、哪些會成為救援難點、多大程度上需要國際援助、如何從國內抵達震中附近等信息,共1454個字。這份研判后來一直滾動更新到當晚20點。
當晚,由卓明牽頭的尼泊爾地震災情分享會在YY語音頻道直播,介紹尼泊爾地震的各方面災情分析及救援進度,向所有關注尼泊爾地震救援的組織和個人開放。這一分享會在震后7天每天晚上8點都會進行。
4月26日上午8點,第一版救災簡報正式對外公布。這份被評價為“全景式的尼泊爾地震情況救災簡報”被多家公益組織轉發引用,更為身處前線的包括國家救援隊在內的多家救災組織提供了信息支持。
“這是我們反復培訓演練的結果,近幾年國內大一點的自然災害,我們都會發布簡報,幾乎所有有民間組織參與的突發自然災害,我們都會做出響應。5年的不斷參與保證了這次巨災響應的效果。”郝南說,災區就像一個迷宮,身在前線的救援人員信息有限,而在后方的他們身處迷宮之外,可能比救災第一線的人更了解全局的情況。
用生命換來的救援經驗
之后的日子里,郝南和團隊成員一起,每天發一期簡報,大家白天更新、匯總信息,晚上12點開始匯編,第二天上午完成。為此次地震匯集而來的300多名志愿者大多互不相識,卻在QQ群、YY語音、微博、微信上實時協作、溝通信息。
每期簡報都詳細介紹了災情、村組、天氣、交通、需求、政府、民間等災區的最近情況。每一條信息背后都有大量志愿者工作的支撐。他們需要將每期中文簡報譯為英文,供國際救援隊參考,還曾一天翻譯一份上百頁的英文尼泊爾災害響應手冊。每天光核實簡報中提到的村莊名稱,就要花去四、五個小時的時間。
但相比以前國內災害,這次尼泊爾的地震讓郝南壓力大很多。郝南說,以前他們能收集到政府、公益組織在每個村莊做了什么,各地受災情況如何,但這次太多信息,超出了他們的處理能力。“光reliefweb一個網站上,國際人道主義援助參與本次響應的資料就有800多篇,看不過來。而且正因為信息獲取困難,壓力更大,我們的報告是會影響到一線團隊行動的,不能出錯。”
從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雅安地震、魯甸地震一路走來,卓明積累了一套應急機制和響應流程,平時也會進行演習。每級響應都會有不同的預案,需要的志愿者人數和響應機制是不一樣的。多次事實證明,他們的研判模型已經成型,研判的結果和最終的實際情況在數量級上往往是一致的。
郝南說,每一次的救援都是在交學費,積累經驗。這幾年中國民間組織的救援專業能力和協調性都在明顯提高,而每一次的經驗都是以遇難者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他們必須利用起來,梳理好救災信息,從而提高救災效率。“應對災害的經驗和方法,應該傳遞下去,常規化應用起來。”
黃金72小時之后
地震發生后的幾天里,郝南和他的團隊每天只睡一兩個小時,只怕錯過重要信息。
對于救災信息,通過這幾年的訓練和實踐,他變得很敏感,仿佛能通過數字看到事情發生的過程。“看到那些信息,就好像看到這些人在我眼前一個一個死去。如果一個村莊消失了,我眼前出現的就是幾百人生死瞬間的情景。看到一個村莊房屋倒塌率90%以上,我就能看到幾十個家庭圍著一袋米的場景。而這樣的需求很多很多,卻缺乏關注和支持,這讓我很無奈。”
郝南說,聯合國評估受災人數達800萬,超過當地人口四分之一,其中預計有280萬人無家可歸,140萬人急需糧食援助。災民目前境況極為嚴峻,還需要清潔飲用水、住所安置及醫療等支持。“我希望大家不僅關注黃金72小時,對我們來講,救援才剛剛開始。我們現在尤其要引導救援力量進入偏遠地區的村莊,實施人道主義援助”,郝南對于尼泊爾安置階段的工作充滿擔憂,聯合國發布的數字,一個比一個不讓人樂觀。
志愿者廖闊親歷此次地震,5月1日她回國后加入卓明團隊。地震發生時,她在尼泊爾已經待了4個月,正在為畢業論文尋找素材,不曾想迎頭撞上了一場大地震。
地震發生后,她義務幫助一位死者處理善后。在火葬場,哭聲此起彼伏,雖然語言不通,但是悲傷的情緒感染了她。作為尼泊爾地震的幸存者,當她看到中國商人組織起來,成立了華人自救隊并積極投入救援,她義無反顧就投入了志愿救援工作。
