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慈善活動具有資金流、信息流、輿論流高度重合的特點,影響力大,成長性強,在弘揚中華民族慈善文化和培養社會公眾特別是年輕人的慈善意識方面具有獨特優勢。”8月20日,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在河北省雄安新區召開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工作座談會,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愛文出席會議講話時這樣點贊互聯網慈善活動。
王愛文
據民政部門戶網站消息,王愛文在講話中介紹說,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的指定和監管是《慈善法》賦予民政部的一項重要職能,是引導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慈善法》頒布實施以來,民政部依法公開遴選了兩批共20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為各地慈善組織發布募捐信息提供服務,為捐贈人奉獻愛心搭建便捷通道,有效規范了互聯網募捐秩序,激發了社會參與熱情,促進了慈善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據初步統計,2019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為全國1400多家公募慈善組織發布募捐信息1.7萬余條,累計獲得52.6億人次的點擊、關注和參與,募集善款總額超過18億元,互聯網慈善已經成為慈善事業新的重要增長點。
王愛文強調,希望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積極推動慈善產品、服務和技術的創新發展,發揮好服務、引導和監管職能,為捐贈者和受助者建起橋梁、形成紐帶,引導慈善資源進入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區和領域,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慈善文化,與政府部門共同打造良性的互聯網慈善生態圈。
王愛文要求,各級民政部門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部署,進一步完善互聯網慈善政策制度,運用好現代互聯網技術,通過“中華慈善獎”、“中華慈善日”、“中國慈展會”等重要活動和重要時點加大對互聯網慈善的宣傳表彰力度,支持引導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創新發展和發揮作用,切實做好互聯網慈善領域行業監管和風險防范工作,推動互聯網慈善健康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網絡募捐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今年7月29日,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一級巡視員李波在民政部2019年第三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慈善法》頒布以來,我國慈善事業借助“互聯網+”迅速發展,互聯網慈善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互聯網慈善作為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
為進一步規范互聯網慈善,李波表示,民政部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文件,逐步建立健全規范和引導互聯網慈善特別是網絡募捐的制度和機制,為互聯網慈善的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一是加強慈善組織公開募捐備案管理服務。按照《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的規定,指導慈善組織將開展的所有公開募捐活動都通過“慈善中國”進行網上備案,簡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加強對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的監管。按照《慈善法》規定,民政部先后公開遴選了兩批共20家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為所有慈善組織發布募捐信息提供服務。為加強對平臺的事中事后監管,按照平臺基本管理行業標準,進行不定期巡檢,并在年中、年末開展考核。
三是為慈善組織信息公開創造有利條件。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成立后,對“慈善中國”全國慈善信息平臺進行了迭代升級,開發了移動端頁面,優化辦事服務流程,推動實現慈善信息全國“一網可查”。
四是加強慈善領域捐贈信用管理。通過慈善領域數據信息的歸集、交換、共享,實施大數據治理。依據《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對違法違規慈善組織實行“黑名單”管理。同時開展了慈善捐助失信問題專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