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回不去的老家”
2019-12-02來源:新京報
       東北“網紅”彼得洛夫的面孔之惑:曾想換掉這張臉

       “要是擱以前,我真愿意換掉這幅面孔,希望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普通人。但擱現在,我不想換了,它讓我的生活變好了,至少供我兒子上大學沒一點兒壓力了。我要說現在想換,太假了,太虛偽了。”

       十月底,黑龍江遜克縣的溫度已經跌到了零下,藍色的江面上浮動著流冰。這個邊陲小縣城與俄羅斯一江之隔,坐船過去也就十幾分鐘。45歲的農民董德升沿著江邊晃蕩,穿著一件發舊的黑色薄棉襖,一路哼著二人轉,一只小白狗跟在身后。看起來心情不錯。他撿起一大塊冰,放進嘴里,嘎嘣嘎嘣咬著。陽光灑在冰面上,映著他那雙寶石藍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兩側被凍得微微有些泛紅,毛線帽子下露出來一小撮黃色的頭發。“小冰不厚,晶瑩剔透,咬上一口,堪比豬肉”,他對著手機鏡頭說,然后哈哈大笑,是地道的東北大碴子味兒。幾小時后,這條視頻在網絡上的點擊量超過了五十萬,一千多條評論各式各樣,“就喜歡看彼得大叔熱愛生活的樣子”“這東北話比我還溜”。
       彼得洛夫董德升,是他的網名。2016年,因為一檔真人秀綜藝節目,這個長著一副俄羅斯面孔卻操著一口東北話的農民意外走紅。



       彼得洛夫董德升,是他的網名。2016年,因為一檔真人秀綜藝節目,這個長著一副俄羅斯面孔卻操著一口東北話的農民意外走紅。之后他也做起了直播,收莊稼、捕魚、講段子,讓彼得大叔坐擁了一百五十多萬粉絲。現在,當群演、上綜藝、做直播、拍紀錄片,彼得大叔一個也沒落下。看著視頻里這個面孔和說話十分違和的大叔,不少人會在評論里問,“你到底是俄羅斯人還是中國人?”

       黃頭發藍眼睛的東北農民

        “感謝老鐵支持!”“謝謝吉娜送的跑車!”董德升坐在手機架對面,一邊把新收的榛子裝袋,一邊做直播。四周堆滿了麻袋裝的大碴子、榛蘑,這本是家里的車庫,媳婦兒楊月梅兩年前改成了囤貨的倉庫。

       “你家蜂蜜為啥有點貴?”,他認真讀著彈出的每條評論,“簡單,別買就行了。”他挑了下眉毛,后半句突然降低了音量,瞥了一眼邊上的媳婦兒,確保她沒聽到。“瘋狂賣貨?我要是瘋狂賣貨我早在這嗷嗷喊了。”董德升不自覺就把手里的活放下,開始專心和網友嘮嗑。


董德升在自家倉庫做直播
 
       前些日子,不少平臺找過來說要簽約彼得大叔,讓他直播帶貨,一年收益能上百萬。但他閑散慣了,覺得現在過得也挺好。彼得洛夫董德升,是他的網名。2016年,因為一檔真人秀綜藝節目,這個長著一副俄羅斯面孔卻操著一口東北話的農民意外走紅。之后他也做起了直播,收莊稼、捕魚、講段子,讓彼得大叔坐擁了一百五十多萬粉絲。現在,當群演、上綜藝、做直播、拍紀錄片,彼得大叔一個也沒落下。看著視頻里這個面孔和說話十分違和的大叔,不少人會在評論里問,“你到底是俄羅斯人還是中國人?”

       “這可能跟我的俄羅斯血統有關,俄羅斯人一周掙點錢周末就都花了,我雖然沒那樣,但還是喜歡自在,這錢掙到什么時候才是個頭。”董德升身上有八分之七的俄羅斯族血統和八分之一的漢族血統。一百多年前,十月革命爆發,他的祖輩趕著馬爬犁從俄國逃難至此,在邊境線上遜克縣的小丁子村安家落戶。當時,來中國的俄羅斯族人在附近的村子里極為常見。小丁子村后來更名為邊疆俄羅斯族民族村,是中國第一個以俄羅斯族命名的村莊。董德升是遷徙后的第四代后裔,爺爺從小就告誡子孫,“我們是中國人”,家里禁止說俄語。“彼得洛夫”這個名字是他和俄羅斯唯一的連結,還是成為網紅之后才起的。

       “彼得大叔,你喜歡中國嗎?”直播里跳出一條彈幕,董德升瞪圓了眼睛,怒氣沖沖,“我就是中國人,我不喜歡中國我喜歡哪兒?”背后消火栓上面掛著的國旗都被震得晃了幾下。網友是新來的,不知道這個話題是董德升的禁區。直播評論里只要帶“二毛子”、“毛子”,他二話不說,直接拉黑。“這是對我的不尊重。”從小因為長相和其他人不一樣,董德升沒少因為這事兒和人干仗。曾經,董德升很討厭自己的這幅面孔,在人堆里站著,他永遠是最特殊的那一個。他曾想換掉這張臉。


