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主辦的“海洋之美”系列公益活動22日在廣州舉行,歷時半年,由國內十余位專業潛水員和知名之下攝影師超過100次水下拍攝而制作完成的照片和VR影像體驗向公眾展出,旨在呼吁公眾自覺抵御海洋垃圾,共護海洋之美。
攝影展現場
感受海底世界 與海洋生物做眼神交流
在活動上,“海洋之美”項目發起人之一、國內知名水下攝影師王嘉蓓分享了自己潛水和保護海洋的經驗。瘦弱的王嘉蓓2004年開始潛水,起因居然是因為不會游泳,她說:“潛水就好像是上帝為不會游泳者打開的另一扇窗,潛水沒有呼吸障礙,不會游泳的人學習起來更快。”
至今她已經潛遍世界四大洋,包括南北極都潛過后。說起潛水的感受和趣事,王嘉蓓滔滔不絕。地球上有7成面積是海洋,王嘉蓓說:“如果不會潛水,就算環游世界也只能看到30%的風景。”愛上潛水后,不一樣的世界在王嘉蓓眼前展現,用她的話說是,與海洋生物近距離接觸,“有眼神的交流、心靈的體驗”。
海底珊瑚死亡
王嘉蓓告訴記者,有捕撈、人類活動頻繁的海域,永遠只能看到魚的尾巴,因為它們怕人,還沒等你靠近就倉皇地游走了;而在保護得好的海洋公園等地,魚兒是不怕人的,它們會在你身邊游來游去,甚至呆萌地盯著你的眼睛。一般人以為鯊魚很兇,但王嘉蓓說,其實海洋里有些鯊魚很溫順,像在加勒比海潛水時就遇到了護士鯊,喜歡和人玩耍,甚至可以撫摸、擁抱它,就像家里的寵物一般可愛。
鯊魚被魚鉤所傷
潛水的同時讓王嘉蓓愛上水下攝影,希望將海底下轉瞬即逝的影像記錄下來;海洋世界的美好也讓她生出一份責任,希望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呼吁大家一起來保護海洋環境。王嘉蓓說,在世界各地潛水,看到海洋生態環境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尤其珊瑚礁被破壞, 成片地破碎、變成海底荒漠。而且海底也有不少塑料瓶、垃圾袋、漁網等,對海洋生物、甚至鯊魚都造成很大威脅。”
除了呼出的氣泡,什么都別留下
對于想要嘗試潛水的人,王嘉蓓建議,首先一定要先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并經過專業培訓,“畢竟這還是一項容易出危險的運動,真正下潛時需要有伙伴一起,可以在海里互相照顧。”而已經潛水技能的人,要做的就是“除了呼出的氣泡,什么都別留下;除了拍攝的照片,什么都別帶走”,不要往海底扔任何垃圾,也不要帶走哪怕一個小貝殼。
神奇的海底世界
本次活動就通過攝影展、體驗展、行為設計工坊三個板塊為公眾展示海洋垃圾污染的嚴重,并引導公眾從自身做起,逐漸改善個人生活習慣與行為,為未來的藍色清潔海洋做貢獻。“海洋之美”項目經理丁乙介紹,此次攝影展首次落地廣州,將持續3天,通過“垃圾共和國”的理念涵蓋整場活動,展出70多幅知名攝影師作品。攝影展以“打敗垃圾共和國”作為活動目的,從攝影展到體驗展到行為設計工坊,引導公眾從意識到海洋污染的現狀轉變到有意識真正采取減塑行動,從而讓觀眾更有參與感。
王嘉蓓現場分享潛水經驗
活動的承辦方,安利公益基金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從安利創立的第一天起,就把環保視為自己的天職,不僅提供環保優質的產品,還通過組織大型公益活動向大眾倡導環保理念。2008年10月,安利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共同創立的安利環保公益基金,安利(中國)對該基金投入1000萬元,基金由雙方共同管理,專門用于資助和開展安利環保嘉年華、“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等各類環保公益項目。(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杜娟 圖片來自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魏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