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老人是子女的義務,同時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我們的社會正在逐步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不僅需要子女的體貼,更需要全社會來關愛
近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對《上海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修訂草案)》進行了二審。此次修訂草案中增加了支持、督促家庭養老的相關規定。新增加的一條是:“本市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制定完善家庭養老支持政策,為家庭成員照料老年人提供幫助。贍養人、扶養人不履行贍養、扶養義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老年組織或者贍養人、扶養人所在單位應當督促其履行”(5月12日《新聞晨報》)。
尊老養老、孝順老人,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過,曾幾何時,這種優良傳統在某些地方沒落了,遺棄老人、虐待老人的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動員社會力量來重塑我們孝順的傳統,顯得非常有必要。而上海此次出臺的條例規定,單位督促公民贍養老人和孝順老人,具有積極意義。
孝順老人是一種道德義務,也是一種法律義務。我國的刑法、民法通則和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等多部法律都有相關的規定,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除了法律,在形成孝順老人的社會氛圍方面,還需要道德等約束力量,要通過道德模范的宣傳作用,來促進公民孝順老人,才能形成一種氛圍。在這方面,作為公民所在的單位,不管是行政機關還是民營企業,都大有作為。一方面,督促公民積極履行法律義務,對不孝順老人特別是虐待、遺棄老人的公民舉報和移送到司法機關;另一方面,通過樹立典型來促進公民敬老、養老。
孝順老人有物質上的扶持,更有精神上的關愛。目前,一些地方老人在物質上比較貧困,這當然需要子女的扶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關愛。單位不僅可以要求公民多扶持老人,更重要的是為公民提供條件,給他們充足的休假時間,給他們回家探親的機會,讓他們?;丶铱纯矗o老人以精神上的關愛。
孝順老人是子女的義務,同時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我們的社會正在逐步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不僅需要子女的體貼,更需要全社會來關愛。有些家庭,特別是那些獨生子女的家庭,單靠子女關心老人總是有限。那么,就需要社會團體、組織為老人送來關愛和溫暖,而公民所在的單位,則可以在物質上起到幫助困難公民,同時提醒和督促公民盡義務養老和關心老人的作用。
因此,上海通過立法,要求公民所在單位督促公民養老,積極意義毋庸置疑。不過,在立法的深度和廣度上還可以拓寬。一方面,要求相關單位督促員工不僅在物質上贍養老人,也要在精神上關愛老人,同時,要求相關單位能在物質上扶持那些員工,保障他們的休假時間;另一方面,給予相關單位一定壓力,在考評、考核上將督促員工盡孝納入,同時,對于積極履行相關義務的單位,在稅收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優惠,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跟帖
單位督促有效
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僅靠贍養人、扶養人的道德自覺不行,僅靠社會輿論譴責不行,僅靠婦聯的調解、法院的判決也不行,而是需要多管齊下,發揮各種基層組織的作用。尤其是贍養人、扶養人所在單位,更應該督促員工盡孝——單位督促的作用事半功倍,原因在于,員工在乎單位領導和同事對他(她)的道德評價,更何況,單位對他(她)的工資、晉升等有直接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