董德升在黑龍江邊,對面是俄羅斯。
 
       山東媳婦兒和她的俄羅斯族丈夫

         “你這輩子做得最對的一件事兒就是嫁給了我。”“你知道什么叫苦海無邊,回頭無岸嗎,說的就是我。”一大早,董德升和媳婦兒就開始日常斗嘴了。

        1995年,21歲的山東姑娘楊月梅認識了黃頭發藍眼睛,東北話卻說得賊溜的董德升。
起初,楊月梅并不想嫁。“在那個年代,咱們生活的范圍之內突然有張不同的面孔,肯定接受不了。”90年代,像董德升這樣的中俄混血并不招人待見,帶著脾氣大、愛喝酒的標簽,雖然相貌英俊,但還是會被大家排斥,找對象并不容易。那時候只要能和漢族人結婚,他們會覺得是一件無比榮幸的事情,這意味著自己的下一代再也不會被別人用奇怪的眼光去看待。剛結婚的那幾年,楊月梅輕易不敢和丈夫一起走在街上。村里人愛嚼舌頭根子,遇見了就會問,“你是不是以前有什么不開心的歷史,怎么嫁給他了呢?”她無奈,也懶得解釋。要融入一個俄羅斯族大家庭,對這個傳統的漢族姑娘來說,也是個難題。周圍人一下子從黑頭發的變成一群黃頭發的,而且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就愛喝酒,拿酒當水喝,楊月梅坐在中間,覺得自己像是個外人。這種感受她沒和丈夫說過,害怕傷他的心。因為喝酒,夫妻倆總干仗。有一次吵架吵得兇,差點要離婚。那晚董德升回到家,話也不說,就往媳婦兒手里塞了二十塊錢。


董德升和媳婦兒楊月梅
 
        “都快不能過了,他還給我錢。扛一袋糧食能賺兩三毛,一袋糧食是180斤,這二十塊錢要扛多少麻袋糧食。”楊月梅眼眶有些發紅。那時家里很窮,董德升跟一幫兄弟組建了一個臨時人工裝卸隊,一天賺十幾二十塊錢,回家后不管賺多少都交給媳婦兒。“他除了愛喝大酒,其他地方都完全漢化了,就是東北人的性格。”楊月梅說。董德升好玩兒,“不務正業”,對錢沒有概念。有一段時間,董德升四處當群演,一走就是半個月。一次拍戲掙了兩百多,卻花了一千四。媳婦兒覺得這樣下去家里要債臺高筑。

        “我出去是見世面去了,你懂啥。”


董德升當群演的照片。
 
       “每次一掙點錢就都喝酒了,你要這樣的話,就別去了,家里早晚都得虧空。”最初日子窮,夫妻倆第一次賣糧,掙了七千塊錢,是家里的第一筆存款。董德升想存銀行,“錢有點兒就夠了,賺多少合適。”但楊月梅用這筆錢承包了五百畝地。地里長出來的黃豆、苞米,接連幾年都賣出二三十萬。后來還在縣城里買了個房子。谷子成熟了一茬又一茬,楊月梅心里最開始的那種不適感漸漸被柴米油鹽的日子沖淡。現在家庭聚會,男人們喝酒,她就和彼得姐姐們坐一起嘮嗑,孩子們也“姑姑長,姑姑短”地叫著。

       “我老公他長成啥樣,對于我來說都是親人,是孩子的爹。”

       隱藏身份的俄羅斯族人

       董德升的家族已經在這個邊境小縣城生活了五代人,他們一點點褪去俄羅斯的印記,在東北的黑土地上逐漸被中國化。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統計,中國境內俄羅斯族人口約有一萬五千余人,黑龍江沿岸的村莊里居住了大量的俄羅斯后裔。董德升的姑姥生活里至今保留著前蘇聯的影子,她今年74歲,長相一半漢族、一半俄羅斯族,是俄羅斯族第二代后裔,住在邊疆村的一個俄式小院里。家里有列巴爐子、做酸奶的壇子,她還常常用西紅柿自己做蘇伯湯,就著列巴吃。每年四月,邊疆村舉行巴斯克節狂歡,姑姥會穿上自己的布拉吉上街,和其他俄羅斯族婦女一起載歌載舞慶祝。董德升喜歡去姑姥家串門,每次去姑姥不是給他背五十六個少數民族,就是背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姑姥愛學習,書桌上放滿了孫子十四年前用過的書和字典。最近,她在自學俄語。下一代孩子們已經不想學俄語了,也吃不慣俄羅斯的食物,做酸奶、烤列巴這些手藝都將在姑姥手里失傳。


