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 峰
《佛子行三十七頌》,是藏傳佛教薩迦派(Sa skya pq)學者----無著賢
(Thogs med bzang po,1295-1369)所作。由嚴定法師 如石法師翻譯。
三十七頌前另有兩頌,第一頌是歸敬頌,第二頌是造頌的原因。
三十七頌后另有四頌,第一頌是說造頌的依據,第二頌是作者自謙以勉后
學的精神,第三頌是作者的祈愿,第四頌是造頌的功德回向。
佛子行,也就是菩薩行。作者用三十七個頌扼要的攝取了菩薩行之要領。
第一頌:通過思惟暇滿人生之難得,策行聞思修三慧是菩薩行。
第二頌:了知貪嗔癡之性相,出離煩惱之家是菩薩行。
第三頌:遠離修行過程中比較惡劣的環境,調攝身心,如理如量的了知諸法是
菩薩行。
第四頌:只求現世安樂,而不明白善惡因果,是一般人們的通病,然現世的一
切是已熟之果,故應為未來之善果而于現世勤修善業是菩薩行。
第五頌:為了修行能迅速的成就,不應與障礙聞思修和助長貪嗔癡的人共住,
故遠離惡友是菩薩行。
第六頌:初修行的人,如果想順利的修道、迅速的增長功德,就要尋找一位好
的老師,故親近善知識是菩薩行。
第七頌:為了離苦得樂,自利利他,勤修皈依,祈求加持是菩薩行。
第八頌:欲離苦果,須遠苦因,為了必竟安樂,應當明了業果之理,任遇何等
逆緣,終不造罪是菩薩行。
第九頌:世間之樂,猶如朝露,任你如何貪著,無常風至,須臾即無,故希求
解脫之道是菩薩行。
第十頌:在無始以來,任何一個眾生都曾于我有如母親之恩,自利的成就,是
在利他當中完成的,故發菩提心是菩薩行。
第十一頌:在生命的輪回之中,苦果其實都是因自私而起,樂果皆由利他而
得;從眾生與佛陀的對比中就可了知,故修自他相換,勤修利他
是菩薩行。
第十二頌:在利益有情的過程中,縱是遇到惡劣的眾生損害了我們的利益,但
是,還應將自身所修之善回向眾生是菩薩行。
第十三頌:恩將仇報,在眾生界來說,是常有的事,修行人要心生悲愍,于諸
眾生所作之惡,愿代受其罪是菩薩行。
第十四頌:自贊毀他,追名逐利,貪圖榮譽是一般人的常病,修行的人如果遇
到別人非理毀謗時,應以悲憫之心,而贊其德是菩薩行。
第十五頌: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是
為人處世之道。若遇到別人的誣陷和攻擊,應心平氣和的化解,故
恭敬傷害自己的人,以清凈自心是菩薩行。
第十六頌:常言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在生活
中,總還是有人不識好惡,以怨報德,對于這樣的眾生,應倍加悲
愍,如慈母待病子,勤行利益是菩薩行。
第十七頌:我慢高山,法水難入。對己要虛懷若谷,待人要寬厚仁慈,縱是遭
到別人的傲慢態度,不妨敬若師長,以定慧莊嚴自心是菩薩行。
第十八頌:身貧道不貧,是修行人的本份,無論遭遇到何人的輕賤,還是病魔
等的纏擾,都要心無怯弱的利益眾生是菩薩行。
第十九頌:菩薩者,雖修福德,而不受福德,是故,對于自身之富貴、名聞,
應視之如過眼云煙,遠離驕慢是菩薩行。
第二十頌: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嗔恨是慈悲的勁敵,故應速修慈悲,內
伏嗔敵是菩薩行。
第二十一頌:追逐物欲,如渴飲鹽鹵,轉增其欲,有情之于五欲,亦復如是。
故應于諸資生物具,勤修舍心是菩薩行。
第二十二頌: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是諸法者,本來不生,亦復
無滅,無可取著,故應心無所著而修道業是菩薩行。
第二十三頌:逆境易離,順境難舍,所以如此者,對法之無知也。逆順無實,
猶若浮云,故應遠離執著是菩薩行。
第二十四頌:無有而執有,無無而執無者,無明也。苦樂如夢,緣會則有,緣
散則無,知其不實而觀為虛妄者是菩薩行。
第二十五頌:諸佛如來,為成道業,三千大千世界,無一微塵處不是舍頭目腦
髓處,何況身外之物?故施舍身財而不望報,勤修布施是菩薩
行。
第二十六頌: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凈戒。世出世間自己之安樂無戒尚
且難成,何況利他,故應一心勤求佛道,修護戒行是菩薩行。
第二十七頌:人生,若欲其幸福安樂,就應心中無恨,視怨家如寶藏,勤修安
忍是菩薩行。
第二十八頌:聲聞、緣覺之人,為求自利故,觀無常,如救頭燃;自利而利他
者,可悠悠乎?故于道業發起精進是菩薩行。
第二十九頌:欲解脫生死者,非盡斷煩惱不可,欲斷煩惱須假禪定,由定生
慧,故勤修靜慮是菩薩行。
第三十頌: 六度萬行,前五度如足,慧度如眼,非眼無以視道,非足無
以行路,故六度者,相資而成。前五度者,若無智慧,不成波
羅蜜,故勤修智慧是菩薩行。
第三十一頌:六祖說:“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常言說:“靜坐常思
已過,閑談莫論人非”。故恒觀自身,勤斷己過是菩薩行。
第三十二頌:眾生皆有佛性,未來必當成佛,如《法華經》中之常不輕菩薩,
因常行不輕故速成佛道。故不應妄說他過是菩薩行。
第三十三頌:為名聞利養故,處處攀緣,荒廢道業。故于施主檀越、弟子徒
眾,遠離貪著是菩薩行。
第三十四頌:《華嚴經 普賢行品》說:“能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諸佛如來
歡喜”。故于眾生遠離損害是菩薩行。
第三十五頌:《圓覺經》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對治煩惱現行,應治
于萌生之時是菩薩行。
第三十六頌:無論身處何地,作事之先,須觀自心,應以正念、正知、勤修利
他是菩薩行。
第三十七頌:為除眾生無邊之苦,勤修諸善而利他者,應以清凈空慧,將所修
之善,悉皆回向眾生,同成佛道是菩薩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不僅攝取了菩薩行要,而且融貫了為人處世之道,
既是出世之指南,亦是入世之準則。其難行也,只教你專門利他而心無所
著;其易行也,策勉你虛懷若谷而敬人如佛。生活中,無時不遇之困
惑迎刃而解;修行中,難以把握之要令一讀可知。融會漢藏教理,具
含三藏意蘊,實修行之綱領也。愿見者、聞者,共沾法益,同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