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招聘過程中,對于很多用人單位來說,他們首先看的不是人的能力,而是人的學歷——是211,還是985?如果不是,對不起,你根本沒有入圍的資格。既然沒有入圍的資格,再多證書又有誰會在意?這些證書抵不過一紙學歷、學位證書。對于應聘者來說,學校和學歷是他們的敲門磚,當他們連敲門的資格都沒有時,他們如何證明自己,如何表現自己?這樣的名校崇拜,學歷崇拜在社會中太普遍了。
用人單位任性背后的原因,一個是用人門檻的攀比。用人門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用人單位的地位和水平。既然,各個單位都爭相聘用更高學歷、更知名院校的大學生,自己為何要自降身價,降低人才招聘的資格和門檻?所以,你用碩士生,我就用博士生;你用211,我就用985。反正人才也不缺少,反正人才競爭激烈,只要把條件抬上去,總是可以招到滿意的人才。尤其是一些高校招聘人才的時候,因為人才的學歷和出身與學校的評估有關,在用人門檻上更是獅子大開口,恨不得所有的輔導員都是博士學歷,所有的保安都是碩士學歷,這導致了人才的浪費,也導致了用人標準的水漲船高。這種攀比是虛榮與浮華造成的。
另一個原因是,學校本來就被分為了三六九等。在本科階段,學校不僅有本一、本二、本三的說法,而且還有211和985之分。這些未經自由競爭形成的身份,直接決定著高校的招生批次和財政投入狀況。在這種格局下,好的學校必然越來越好:他們可以招到更高考分的考生,可以聘用更知名的教師,可以獲得更多的課題和項目,可以擁有更充裕的辦學資金和條件。而那些沒有掛上名的學校,難免在與這些名校的競爭中全面敗下陣來,它們在辦學的硬件和軟件上,被甩出了很遠。這種差距客觀存在,這種差距也必然影響著人們的判斷。對于招聘單位來說,它們也會看到這樣的差距,它們當然愿意選擇名校高學歷的畢業生。因為,現實就是如此,高校之間的差距就是如此之大。
招聘者唯學校名氣和學歷至上,是一種顯而易見的名校崇拜、學歷崇拜。造成這些崇拜的真正成因,其實還是在學校的定位和劃分上。既然,學校已經被分出了高下,不同學校的行政級別和財政投入都是不同的,社會在看待這些學校時,又如何能夠一視同仁?結果只能是,招聘方會一口咬定沒有歧視,其實眼中卻全是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