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1日起,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餐廳、娛樂場所、寫字樓等違法被查處執行不力三次以上者,將向社會公示一個月。這次的禁煙力度被稱“史上最強”的,之所以有最強之說,無非是之前屢屢禁而不止。
公共場所禁煙之所以難,首先是因為涉及吸煙者的個人權益,其二,吸煙問題在很多人心中是小事。事實上,任何權益都要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才能行使,而不傷害他人本身,是比權益更重要的義務,這一點,在公共場所吸煙問題上尤為明顯。
研究顯示,在通氣條件差的環境下,暴露在充滿煙霧的房間內僅一小時,被動吸煙者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從平均1.6%升至2.6%,大致相當于一根含中等量焦油的卷煙,暴露在一氧化碳濃度為20ppm的環境下兩小時,等于實際吸10根普通卷煙……也就是說,吸煙能引起的種種疾病,在被動吸煙者身上同樣可能發生。
這些知識早就是老生常談,之所以不被人們理會,當真,因為吸煙導致的危害不是速效顯示的,需要時間,因為不能馬上看出惡果,所以總會被認為是生活細節,是小事,好像一個人的舉動對大局影響不大。但是,社會的秩序,公眾的利益,其實就是從小事組成的,由小事改變的,最典型的就是日本。
去過日本的人都知道, 東京地鐵里即便是滿滿一車人,也會很安靜,大家都做自己的事,誰都怕影響別人而不大聲說話。走在馬路上,機動車總是在離路口很遠就停下,規規矩矩地等著行人……就是這樣的小事、小節,使每個去過日本的國人都感慨我們自身的文明差距,包括吸煙。
曾經有煙民感嘆說,在日本待到第三天時,吸煙量便從以前的每天一包減少到三五根,而且估計再待上十天半個月就能成功戒煙了,因為在日本吸煙,有種恥辱感!
首先就是日本能吸煙的公共地方很少,國內很多能吸煙的地方,在日本都標著一個“禁”字。有一次,他叼著煙從地鐵出來,到了一個露天的公共區域,要在國內這是可以隨意吸煙的,但沒走幾步,一位看上去像交通協管員的男士便把他攔住了,指著地上的劃線標志說,“這里是禁煙區域”……之所以這個協管員這么理直氣壯地制止吸煙,因為他知道,自己維護的是公共利益,而后者是每個人的義務。
吸煙是習慣,改變習慣不是一日之功,但是,也必須從一日之功開始,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地形成社會合力和風氣,使公眾利益得到維護。如果我們能在公共場所禁煙這個問題上有所突破,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不會只是羨慕和感嘆日本地鐵、餐廳、街道的井然有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