如今,廖闊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災區村落情況的統計并和媒體接觸,把她在尼泊爾看到的故事描述出來,傳播給大眾。每天,她和線上線下的志愿者將統計的災情整理錄入數據庫,并反復核實。對于核實過的緊急災情,推送給中國在尼泊爾的救援團隊,作為他們行動的參考。
每天晚上,卓明各地的核心成員都會在線上碰頭,分析災情,規劃工作,偶爾說到災區里的一些故事,大家會沉默一下,然后繼續討論。有一些照片,廖闊會結合自己在尼泊爾的經驗,講出照片背后的故事,比如失去女兒的父親因為一直擦拭眼淚而浸透的衣領—這些故事往往過于令志愿者們傷感,大家會默默把照片保存起來,轉回頭更努力的工作。
公益組織實踐
井噴式參與海外救援
災難無國界,尼泊爾地震也給了中國民間組織第一次大規模參與海外救援試水的機會。中國藍天救援隊、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藍豹救援隊”、愛德基金會、壹基金、中國扶貧基金會人道救援網絡等組織踴躍參與,第一時間前往尼泊爾參與救援。如此大規模海外救援實屬歷史上首次。
壹基金副秘書長、項目總監李弘表示,中國民間組織參加國際救援,是基于人道主義準則,即關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安全和在災害下的基本生存條件。每一個以人道主義為宗旨的救災機構和團體,只要條件允許,都會積極參與到此次地震響應中來。
藍天救援隊在國際救援隊伍中是較早到達的。外聯部部長王英頡介紹,截止到目前他們共派出120人前往尼泊爾地震災區救援,目前隊里仍有43人在尼泊爾參與當地災后過渡安置工作。
為了救援,藍天救援隊帶去了充足的物資,從重型破拆裝備、無人機、生命探測儀、衛星電話、發電機和醫療物資等救援設施到急救包、無線電手臺、急救繩索等裝備和日常用品。
尼泊爾災后一片混亂,王英頡表示,當地提供的救援信息比較少,哪里需要救援要救援隊自己先去排查。比較幸運的是,藍天救援隊在前期工作中聯系了當地的華僑工作者,在人員到達前搜集了求助信息,節約一定時間。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鄧國勝高度評價中國公益組織第一次大規模參與海外救災,他說,在地理上,尼泊爾距離中國較近,有到達的地緣優勢。“經過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雅安地震、魯甸地震后,中國民間公益組織有參與地震救援的實際經驗,專業化程度、回應性、效率、合作上都有很大進步。”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劉佑平表示,以往救災一般都在國內,這是民間公益組織參與國際事務的第一次嘗試,體現了民間組織的國際力量。
國內外組織協同合作
王英頡介紹,跨國救援的難點在于協調,救援隊要形成從前方到后方的保障鏈條,不同救援隊伍之間信息搜集要共享,不同國家技術體系也要相互配合,才能最大程度提升救援效率。
壹基金在雅安地震之后與其他基金會聯合發起了國內“基金會救災協調會”,在尼泊爾地震當天“基金會救災協調會”就開始收集災情做相關準備工作。4月26日在北師大召開了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救助兒童會等國際機構和國內多家基金會參與的“尼泊爾地震—中國社會組織信息協同平臺”溝通及協作機制會。
這一機制在尼泊爾前方和國內均開展工作,通過會議機制,信息共享,資源合理配置,共同保障中國社會組織在尼泊爾國際救援行動的安全、有效、有序。“每天晚上大家都會聚在一起開會,分享當天各自的進展及工作經驗,作為中國國內社會組織第一次大規模參與國際人道主義救援,這樣的表現已經不俗。”李弘說。
作為國際救災聯盟在中國唯一成員機構,愛德基金會在4月25日當天就聯合國際救災聯盟向全球147個國家的成員單位發出了第一份災情簡報,為尼泊爾災區呼吁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截至目前,愛德已經通過網絡平臺眾籌善款200萬元,用于尼泊爾地震救援工作。
愛德基金會秘書長丘仲輝告訴記者,這是他們在聯盟中第一次為另一個國家發出呼吁。經成員單位協調,派了工作人員到達當地。與在中國救災不同,他們對交通狀況、地形不熟悉,物資運輸也更艱難,而且語言、文化傳統、習俗不同。
