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坐在一堆雪上——至少,他以為那是一堆雪。他累了,他一直在幫哥哥哈爾壘伊格廬(igloo)......“嗨,怎么回事?”羅杰尖叫起來,“地震了嗎!”他屁股底下的那堆雪忽然活了,在劇烈搖晃。隨著一聲深沉的咆哮,一只北極熊從雪堆下鉆出頭來。
這是英國作家普賴斯(Willard Price,1887-1983)名著《哈爾羅杰歷險記之北極探險》中的第一章。其中所描述的場景或許仍是大多數人印象中的北極。
不知從何時起,北極及其附近的冰川開始加速消融。記憶中的北極離人們越來越遙遠。取而代之的是,每年到夏天,北極動物的生存狀況惡化頻繁登上頭條。
9月22日,兩百多名當地人在瑞士的山上舉行“葬禮游行”,以“哀悼”阿爾卑斯山頂冰川的消失。這也是繼一個月前的北極圈內的冰島之后,人們再次為冰川舉行的葬禮。
而對于有著密切利益關系的各個國家政府來說,冰川的消逝不僅是氣候變化議題,更事關發展機遇的戰略問題。它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正使北極成為世界地緣政治的新中心。
暖化速度翻倍
什么是北極?從地理定義上來說,北極地區是指北緯66°34′以北的區域,總面積為2100萬平方千米,陸地部分占800萬平方千米。
以領土自然延伸到北極地區內為標準共有八個北極國家,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瑞典、芬蘭、冰島和挪威。其中俄羅斯占北極地區陸地總面積的40%,北極總人口的42%,并擁有北極圈內一半以上的海岸線。
北極地區行政圖
此外,科學家還會從氣候和生態角度來定義北極地區。常年在格陵蘭島及周邊群島工作的探險家趙佳伊對界面新聞表示,她更認可的是將7月平均10℃等溫線,或北極樹木線作為南界,因為這種定義在地貌上的呈現更加直觀和明顯。
在歷史上,北冰洋全年被冰川覆蓋,寒冷至極,準備充分的科學家和探險者才能進入的區域。但如今的北極正在以全球平均水平兩倍的速度變暖,被冰雪全年覆蓋的北冰洋面積已減半。《科學》雜志于今年7月發布的研究顯示,北極一些冰川目前的融化速度是之前科學家們預估的100倍。
美國博伊西州立大學(Boise State University)的冰川學家恩德林(Ellyn Enderlin)對《國家地理》雜志介紹說,冰川可以在海面下延伸數百英尺。最新研究發現更高的海底融化速率表明“冰川對海洋變化的敏感性比我們想象的要高得多。”了解冰川的融化過程并準確計算融化量,對于計算海平面上升的水平至關重要。
至于北極冰川何時會完全消失,科學家們有著不同觀點。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夏曉華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部分學者認為北極地區的冰川會在2030年甚至更早就完全消失,也有學者認為時間將在本世紀末。我個人認為,2030年北極冰川完全消失的可能性還不大。”
北極專家斯特羅弗(Julienne Stroeve)博士則在《科學美國人》上指出,人類每向大氣中增加1噸二氧化碳,就會有3平方米的海冰消失。因此,以目前全球每年排放350億至400億噸二氧化碳的速率計算,北極會在未來20至25年內第一次經歷完全無冰的9月。
北極冰川全年最小面積1984與2012年對比
10年前,美國地質調查局在《北極地區油氣潛力評估報告》中指出,北極地區擁有世界上13%以上未開發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氣儲備,另外還有金、銅、鎳、鋅、鐵、煤和稀土等礦藏。因此冰川消逝最直接的影響之一,就是加劇了環北極國家在領土領海、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爭奪。
近期最高調的例子,莫過于上個月美國總統特朗被曝出曾多次詢問收購格陵蘭島事宜。但正是出于戰略的重要性考量,格陵蘭島主權所屬的丹麥政府數次予以回絕。
據趙佳伊介紹,作為保護領土主權的重要措施,丹麥政府每年會選出24名精兵在本土進行強化訓練,后到格陵蘭島進行為期一年的“天狼星巡邏”。天狼星巡邏主要由狗拉雪橇完成。
從人種和文化上看,格陵蘭島上的因紐特人和丹麥本地人口區別十分明顯,在政治上也高度自治。如果以10℃等溫線劃分的話,整個格陵蘭島都屬于北極地區。也許正是因為格陵蘭島的特殊性,特朗普買島一事才會讓輿論嘩然。
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
除了陸地之外,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劃界對環北極國家開發礦產、石油和天然氣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大陸架是指鄰近一國海岸但在領海以外一定區域的海床和底土。根據國際法,沿岸國有權以勘探和開發自然資源為目的對其大陸架行使主權。
