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縣通過開發護林員公益性崗位,實現生態與扶貧雙贏
五千二百二十名貧困戶護青山富口袋

“潘大王又要出門巡山咯!”
手臂上戴起印有“森林巡防”字樣的紅色袖套,腰上別著鐮刀,肩上扛起鋤頭,36歲的潘永鄉出門前一聲吆喝,引來孩子們咯咯笑個不停。
潘永鄉家在榕江縣水尾水族鄉拉術村滾通組,地處月亮山腹地,屬于州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為74.04%,至今仍保存著大量的珍稀植物及良好的生態系統。每天清晨,作為生態護林員的他都要走出家門巡山。山大林深、崎嶇難行,潘永鄉步伐卻很輕快,“心境不一樣了。”
以前的山,壓在了潘永鄉的心頭,莽莽群山望不見頭,貧困的苦日子也看不到頭。現在的山,郁郁蔥蔥,看在眼里喜上眉頭,護了青山富口袋,脫貧致富的日子在眼前。
守著青山過窮日子,是拉術村過去發展的“痛”。地處保護區雖贏得了好生態的名聲,但由于核心自然保護區不能發展相關產業,村民只能在生態緩沖區發展一些生態種植養殖或者林下產業。多年來,拉術村嘗試過種植生態水稻和蔬菜,養殖山地黑毛豬、林下小香雞等產業,但皆因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等原因,產業收益不高,脫貧之路依然漫漫。
“基本只夠溫飽,大家都想出去,但缺技術、缺文化,有些人甚至漢話都不會講,出去也難找到穩定的工作。”潘永鄉說。
如何讓貧困群眾不再“望山興嘆”?
2016年,榕江縣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切實提高農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收入比重,啟動生態護林員工作。該縣通過開發護林員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堅持“精準、自愿、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開展護林員選聘工作,幫助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并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增加收入。
據統計,截至5月,榕江縣已在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共選聘5220名生態護林員,不僅增強了基層森林資源管護力量,壯大了管護隊伍,同時有效改善了建檔立卡戶家庭的貧困狀況,帶動2384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實現“一人護林、全家脫貧”。
榕江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為貧困戶提供就業渠道,發放管護補助費的方式,增加貧困戶務工收入,既保護好生態,又助力脫貧致富,實現生態與扶貧雙贏。
為解決護林員的后顧之憂,榕江縣財政局和縣林業局根據管護承包協議等有關情況,嚴格核定生態護林員補助名單及補助金額,實行一季度一打卡、一撥付,并為每位生態護林員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險和見義勇為險。同時,為提升生態護林員隊伍素質,加強生態資源保護、管理及森林防火工作,各鄉鎮紛紛結合自身實際,組織專業人員,采取分片和分批的方式對生態護林員開展工作業務培訓。目前,全縣各鄉鎮共開展生態護員培訓105場,累計培訓生態護林員2225名。
記者了解到,在生態護林員有效護林的前提下,榕江縣幫助和鼓勵他們就近以勞務、土地、資金等不同方式參與林業產業、入股專業合作社等,多渠道增加生態護林員的經濟收入,推動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后,家里農活不僅不耽誤,每年還能領到1萬元的管護補助,增加家里的收入。”潘永鄉告訴記者,現在,他還在駐村干部的幫助下,發展了金鉤藤、油茶、板藍根等扶貧產業,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綠了青山富了口袋。如今,生態護林員已成為榕江全縣生態保護的主力軍,既有效保護了青山綠水,也切實拓寬了貧困群眾的收入渠道。(記者 熊誠 陳丹 李卓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