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則讓人看了感到溫馨的報道。與之相反,醫患關系不夠和諧的聲音時有所聞,有的是患者對醫囑的懷疑與排斥,有的是手術紅包規則的潛伏與運行,還有的是醫療事故扯皮糾紛與官司等等。曾幾何時,醫生用技術治病,患者花錢到醫院看病,醫患之間形成了一種單純的、甚至有的是冰冷的“付錢治病”的關系。
事實上,醫患關系也是人際關系的范疇,醫患關系的“人字架”,還需要“人”字的兩筆相互依靠、相互支撐,才能形成和諧向善人際關系。
一方面,作為行醫者,要寫好“責任”這一筆。責任是什么,就是治病救人。里面有兩個要素:一是有醫術,能看病,會治病,不能當庸醫,把肺炎當成感冒來治,要當良醫、高醫,甚至能治病于未發之際。二是有醫德,懸壺濟世,行的是大德,不能只顧開方收費,對病人漠不關心,甚至是小病大治,更不能掉以輕心、貽誤病情、養小病成大疾。
另一方面,作為求醫者,要寫好“包容”這一筆。包容寬容、禮讓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每一個人應如此,對于生病者及病者家屬也應如此。生老病死,自然規律,就像天災人禍一樣難以預料,這種情況下,患者要用信任的眼光看著醫生,要用包容的心態對待治療結果。有人做過實驗,用樂觀的心態和消極的心態同樣對待一個事物,往往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包容是理解、是信任,是一屢陽光,能更好地激發醫生的行醫智慧和行醫責任。
責任和包容,其實就是一個感情紐帶,讓醫生和患者緊緊地靠在一起,撐起關系和諧的“人字架”。這不僅僅只限于醫患之間,當然還有教與學之間,買與賣者之間,你與我之間,都需要有責任和包容。即使是在一個人身上,這兩種精神也是需要同時存在的,它所揭示的一個規律是:在人際社會中,對自己,要講責任;對他人,要講包容,這樣就能與外部構成一種和諧關系。
對于城市亦是如此,一個富有責任精神和包容精神的城市,肯定是一個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