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訪談:佛教與中國文人(上)
2006-05-18


 
  主持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圣凱諾·世紀大講堂。

  大講堂節目誕生于2001年的元月,那個時候主持人阿憶看到了一本書,就是這本,《淺俗之下的厚重》,它的副標題是“小說、宗教、文化”。這是阿憶第一次看到宗教和小說在一篇論文里邊聯系得這么緊,那個時候阿憶就想,有朝一日一定要把這本書的作者請到我們的節目。
 
  那今天阿憶就給大家請來了南開大學的副校長陳洪先生,他給我們帶來精彩的講演題目是“佛教與中國文人”,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陳校長,請坐。節目正式開始之前,我得向大家介紹您,介紹您的方法是一段簡短的問答,每次做節目我都要做一些提前的功課,做功課的時候發現您一個非常簡單的簡歷,這個簡歷是這樣寫的,由這個簡歷我想到了三個問題,咱們看看問題是什么? 簡歷是這樣寫的:陳洪教授,1948年6月生于天津,本地人,在南開中學讀書,南開子弟,1968年去山東下鄉務農,1978年考入南開讀研,1981年留校任教,直到做到現在副校長這個位置。沒有錯誤吧?

  陳洪:沒錯。

  主持人:好,那咱們聽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從1968到1978整整十年,您是在務農?

  陳洪:務農。

  主持人:那務農的那段時間長達十年,是不是苦不堪言?

  陳洪:那倒不是,首先,說“務農”是廣義的,就是我在農村生活,實際上我真正的在農田里勞動大概是兩三年的樣子,后來就做了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教書、比如到機關里,還做過排球隊的教練,還做過醫生等等,生活很豐富。

  主持人:這都是在十年的農村生活里面?

  陳洪:對。

  主持人:是這樣,兩三年的勞動也可以把人累垮,您是知識分子呀。

  陳洪:我雖然是知識分子,但是我的身體很強壯,特別是我的意志還是比較堅強,那兩三年我覺得也是一種新的體驗吧,當時還是沒有覺得很痛苦,特別是在那一段時間里,靜下心來讀了很多書,可以說是豐富、武裝了自己,現在回想起那段生活,我覺得還是很有收獲的。

  主持人:您不會是做了副校長以后,不好說自己當年特別苦,然后說那個時候我很樂觀,是真的嗎?

  陳洪:這個我想有很多證據的。一個是當地的老鄉,我想沒有人看到過我皺眉頭,另外,我有很多朋友,每年回來他們都覺得,哦,你在鄉下的生活好像比我們在城市里過得還舒心,這也是一個證據。另外,我當時還寫了一些小文章,也有幾首詩,不過今天不是這個場合,我就不能讀給你聽了。

  主持人:我發現皺眉頭的人,一般是上面的皺紋特別多,您上面只有淺淺的兩道,眼角皺紋非常多,這是笑出來的結果。我還聽說您當時十年農村生活,生活得最棒的是做赤腳醫生。

  陳洪:是的。

  主持人:好多在農村做赤腳醫生的人,練習打針都是用自己打,把自己打成篩子眼兒。

  陳洪:我當時主要是中醫,我報考研究生的時候差一點就報了中醫的研究生,當然其中就包括針灸,我(練)針灸把自己不是(扎成)篩子眼兒,是練成刺猬,到處就扎上很多針,也算是一帶小名醫。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了險些考到中醫的研究生,提到了研究生問題,這是我的第二個問題,看了您這個履歷,發現您沒有上本科的時代?

  陳洪:是。

  主持人:為什么?

