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紡織品大國,但同時也受紡織品污染和回收利用問題的困擾。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廢紡產生量越來越多,但回收利用體系尚不健全;另一方面,紡織工業排放污水中染整污水水量大、污染物濃度高,是較難處理的一類污水,是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為有效推進解決上述問題,將慈善扶貧與生態環保有效結合起來,綠會成立“可持續資源發展工作組”,重點開展可循環利用舊衣回收活動,攜手各地公益組織,建立公益回收網絡,對所回收舊衣進行科學分揀,將符合要求的納入循環利用并捐贈給貧困地區,幫助解決貧困群眾生活問題的同時減少廢紡產生量;對無法循環穿著的,將作為可再生資源進行回收利用,減少因焚燒或填埋造成的環境污染,倡導全民綠色生活理念,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目前該項目已在天津、河北、河南、四川、山西、湖北、遼寧、廣西等全國范圍內開展。同時,綠會亦對生態環境部就《紡織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內容保持高度關注。
新華社貴陽9月23日電,我國每年大概產生2000萬噸的廢舊紡織品,怎么進行高值化的廢紡利用成為環保業界關注的重要話題。近日,由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主辦的“2019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暨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研討會”在貴陽市舉行,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潘永剛認為,未來廢紡市場潛力巨大,政策利好可以期待。
該研討會舉行期間發布的《中國廢舊紡織品再生利用技術進展白皮書》指出,中國每年消耗的紡織纖維達3500萬噸,每年產生的廢舊紡織品可達2000萬噸。
據了解,目前,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大致分為政府支持的廢舊衣物回收箱模式以及民間組織自發回收、品牌服裝企業自主回收、公益組織回收等模式。中國廢舊紡織品的再生利用率不到20%。
“當前國家大力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為廢紡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更大的契機。”潘永剛說,全國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中已有29個城市明確對個人違規投放垃圾行為進行處罰,各地垃圾分類立法進程正不斷加快;同時,一些地方管理部門將廢舊紡織品與廢金屬、廢塑料、廢紙、廢玻璃并列為主要可回收物,明確了分類標準。
“不同的紡織品面料,在回收利用的時候,都可以回收上來,但是怎樣分類、利用,難度非常大。”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原副司長馬榮介紹說,目前我國的垃圾回收處理行業還存在法律法規不健全、回收模式不清、缺乏有效監管等問題,同時,加強環保的公共意識和教育也有待提高。
“廢紡利用,市場先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廢紡產生量越來越多,一些專家認為廢紡利用要取得發展,后端的商品出口要打通,企業有盈利能力才能生存和發展,環保進程也能更好地與之相應推進。
潘永剛認為,讓廢紡回收利用成為健康產業,需要技術提升、裝備升級、標準完善,更需要在廢紡利用及再生產品的使用上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回收及資源化利用企業要在提高效益的同時減少投入成本,才能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指出,提高產業集聚度、拓展延伸產業鏈和提升再生產品質量,是實現環保領域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改變再生資源回收由市場主導、垃圾運收處理由政府主導的‘二元分治’模式是必然要求。”劉建國同時指出,不管是垃圾處理還是再生資源回收,都要從過去一種比較單純的市場行為模式向全民參與、社會共治的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