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蘭州晨報 2009-04-03 08:52
“斷魂最是春來時,一起彈淚過清明”。清明節又到了,每逢此時,每一個人都會倍加思念逝去的親人和朋友。今年,在連續多日的晴朗天里,蘭州人提前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掃墓祭祖,百萬掃墓大軍陸續涌向蘭州市各大公墓區。在今年的這支掃墓大軍里記者發現,錯峰祭掃、鮮花祭奠、網上祭奠、壁葬、樹葬等文明習俗正在潛移默化地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綠色清明”正向我們款款走來……
避免人多市民錯峰祭掃
掃墓——公交車——步行上山——坐板凳上歇會兒。“年年掃墓這路肯定堵,今年我和我媽干脆坐公交車,再帶個板凳爬山,累了就歇歇……”3月27日,到韓家坪公墓祭掃的王幀,很“有經驗”地為70歲的老母親帶上了折疊板凳,因為早先看到了媒體報道,3月28日、29日是祭祀最高峰,王幀遂攜母親提前一天來掃墓,一來是為避免人多擁擠,二來由于平時工作多半都選擇坐車,正好可以借此機會鍛煉身體。
和王幀一樣,為避開人多車多的祭掃高峰,很多市民今年選擇了錯峰祭奠。3月28日、29日雖然出現了高峰,但來自市內部分墓區的統計數字顯示,上個雙休日祭掃人數與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0%左右。
建網絡墓園祭拜親友
和家人一起去墓園掃墓,在墓前燒紙錢、敬香、供祭品是傳統的祭祀方式,而當許多人正在為掃墓張羅的時候,有人卻輕點鼠標,在網上的墓園里寄托哀思。日前,記者登錄了蘭州祭網,這里可以為逝去的先人建立紀念館,還可以點燭上香、在線祭拜。就網站運行的情況看,公眾點擊率逐日上升。蘭州大學的林初在蘭州祭網為已故的爺爺建立了網絡墓園。想念爺爺時,林初就上網燃起一根紅紅的蠟燭,敲一段思念的文字。在她看來,網上留言能夠將懷念的文字保留,還能與其他悼念者交流,這要有意義得多。
但在采訪中,也有一些選擇在網上祭奠的人表示,“網絡祭祖其實是一種‘補充’,家人都認為祭祖掃墓要有實際行動,起碼要去墓前祭掃一下,否則就缺乏敬意和情意”。
文明祭祀鮮花綠樹成首選
臨近清明,原本少人問津的黃、白菊花一躍成為“花皇”。“黃、白菊花,還有康乃馨都有愛和尊敬的含義,是清明時節花市銷售的主要品種,尤其是傳統的菊花,更是成為不少市民清明祭祖的首選。”從3月14日開始,蘭州市殯儀館就啟動了清明祭祀接待工作,為倡導文明綠色祭祀,殯儀館不僅設立了低價鮮花銷售點,還為每戶祭祀群眾贈送一枝菊花。在和平牡丹園公墓區,祭祀的人寧可掏20元錢買一棵柏樹種在親友的墓前,也不愿花10元錢買一掛鞭炮燃放。
剛剛祭掃完的王毅提議,“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蘭州市的生態環境建設需社會各界的參與。多種樹、多造綠,既是公益行動,更是緬懷先人的好方式,希望蘭州市民每年清明祭掃時都能選擇種樹。”
壁葬樹葬環保葬漸入人心
雖然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仍然有著“塵歸塵,土歸土”、“入土為安”、“落葉歸根”的傳統情節和觀念,但在近年節儉和環保型殯葬改革的倡導下,樹葬、壁葬這些更簡樸、更健康的殯葬方式漸漸被部分蘭州市民接受。在南山故園常青園,已有400余位故去的人被樹葬或壁葬,前來祭祀的人們只需獻花、上香、行禮,便可表達哀悼。“樹葬、壁葬經濟實惠、綠色環保。”正在為老人選擇新式葬法的秦先生表示:“‘厚養薄葬’是全社會應該提倡的良好風尚,不必為這個擔心沒面子。”
來源:蘭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