8月13日,俄羅斯自然資源和環境部長科貝爾金(Dmitry Kobylkin)向記者透露,俄羅斯將很快完成對其大陸架的最新勘探并遞交聯合國:“我們將在這個夏天完成對加克利海嶺(Gakkel Ridge)的勘探并向聯合國遞交所有必須的信息,至于能否讓聯合國委員會滿意就是另一回事了。”
除了俄羅斯以外,美國、加拿大、挪威和丹麥也已經或正在準備向聯合國提交他們在北極的大陸架劃界方案。資料顯示,這些國家的大陸架劃界在北極點附近有所重合。
北極地區礦產能源和軍事基地示例圖
對北極資源開發有著同樣重要意義的還有專屬經濟區的劃定。今年8月,美國國會報告顯示,目前美國政府認定的北極專屬經濟區包括阿拉斯加以北230萬平方千米的水域(88.9萬平方英里),約相當于整個北極面積的十分之一。
隨著“圈地運動”的開展,各個北極國家也形成了自己的北極戰略。這些戰略上的差異不僅取決于各國在北極的相對地理條件,更取決于本國的經濟結構和政治決心。
保護VS.開發
北極冰川的消失只是生態災難多米諾骨牌的第一環。隨著冰川的消失,凍土正在迅速融化。而塵封在凍土中大量的一氧化氮、甲烷等溫室氣體被釋放,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造成不可逆轉的后果。
今年4月,《自然通訊》發表研究稱即使全球達到了巴黎協議的減排目標,由北極冰川消融帶來的溫室氣體釋放也將給人類帶來額外的70萬億美元的損失。相比之下,2018年全球GDP總量為85.8萬億美元。
對于40%的國土面積位于北極圈內的加拿大來說,北極的氣候變化對當地居民的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政府資料顯示,目前共有20萬加拿大居民生活在北極圈內,其中一半以上是原住民因紐特人。和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一樣,加拿大的因紐特人也有著獨特的語言、文化和習俗。
以保護國土安全和居民生存權益為目的,特魯多政府在北極圈內劃定了大量的自然保護區。根據《海洋法》的框架,目前加拿大領??偯娣e的13.81%為海洋保護區,嚴格禁止礦產、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甚至禁止拖網捕魚。
與加拿大政府的策略不同,特朗普政府目前的北極策略重點是資源開發。今年5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在阿拉斯加的北極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出售石油開采租賃權勢在必行。
據悉,美國魚類及和野生動物管理局曾批評阿拉斯加石油開采項目的環境審查草案沒有充分考慮石油泄漏的可能性、氣候變化以及居住在該地區的北極熊的權益。加拿大政府甚至曾因此項目給加拿大邊境帶來的環境風險進行了抗議。但這并不能阻止特朗普政府在北極“悶聲發大財”的計劃。
8月28日,巴拉什(灰色短袖上衣)簽署礦產協議
當地時間8月26日,美國土地管理局公布了對美國康菲公司在阿拉斯加北極地區Willow Master Plan石油項目的環評草案??捣乒痉Q項目所在地的石油儲量高達7.5億桶,一旦開工他們每天可以開采多達13萬桶的石油。
除了在阿拉斯加本地尋求商機,特朗普政府也在積極與其他環北極國家合作。至少在他號稱要買下格陵蘭島之前,事情進展得很順利。2019年6月,格陵蘭礦產資源和勞工部與美國國務院通過了一項新的諒解備忘錄,以共同促進南格陵蘭的礦產勘探投資。
美國負責能源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范農 (Francis R. Fannon) 指出:“格陵蘭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資源。我們希望通過這項協議最大程度地開發關鍵能源和礦產。作為一個重要的地緣政治伙伴,我們希望確保格陵蘭有一個有利的環境,以吸引多樣化的商業投資,實現自己的能源和礦產資源安全。”
格陵蘭政府6月5日公告截圖
和美國相似,資源開發是俄羅斯北極戰略里絕對重要的一部分。自1960年以來北極地區所發現的60個大型油氣田中有43個在俄羅斯境內。 在涅涅茨自治區,俄羅斯第二大天然氣公司諾瓦泰克公司(Novatek)于2017年在中石油和法國天然氣巨頭道達爾的資助下建起了價值270億美元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工廠。據悉涅涅茨自治區共有32個天然氣田,所蘊含天然氣總量為26.7萬億立方米(35萬億立方碼)。
9月9日,諾瓦泰克宣布,中海油和中石油各持有10%權益的北極液化天然氣2號項目得到了持股方的一致批準。這標志著這個年產能達198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生產基地正式開啟。