  陳洪:因為文化革命開始了,那么這個機會就沒有了,但是這中間還有一個戲劇性的插曲,實際上恢復高考之后,我一開始的時候是準備來報考本科的,因為我讀書的時候更喜歡理工科,當時在南開中學,大約我的數學和物理在全校都是有一點小名氣的,自認為學得不錯,可是當地正在用我,所以我報了名之后,他們把名字給我劃掉了。

  主持人:領導不放。

  陳洪:領導不放,我覺得還是瞧得起我,但是我也和他們吵了一通,過了幾個月之后,有了研究生招生的事情,我覺得我也可以報,我就又去找他們,他們認為我考研究生沒有本科的學歷肯定考不上的,就做了一個假人情,說讓你報一次。沒想到最后就這么個結果。

  主持人:我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呢,假如我沒有上過本科,我從高中,我就說我能力夠了,本科沒時間考,我可以直接到南開來讀研嗎?

  陳洪:這看怎么說吧,反正一方面也算是我運氣好,另一方面大概我也有個“十年辛苦不尋?!薄?

  主持人:我都二十年辛苦不尋常了,我強烈要求不讀本科就來南開讀研。

  陳洪:這個我想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在中學的時候,南開中學當時的教育還是很有特點,非常鼓勵學生自學,比如我在高二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把高三的課程全自學完了,當時差一點點就是高二考大學,作為一種實驗,已經列入一個計劃,后來文革來了,沒有實現。下鄉以后,我的讀書還是很有系統的,當時千方百計地去找書來讀,很多都是把大學的課程可以說是比較系統的讀過了,包括中醫,我也不是說自己練過點針灸就想去考中醫的研究生,實際上像中醫學的很多書,我也是看得比較系統。

  主持人:是這樣,上一個問題得出一個結論,您是一個樂觀的人,這個問題得出一個結論您是一個勤奮的人。第三個問題,簡歷中沒有看到您有佛教的信息,沒有任何宗教的信息,我指的是宗教信息對于您個人來說,或者是祖上就是信教的,或者自己也信教過一段時間,您沒這個經歷呀?怎么對宗教感上興趣了?

  陳洪:是這樣的。第一,我祖上都不信教,第二,我本人現在也不是一個教徒,這個一點兒沒有錯,但是對于宗教感興趣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教內的人,他出于一種信仰,另一種情況就是把它作為一種文化的對象,作為一種學術的對象對它發生了興趣。實際上我在下鄉的這一段時間里,應該說我讀書讀得比較雜,其中在當時就讀了不少關于宗教,特別是佛教的書,所以我當時還差一點考了任繼愈先生的研究生。因為他當時也是招宗教方面的(研究生),但是我想回到天津來,所以沒有考。所以我對于宗教的興趣,主要還是把它當成一個學術的對象。

  主持人:好,咱們閑話少說,下面就由陳校長給我們帶來精彩的講演報告,講演報告的名字是“佛教與中國文人”,有請。

  陳洪:說到佛教,一般來說社會上的看法往往有一種誤區,覺得佛教就是燒香、念經,或者是暮鼓晨鐘這一類的事情,實際上這個看法是不全面的,佛教在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以后,經過了和本土文化的一種碰撞、融合,變成一種非常豐富、復雜的文化現象,實際上我們來認識佛教,可以有三個不同的層面,一個層面那就是純粹專業的層面,就是僧人,也就是通俗所說的和尚,那么他們對于佛教的認識、理解,以及他們從事的佛教方面的活動那是完全宗教意義的。另一個層面就是大眾的,就是剛才提到過的,比如燒香,禱告這一類的事情,這個層面既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還有一個層面,往往為一般的民眾所忽視,大家并不太清楚,那就是在文人的這個層面,文人,他通過自己的這種文化的修養,已經有的知識結構,他接受了佛教中的某些個內容,但是經過了消化,消化之后,再把它體現在自己的生活中,也體現在自己的、文人的寫作思想當中,從而成為了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非常獨特的一個方面。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個方面,它既有宗教的因子、宗教的色彩,但是它更多的是一種世俗的文化,是一種世俗的雅文化的一個方面。實際這個題目非常之大,說到佛教,題目就很大,說到文人題目也很大。那么,我們今天,由于時間的關系,只能是提要勾玄,管中窺豹,把主要的方面向大家來介紹一下。

