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大型電視訪談節目綠色中國十人談:兩山路上看變遷(武威篇)拉開帷幕。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彭有冬,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郭平,甘肅省武威市市長周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主播郭志堅,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場長(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古浪縣八步沙林場職工(第二代治沙人)賀中強,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管護員(第三代治沙人)郭璽,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技術員(大學生代表)陳樹君,武威市廣播電視臺記者袁潔,就“弘揚愚公精神,推進綠色發展”的主題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劉棟棟一同深入探討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如何發揚時代楷模六老漢三代人治沙群體的新時代愚公精神,推動武威大地實現綠色發展經濟振興。
“綠色中國十人談:兩山路上看變遷”電視訪談節目是綠色中國行大型公益活動中一個重要環節,旨在弘揚生態文明,傳播綠色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宣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和實踐,主要是在全國范圍內選取一個踐行“兩山”思想的優秀地域作為案例,在主持人的引導下,請8位領導專家和生態文明建設者從實際出發以理論的高度進行剖析,最終達到思想、路徑、實踐、成效的總結提煉,使之能從理念和操作上對其他地區踐行“兩山”思想起到借鑒和示范意義。
8月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實地察看當地治沙造林、生態保護等情況,短短3天后綠色中國行就來到武威,弘揚八步沙林場六老漢的愚公精神,推動綠色發展。
武威位于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的出土地。武威古稱涼州,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命名武威。武威是古絲綢之路要沖,境內名勝古跡眾多,很多著名詩人都在這里留下名篇,讓武威在彰顯“武功軍威”的同時也閃爍著人文華章的光芒。今天的武威,因為時代楷模六老漢三代治沙群體愚公移山的精神彰顯出耀眼的光輝。
八步沙林場地處河西走廊東端、騰格里沙漠南緣的甘肅省古浪縣。昔日這里風沙肆虐,侵蝕周圍村莊和農田,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為保護家園,上世紀80年代初,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6位村民,義無反顧挺進八步沙,以聯產承包形式組建集體林場,承包治理7.5萬畝流沙。38年來,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職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獻,科學治沙、綠色發展,持之以恒推進治沙造林事業,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37.6萬畝,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動書寫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綠色篇章,為生態環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
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的感人事跡宣傳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干部群眾認為,“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忠實踐行者,是荒漠變綠洲的接續奮斗者。中央宣傳部3月29日向全社會發布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的感人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九位嘉賓通過新時代、新愚公,美生態、富百姓等兩個環節的對話,一致認為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是新時代“愚公”和“時代楷模”,是沙區千千萬萬治沙群眾的杰出代表,是生態文明理念的忠實踐行者。他們矢志不渝、奮力拼搏、不屈不撓、戰天斗地,防沙治沙、保衛家園的精神值得全社會學習。他們的事跡引人思考、催人奮進。在他們身上,我們清晰地看到:信念、夢想,可以綻放怎樣的光彩;奮斗、奉獻,能夠成就怎樣的輝煌。而所有這些,都來源于可貴的奮斗精神。這種奮斗精神,蘊含著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品格,詮釋出不懼艱難、勇毅前行的意志,體現為百折不撓、一往無前的姿態。其可貴之處,就在于困難越大、事情越難,越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力量。全社會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弘揚“三北精神”,以“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為榜樣,馳而不息、久久為功,不斷鞏固和發展祖國綠色生態屏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