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城市養老服務模式難以適應農村人多、錢少、地廣的現實條件,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在農村特別是丘陵地區農村地區難以開展。針對農村老人分布廣、數量多的特點,我國多地探索構建并全力推進符合實際的養老服務模式,建立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上海:滿足“養老在農村”
2018年6月,上海市出臺了《上海市農村地區養老服務美好生活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建設農村養老服務網絡。日前,據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介紹,一年來,上海農村地區養老服務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在每個街鎮建養老機構方面,已完成了44家農村薄弱養老機構的改造,今年還將再改造80家;在每個片區建設社區為老服務場所方面,已新增綜合為老服務中心56家,日間服務中心46家,老年人助餐點45個,老年活動室105個;在每個村組發展睦鄰點方面,去年農村地區新增睦鄰點400家。
此外,上海農村地區還積極探索利用閑置宅基地和農民住房建立養老設施,形成“農村就近照護模式”。比如,松江區葉榭鎮的“幸福老人村”,建設起與自然村統一風格的長者照護之家、老年人日間照護機構、助餐點,提供居家養老服務,解決農村老人就近養老問題。又比如,閔行區梅隴社區的吳介巷長者照護之家,由村里統一租賃村民的空置房屋,改造成養老服務設施,滿足村民“養老在鄉村”的愿望。這些探索都為農村養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讓農村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到更美好的晚年生活。
四川:構建“四級”服務體系
由于農村年輕人大量外出,農村養老難問題一直比較突出。針對農村養老難問題,四川省洪雅縣在槽漁灘鎮、中保鎮、中山鄉三個鄉鎮展開試點,探索出四種農村養老服務新模式——城市帶動農村、互助式養老、“三民”服務、公建民助。目前已在15個鄉鎮建立了37個日間照料中心,成立了11支志愿者服務隊,招募社會志愿者300余名,累計服務老年人90000余人次,并在加強基礎設施改造的前提下,增強人員力量,以縣老年活動中心、敬老院、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點構建“四級”服務體系,逐步實現農村養老體系網絡化。下一步,該縣將大力完善農村養老新模式,以互助養老、平臺養老、智慧養老為方向,依托日間照料中心、敬老院為農村養老提供服務平臺,依托大數據建設,掌握7萬多老年人的養老信息,讓社會機構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地服務于全縣養老體系。
此外,針對農村老人分布廣、數量多的特點,成都市探索構建“一中心、多站點、重巡訪”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一中心”,即選擇在老年人口數量多、公共服務基礎較好、覆蓋范圍較廣的村(社區)建設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多站點”,即選擇較為集中、住房寬裕的農家小院等建成農村互助養老服務點,為離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路途較遠及行動不便的老人開展服務。“重巡訪”,即組織村(社區)干部、村民小組長、老年協會會員和志愿者,重點對空巢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老人等,每周至少進行2次生活陪伴、代辦事項、緊急救助等上門服務。
遼寧:促進發展農村養老服務轉變
在探索構建養老服務新模式的過程中,建立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推進形成符合實際的農村養老服務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日前,《慈善公益報》記者從遼寧省農村養老服務工作現場會獲悉,遼寧省各地將通過新建、資源整合、購置、租賃、置換等方式解決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或者設施不達標的問題。到2020年年底,遼寧省鄉鎮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將達到90%,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60%。
據介紹,為做好農村養老服務工作,遼寧省將全力推進形成符合遼寧實際的農村養老服務模式。在保障對象上,要從單純保障農村特困老年人向為全體農村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轉變;在發展布局上,要從偏重發展機構養老向促進發展居家和社區養老轉變,適應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特點,滿足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在家養老的實際需求;在服務提供上,要從政府直接辦服務向政府重點購買服務轉變。發展家庭照護服務隊伍,發展志愿互助服務隊伍,發展專業服務隊伍。把農村公辦養老機構改造成照料中心,重點提升照護能力,使農村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夠得到相應的便捷照護服務。加快推進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整合,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造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