  我想主要是有三個方面,佛教和中國文人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方面就是說中國文人,他的這種生存狀態,他如何來安頓自己的一生,有相當一部分人從佛教中受到啟發,從而為自己的某一種生存方式找到一種依據,心理的、思想的、觀念的一種依據,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呢,一部分有思想的文人,當他在批判封建的、僵化的或者是統治的這種思想的時候,他從佛教里找到了自己的思想武器。第三個方面,就是文人所從事的文學、藝術的活動從佛教當中受到啟示,從而表現出一種新的風貌、新的風格,或者是使內容更加的豐富而復雜。我想從這三個方面給大家來介紹一下。

  先說第一個方面,說到第一個方面,說佛教對于文人的生存狀態的影響,可能很多朋友就會想到,是不是青燈黃卷,或者是《紅樓夢》說的懸崖撒手啊,總而言之是一種相對消極的(影響),出家了,相對消極的,其實不盡然。確確實實存在著這一方面,說某一些文人,甚至也不完全是文人,當他生活處在逆境的時候,當他無路可走的時候,所謂遁入空門,確實有這一個方面。但是,也有另外的方面,甚至于在我們看來可能是相反的方面。比如說李白,這可能是古代文人當中生活得最為個性十足,非常的狂放這樣的一個文人,非常的高傲,恐怕你很難說李白的人生是消極的,但是李白他自己,他把自己的人生有一個小小的總結,一個歸納,他有一首詩,這首詩里他說起了他自己,他怎么說的呢,他說是“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后身”,金粟如來,“如來”一聽佛教吧,金粟如來何許人也?就是在佛經里面非常有特點的一個形象,就是維摩詰,是一個居士,他是又稱為金粟如來,李白說,我的這個人生的模式,我個人生的道路和金粟如來是一樣的,說我如果再轉世就是金粟如來了。李白和佛教,和佛教一種人生的模式也有很密切的關系。