“不要試圖取代當地機構,而要依靠當地社會組織并培育當地志愿者、合作伙伴。取長補短,發揮各自擅長的。”丘仲輝認為。
專家建議
借鑒國際聯盟救災體系
愛德基金會的丘仲輝介紹,國際人道主義援助體系有一套嚴格的架構、規則,流程、原則、標準和一系列的方法。這與國際發展工作、人道主義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值得國內公益組織借鑒。
郝南也認為,第一次大規模地走出國門去救災,是公益組織特別難得的學習機會,可以了解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是怎么實現的。他介紹,國際上已經發展出一套成熟完善的救災體系,由若干個標準組成。在這次尼泊爾援助中,國際人道主義援助組織在聯合國相關部門的協調下,組成了11個部門,分別為安全保護、食品、住所與非糧食物資、營地安置與保障等。負責協調的機構以信息協同的方式來協調這些部門的工作。國際人道主義援助體系已經運作得相當成熟,而且卓有成效,這一點在尼泊爾地震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遺憾的是,國內對這套體系不了解。中國只講救災的概念,現在開始倡導防減災,但其實嚴格說來,‘救災’這個概念不在災害管理概念體系中,而更接近人道主義援助領域。災害管理包括防災、消災、備災、響應、恢復、重建等幾個階段。救災與其中每一個都有關聯,和備災響應關系最直接,但也有區別。”郝南介紹說,聯合國減災大會,3月份剛剛在日本仙臺落幕,4天里辦了四百多場活動,只有極少數的幾場是中國設置活動議題,體現我們在這個國際領域的話語權嚴重不足。
郝南認為,人道主義是跨國界的,應在國際救援中使用統一的標準,作為客觀評價人道主義援助實際效果的指標。4月上旬,卓明和其他幾家國內機構一起主辦了一場“環球計劃—人道主義憲章與人道主義賑災最低標準”的培訓,全國25個省市的50多家組織負責人參加,學習效果非常好。雖然這種國際標準的具體指標在落地上可能有一些困難,但思路和范式是我們完全可以借鑒的。
郝南說,參加培訓的學員中有十幾個人投入了這次救災工作,學習成果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他們會在現場觀察,帳篷之間的間距是否合理,廁所的設置是否足夠和方便,飲水的衛生是否有保證,糧食的供應能不能滿足各類人群營養的需求,兒童、婦女、老人是否可以得到適當的照顧等等,以此評估救援工作是否到位,需要做哪些改進。
重在培養防災減災意識
鄧國勝表示,救災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預防。這需要公益組織不僅積極參與災后救災與重建,更需要加強社區災害預防知識的培訓,同時公眾的意識也要提高。
劉佑平認為,雖然災害發生后救災概念更易于傳播,事實上我們更需要把精力放在平常生活的防災減災上,比如教育系統要培養學生簡單的防災意識,社區要有防災設施,防災減災要走進學校和社區,這是一個需要多面攜手推進的全民大工程,需要政府和民間組織共同努力。
李弘說,災難發生之后,在感嘆生命脆弱之余,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避免災難再次重演。“整個社會還是要重視減災和備災工作,尤其是針對日常的公眾包括兒童的減災教育方面加大力度,提升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使得災害來臨時候當地人能開展自救互救,提升整個社會應對災害的能力。”
他介紹,我國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接受災難的發生,才能以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它。同時通過不斷學習和演練來掌握正確的安全知識和逃生技能。就公眾而言,通過此次地震和近幾年的地震災難,意識到地震離我們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