姑姥是第二代俄羅斯族后裔,今年74歲
 
       “想我媽媽,想婆婆媽媽,懷念她們以前在世時候的生活方式。下一代人已經離得很遠了,我還是挺近的。”姑姥偶爾會感慨。和姑姥年齡相仿,董德升的姑姑董春葉是俄羅斯族的第三代后裔,擁有百分之百的俄羅斯血統。姑姑一頭金發,一雙碧眼,眼眶凹陷,每次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就覺得長得不好看,和別人不一樣。直到三十歲出頭,姑姑聽說能染發,第一時間就去把頭發染成了黑色。新長出來的還是黃色,就繼續染,再長再染,這一染就是三十多年。姑父是中俄混血,“這樣誰也不用笑話誰”姑姑說。姑姑就想著,要讓兒子們娶個漢族媳婦兒,好把血統一點一點改過來。在過去的年代,父親因為這幅面孔吃過虧,受過打壓,姑姑一輩子都在隱藏自己的身份。

        從家里的窗戶向外望去,就是遜克海關。與波鎮僅一江之隔,但70歲的姑姑卻從來沒去過。家里條件不允許,也聽不懂他們說話,去了也沒啥意思。這個念頭一直被她壓在了心底。三個兒子里,老大李國華繼承了俄羅斯人的基因,愛喝酒、體格大。小時候沒少受欺負,同學們經常給他起外號。他在北京打過十年工,整個公司上上下下沒人喊他名字,見面就叫“俄羅斯”。表弟彼得在快手上火了之后,他也玩起了直播,起了個名字叫瓦西里。現在,他也成了“網紅”。以前這張臉讓瓦西里自卑,但現在卻給了他一份體面的生活,每個月能掙四五千,“我愿意當俄羅斯族人,現在出去好多人羨慕我,時代不一樣了。”
做直播的還有彼得的二姐,她是家族里打扮得最“俄羅斯”的女人,和姑姑不一樣,二姐從來不去染發。

       在直播室,經常有人問她為啥不會說俄語。“我從小就是吃大碴子長大的,也不是喝牛奶長大的,哪來的牛奶味兒。在這里生活久了,這就是我的家。其實咱們農村小老百姓沒有什么太大的抱負,在哪兒生活就是哪兒的人。”“我連我自己都不會演”


姑姑一家人,右邊是大兒子瓦西里

 
       十月底,剛剛下過一場雪,天空還有一層陰翳。清晨六點,下道干村里董德升的老房子就開始熱鬧起來。

       攝像機、燈光、挑桿兒麥,二十幾個劇組人員都聚集在這個小院兒里,地上還鋪著董德升前幾天收回來的苞米,窗臺旁邊掛著幾條剛打回來的江魚。屋里董德升一家三口正在拍戲,屋外站著一眾俄羅斯族群演,姑姑、表哥、表弟、二姐全部上陣。這是董德升第一次當主演,休息的空當,煙抽了一根又一根,成篇的臺詞還是背不下來,他用筆在紙上寫下“上臺千萬別緊張”。


董德升的二姐和她的女兒。
 
       董德升第一次去拍戲是2009年,演的是白俄土匪。這樣的角色,家族里許多人都扮演過,“演的都是俄羅斯土匪,沒好人。”但是,“包吃包住包路費,還給錢,又能去玩兒,這么好的事兒干啥不去!”

       2014年,導演李超邀請董德升拍了一部紀錄片《回不去的老家》。在片中,董德升帶著媳婦兒和孩子們去了海參崴,這是他們第一次去俄羅斯。董德升隨身揣著一張老照片,帶著故去的親人們重新踏上俄羅斯的土地,去看看俄羅斯的大海。在凱旋門前,導游說這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走過的地方,董德升突然情緒崩潰,淚流滿面。“我們為什么來到中國,就是因為他被殺了,清剿貴族。想到的都是我爺爺我爸跟我嘮的那些故事,太難受了。”董德升在鏡頭面前泣不成聲。



       李超感受到了董德升身上關于身份認同的矛盾和糾結,“他的父輩都是在中國出生的,他是沒有俄羅斯生活經歷的,除了長相,他已經完全就是個東北大漢了。但在凱旋門前,他就想到了他的家族,控制不了情緒。”

       在紀錄片中,第五代的兒子女兒已經完全沒有了身份焦慮。兒子全程都在玩手機,父子兩代人的矛盾就凝結于此。如今,兒子去了武漢上大學,女兒年紀還小,董德升偶爾會想起來曾祖父趕著馬爬犁跨越黑龍江的故事,卻不知道該和誰講。

       十一月的初冬,一場雪過后,黑龍江又凍了一層冰。傍晚,董德升去江邊溜達,小白搖著尾巴跟在后面。他往江里打了一個水漂兒,看著對岸的波鎮天色已暗。

       “現在對我來說,對面就是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我除了長相跟對面一樣,其他都找不到了”,董德升回過頭,用手指著遠處的土地,“我的情感在這邊,在我的地里,我的家里。”“要是擱以前,我真愿意換掉這幅面孔,希望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普通人。但擱現在,我不想換了,它讓我的生活變好了,至少供我兒子上大學沒一點兒壓力了。我要說現在想換,太假了,太虛偽了。”



        在不遠處的山腳下,是爺爺和父親埋葬的地方,董德升說等到自己死了以后,也要埋葬在這里。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