  佛教對于中國文人的影響,既有我們通常所說的偏于消極的一面,也有偏于積極的一面,特別是《維摩經》這部書,這是非常獨特的一部書,而在中國文人里面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維摩經》全稱為“維摩詰所說經”,這部經它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一般的“佛經”都是記載佛言,如是我聞,都是佛怎么來講,講了哪些話,只有這部經,它的主角是一個在家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居士,就是維摩詰,維摩詰經整個的經書,描寫維摩詰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他對佛教理論的理解。在整個這部經書里寫得非常生動、活潑,象是一個多幕劇一樣,那么維摩詰究竟是個什么形象呢?如果沒讀過的一定想象不到,第一,他是個大富翁,“資財無量”,那就是億萬級的,“資財無量”,一個大富翁,有妻子、有眷屬,家庭很美滿,不可思議的是,他不但過著這樣好的生活,他還“入諸酒肆”,到酒吧里去,愛喝酒,“至博戲處”,參加賭博,甚至于更不可思議地“入諸淫舍”,還到紅燈區去,可是他的佛法修為是非常之高,過著這樣一種生活,那么他自己人生目的是什么呢?他說了,“有一人不出離地獄,我不離地獄”,要渡化眾生,說“眾生病故我病”,既然是民眾都生活在一種痛苦當中,我也要在痛苦當中,在痛苦當中來救拔他們,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那么,我們歸納一下這個形象有什么特點呢?這個形象他生存的狀態很適意,很舒服,同時又張揚個性,他有一個很高尚的理想,他又有一個很實際的人生的享受,樂享人生,說樂享人生和崇高理想兩不誤,這樣的一個形象,所以這部經一譯到中國來,被中國文人就廣泛地接受。比如大家最熟知的王維,姓王名維字魔碣,連起來“維摩詰”。比如黃庭堅,黃庭堅自己做詩形容自己,“菩提坊里病維摩”,自己是維摩。比如李卓吾,他住的那個地方,自己寫了一個橫額“維摩庵”。所以,《維摩經》它所描寫的維摩詰這樣的一種生存的方式,作為一種人生的范型,在中國古代的文人當中還是有相當的影響,而其中最典型的一個無過于蘇東坡,說到蘇東坡大家都覺得很親切,蘇東坡他是中國文學史或者說文化史上非常獨特的一個人物,他最獨特之處,第一,他是全才,詩、詞、文、書、畫,可以說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影響很大。第二,人生(歷程)非常的復雜,高官做到禮部尚書,生活坎坷的時候幾次被貶,坐大獄,有生命的危險。但是,當他一旦處在逆境當中,他沒有機會做事的時候,心態調整得很快,蘇東坡他在被貶官黃州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詩,里面有這樣的兩句,我想是他一個自我定位,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到剛才這個問題的一個答案,蘇東坡的這兩句詩是這么寫的,他說“休官彭澤貧無酒,隱幾維摩病有妻”,那么我只好象維摩一樣生活了,就是說找到一種結合點了,隱幾是靠在幾案上的,維摩這個形象有個特點,就是他身體不太好,所以總是稱“病維摩”,那么他自己解釋,因為眾生生活在病苦里,我要和眾生共同體驗,所以我盡管神通廣大,我不治好我自己的病,所以蘇東坡也有點這個的意思,我要和生活在痛苦中的民眾一樣的,也有這個味道。“病有妻”這個也很有意思,有妻,不是說有太太的意思,這是有個典故我們不能細說,“有妻”就是說,我有佛法作為我的一種心理上的支撐和依靠,所以他在面臨著一個非常沉重打擊的時候,他自己選擇的人生的模式、人生的道路,就和《維摩詰經》有一定的關系,不但如此,他對《維摩詰經》不是一般的說我認同這個形象,他還有很深入的一種理論的思考。他在另一首詩,是題一個畫家叫石恪,石恪畫的維摩詰像里,他有這么一首詩,說“我觀三十二菩薩,各以意談不二門,而維摩詰默無語,三十二義一時墮,我觀此義亦不墮,維摩初不離是說”,這個很難懂的,非常專業,所以我們今天不能把它詳細的說,大致說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對整個維摩經里所討論的屬于大乘佛學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提出自己非常有特點的、獨立思考之后的一個答案,在這首詩里寫出來,也就是說《維摩經》不但給他提供了一種人生范型,而且使他深入地思考很多哲理性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最后的答案我可以簡單地來說一下,就是說我們可以在相互矛盾的問題當中,找到它的一種結合點,我們可以在一種很復雜的問題里找到一個超越的、超脫的角度和方式(來解決)。

  下面我來講第二個方面,佛教對于中國文人的影響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說給他們提供了思想批判的另一種武器。大家知道,自從漢武帝的時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這個穩定發展有它積極的一面,也有它消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就是思想禁錮,定儒教于一尊,那么(就形成)思想禁錮。這樣一些有才情的、有思想、有個性的文人,當他們要沖決思想的網羅,他們要提出一些新的觀點的時候,他們需要有一種理論的源頭,這個有的是從儒學本身它可以產生一些異端,有的是回到先秦諸子去尋找一些思想的資源,佛教在這個時候,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方面,相當一部分有思想的文人,當他們批判統治思想的時候,他們從佛教里受到啟發。剛才我提到李卓吾,李卓吾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大家知道,李卓吾生活在中晚明時期,中晚明是中國社會激烈動蕩的一個時期,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有一種說法,說中國古代有三次思想解放,一次是先秦,先秦諸子,一次是魏晉南北朝,特別是魏晉,還有一次就是中晚明,中晚明一般認為思想解放的領袖、旗幟就是李卓吾,李卓吾這個人也是非常富有個性,有特點的一個人物,我現在只想給大家來介紹,說李卓吾他主要的思想解放方面做的事情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批判虛偽的道學,特別是對于禁錮人們思想的那種權威的道學的地位,他進行沖擊;另一個方面,就是對于當時正在新興的市民的經濟(階層),他作為他們的代言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觀念,他的這些思想有很多是來源于佛教的。李卓吾的代表著作叫《焚書》,為什么叫“焚書”呢,焚是焚燒的焚,《焚書》他說我這個書出來之后肯定要被統治者所不容,要把它燒掉,但是我相信他還會流傳下去,《焚書》里70%的篇章都和佛教有關系,也就是說他從佛教里得到了很多思想武器,來反對當時居于統治地位的道學,特別是這種虛偽的偽道學。他的代表性的著作比如叫《童心說》,他在《童心說》里提出很大膽的觀點,他說是“六經《語》、《孟》,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六經,儒家的經典,《論語》、《孟子》,他說這些書被統治者來鼓吹,被道學家來提倡,但是在現在它們起的真正的作用,一方面成為道學家欺騙輿論的工具,另一方面成為虛偽的偽君子們產生的一個根源,膽子非常的大。