不僅如此,俄羅斯還計劃將其尚未分配的北極地區離岸開采許可證中的10%出售給私有公司。根據草案,這些公司必須擁有50%以上的國有股份,且有5年以上的離岸開采經驗。9月10日,俄羅斯自然資源部表示私有公司在將來或將可以開發北極頁巖。
航道與軍事部署
總的來說北極地區共有三條主要航道,它們分別是:沿北歐和俄羅斯北部的東北航道;沿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西北航道;以及避開各國領海,在公海上幾乎穿越北極點的跨極點航道。
不論對任何一種商品來說,運輸成本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最終價格。通過北極航道在歐亞之間進行海運可以比巴拿馬運河等傳統航線縮短四分之一到一半的航程。因此,對這三條北極航道的控制權就成了各國又一爭執的焦點。
北極地區的兩條主要航道:西北航道(粉色);東北航道(黃色);北海航線為東北航道的一部分,黃白相間
就東北航道一部分的北海航線來說,俄羅斯堅稱對其擁有主權。俄羅斯規定,外國船只在進入北海航線之前需要獲得許可,并且需要在俄羅斯破冰船的護送下行駛。對此,美國等其他北極國家表示反對。
西北航道方面,美國和加拿大兩個盟友之間有著極為激烈的爭執。今年5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北極國家會議上突然拒絕了加拿大對西北航道的主權主張,嚇了加拿大一跳。
蓬佩奧對各國代表說:“我們認識到,俄羅斯并不是唯一一個在北極提出非法主張的國家:美國與加拿大在西北航道的主權問題上存在長期爭執。”對此加拿大外長弗里蘭迅速駁斥道:“加拿大非常明確西北航道是加拿大的(內部水域)。它和加拿大有很強的地理聯系。”
9月10日,加拿大公布一項針對北極地區的10年戰略計劃,內容包括加強在北極的軍事部署,以及在西北航道行使主權。從各國在航道上的主權爭執可以看出,當各國將北極視作地緣政治熱點之后,軍備競賽將不可避免。目前,美國和俄羅斯在北極的軍事部署領先于其他北極國家。
十年前,小布什政府頒布“國家安全總統指令66號”文件,確立了美國對北極地區的新政策。在布什政府確認的美在北極的六大利益之中,第一項便是國土安全問題。
指令稱,美國在北極擁有廣泛和根本的國家安全利益,并準備獨立或與其他國家聯合行動,以維護這些利益。其中包括導彈防御和預警;部署??障到y進行戰略封堵、戰略威懾、海上安全行動;以及確保航運和飛行自由。
美國國防部在今年6月發布的最新《北極戰略》中指出,美國在北極的早期預警系統由部署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50多個雷達提供。在圖勒空軍基地等地的雷達可支持太空監視和衛星控制網絡,每天跟蹤上萬個物體的運行軌跡。
相比之下,俄羅斯在北極的軍事部署則更加全面和深入,最早可追溯到蘇聯時期。2014年12月1日,俄羅斯北部艦隊聯合戰略指揮部(簡稱北方艦隊)成立。北方艦隊的總部位于巴倫支海的科拉灣,是俄羅斯海軍4大艦隊中最大的一支,占俄羅斯海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
北方艦隊成立的同時,俄軍花費9年時間在平均零下40度的地區修建了“北極三葉草”空軍基地(Nagurskoye Military Base)。這個占地面積達1.4萬平方米的軍事基地在2017年4月17日投入使用,可以容納150常駐名官兵并裝備最新武器裝備。
Nagurskoye軍事基地俯瞰圖
除了修建軍事基礎設施,俄羅斯在北極地區還有持續的導彈實驗活動以展示自己的核戰略威懾力量。今年7月,北方艦隊在北極的新地群島首次進行了Tor-M2DT地對空導彈系統發射。8月24日,北方艦隊的兩艘潛水艇在北極點附近水域成功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
正如氣候變化是全球性議題一樣,北極地區的地緣政治和生態變化也引來了非北極國家的關注。2018年1月,中國出臺了《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白皮書表示:“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北極事務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努力為北極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9月23日,包括中國在內的19個國家的科學家乘坐德國“北極星”科考船前往北極,開展迄今最大規模的北極科學考察項目。未來的北極會變成什么樣?隨著軍事、科考、商業開發等人類活動的日益頻繁,后代還能像哈爾羅杰一樣看到北極熊在雪地里打滾嗎?答案值得我們所有人認真思考。希望“冰川葬禮”不再僅僅被視為行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