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工組織近日發布了一份有關工作場所安全和健康的最新報告。報告指出,目前世界上大約36%的勞動力人口工作時間過長,即每周超過48小時。
據聯合國網站報道,在4月28日“世界職業安全健康日”來臨之際,這份題為《安全和健康處于未來工作的中心:構建在百年經驗之上》的報告指出,工作開展的方式、勞動人口的組成、技術和環境正在帶來有關職業安全和技術的關切。不斷增加的挑戰包括心理風險、工作壓力和非傳染性疾病,尤其是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疾病和癌癥。
迄今為止,在與工作有關的死亡事件中,86%是由疾病導致。每天有6500人死于職業病,而1000人死于致命意外事件。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循環系統疾病。
據估計,因為職業安全和健康問題而導致的工作日損失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4%,在一些國家甚至高達6%。
展望未來,報告強調了四大主要變革力量,這些方面都可以帶來改善的機會。
第一,技術,比如數字化、機器人和納米技術也可以影響員工心理健康并造成無法測量的健康風險。但如果得到正確使用,技術也可以幫助減少人們暴露在危險中的機會,并促進培訓和勞動監察。
第二,勞動人口構成的轉變十分重要,因為年輕人的職業傷害比率極高,而年長的勞工需要適應性的做法和設備來確保工作安全。越來越多加入勞動力市場的婦女更有可能面臨非標準化的工作安排,并有更高風險罹患肌肉骨骼疾病。
第三,發展和氣候變化導致諸如空氣污染、熱應激、新出現的疾病等風險,這些風險可能造成失業。但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經濟可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最后,工作組織方面的變化可以帶來靈活度,以便更多人進入勞動力市場,但也可能帶來心理問題,如不安全感、隱私受影響,或職業安全與健康和社會保護不足,以及工作時間過長的問題。
該研究提出了決策者和其他利益攸關方應關注的領域,包括開展更多工作,對新出現的職業安全與健康風險進行預測,采用跨學科方法,并與公共衛生領域建立更緊密的聯系。各國還需讓公眾更好地了解職業安全與健康問題,需要加強國際勞工標準和立法,這需要政府、勞工和雇主之間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