  那么,作為反對這種東西的,他所提倡的,他說是童心,“童心”是什么?他說是“最初一念,絕假純真之本心”,關于童心是什么?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它直接的源頭是從孟子這里來的,甚至于從他文中的思維邏輯來說,更多的它是和佛教有關系,是佛教所講的這種佛性。

  我們今天說文人,李卓吾他既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思想家,他又是一個很有影響的文人,在晚明的浪漫的文藝思潮當中,一般也認為李卓吾他是一個先行者,是一個旗手,李卓吾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廣泛的影響,其中有一個方面就是他對于小說的提倡和批評,以及在小說理論這個范圍內的建樹。比如說李卓吾評點《水滸傳》非常欣賞魯智深,欣賞李逵,這個倒還不奇怪,奇怪的是,他說魯智深和李逵是什么人呢?批了好多,“佛”、“真佛”、“活佛”,魯智深和李逵是“佛”,什么意思?就是他認為,他們(表現的)是一種真的性情,是不虛偽的,同時他們擺脫了一切束縛的,所以像李卓吾這樣的人物,不論是他的思想,還是他的文藝活動都和佛教有相當的關系,從中得到一種理論的武器。

  當然,不僅是李卓吾一個了,龔自珍也是如此,龔自珍有一首詩,說的比李卓吾還直接,龔自珍這首詩是他這么說的,他說是“儒但九流一”,儒家不過是諸子百家里的一家而已,“儒但九流一,魁儒安足為”,我們為什么一定要把它當成一個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唯一的權威呢?說“西方大圣書,亦掃亦包之”說,我個人來看,佛經,西方大圣書就指的佛經,佛經的內容就比儒家的內容要廣泛,一方面它可以推翻很多儒家的觀點,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包容它,當然,這個觀點是不是一定對?這個可能不全面,但是龔自珍作為一個思想解放的先驅,他反對居于統治地位的當時那種封建的觀念,他要去找新的思想資源、新的思想武器,到哪里找呢?他從佛教里去找,這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論如何是有積極的意義的。這就是我們講的第二個方面,就是說很多有進步傾向的、思想活躍的,富有個性的文人,當他們批判這種僵化的封建思想的時候,往往從佛教得到啟發,或者找到理論的武器。

  第三個方面,就是在他們的文學藝術創作當中,佛教給了他們一些靈感、一些啟發、一些思路,這個表現在很多方面,可以說是舉不勝舉,無論是詩、詞、文,無論是內容、風格等等。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剛才提到魯智深,咱們就說魯智深這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水滸傳》里的魯智深,可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一想魯智深花和尚、莽漢,倒拔垂楊柳,可是《紅樓夢》里有一段薛寶釵看戲,說我最喜歡的曲文一段唱詞是什么呢?是魯智深的一段自述,就是那段“寄生草”,說“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薛寶釵,淑女的典型,為什么會欣賞魯智深的一段唱詞,這中間的契合點在哪里?這個很值得深思的,實際上魯智深這個形象,我們細想一想,他不是一個簡單的武夫的形象,我們讀《水滸傳》,讀了之后,哪一個人物讓我們感覺最痛快,就是魯智深。一方面伸張正義,有自己的一種理念;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就是無所束縛,做了和尚也可以喝酒,也可以吃狗肉,也可以把亭子打倒,也可以把金剛砸毀,也可以把住持的和尚拉過來給上兩拳,一種非常的放縱個性的,張揚個性的這樣一個人物形象。

  所以,不但是像薛寶釵這樣的淑女對他欣賞,在晚明時代很多文人都很欣賞他,剛才說的李卓吾,李卓吾在評《水滸》的時候,大段的文字,說“只有魯智深才是真正的活佛,那些個閉眼合掌的和尚,一輩子也成不了佛”,那么魯智深這樣一個獨特的形象從何而來呢?實際上我們研究下去,和佛教,和佛經有非常密切地關聯。早期的魯智深的形象很簡單的,我們看早期,比如《大宋宣和遺事》等等,關于魯智深就是三兩句話,就是一個造反的、反叛的僧人,什么都沒有,元雜劇里的魯智深也沒有這樣的一些思想、文化的內涵,那么現在的魯智深的形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在文獻上我們找不到具體的線索,但是我們通過比較可以知道,他確確實實受到佛教典籍的直接的影響。

  那么,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舉一首大家都知道的詩,蘇東坡的《題西林壁》,大家都知道,小學就學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小學課本有,小學課本的解釋說這首詩告訴我們認識事物要全面,不要片面地看,可是這首詩寫出來之后,黃庭堅,大家知道這是有名的文學家,也是文化底蘊很深的,他說這首詩真是不得了,他說蘇東坡于般若,就是佛學的一個方面,說于般若了解甚深,橫說豎說,皆得真諦。黃庭堅認為這首的包容很深厚,近代的詩人陳衍說,這首詩里有新思想,未經人道過,那么除了小學課本告訴我們的,這首詩還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呢?當然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今天咱們也不能細說。

  但是至少有一點,它除了“遠近高低各不同”之外,它還有后面這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里面可能有很多人生深刻的況味、哲理在里面。王國維有一首詞,后面有兩句,跟這個很像,他說是“欲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這一個方面是說我們平常,我們要超脫,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的真諦要有一種透徹的了解,可是我們可能徹底的超脫嗎?這是一種人生的困境。還有一個方面,說我們要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實的面目,它的絕對的真實何在,康德認為這是做不到的,有個此岸和彼岸的懸隔?,F代物理也講,測不準,我們任何一種觀測都是一種干擾,絕對的客觀至少現在看來還是有相當的難度,從這個意義來說,蘇東坡的《題西林壁》大概就不簡單是小學課本所說的這種意味。那么這個和佛學有什么關系?和佛教有什么關系?研究蘇東坡的人指出,《華嚴經》這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部經典,《華嚴經》里有兩句偈語,說是“種種差別如沙數”,說在這一微塵里,世界還是很豐富,大小的剎那的這種區別,就像恒河沙數,無量多的區別,如沙數;“平坦高下各不同”,這個句式都很像,說句式像,難道蘇東坡就一定受它的影響嗎?我也不是說一定受,但是還有一個小證據,就是蘇東坡的弟弟蘇子由說過,說我們老兄,自從讀了《華嚴經》,他的詩文都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所以,像這樣一首詩,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它的哲理,它所展現的境界很可能都和他的佛學修養有一定的關聯。

  時間關系,我們不能舉更多的例子,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文人他們進行文學的、藝術的創作的時候,佛學、佛經里的境界,它的思想往往給他們一些個啟示,使得他們的作品顯得更深邃、更豐富。關于佛教和中國文人的關系,我就簡單地介紹這么一個情況,我想這是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今天,剛才說了是“窺豹于一斑”,只能是點到而已,大家有興趣以后還可以再切磋。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