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王希文)日前,《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出爐,這是由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農業農村部等15部門聯合開展的全國污染普查工作。從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到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已經過去十年,這期間,我國糧食產量從5億噸增加到6.6億噸,肉蛋奶產量從1.2億噸增加到1.4億噸,水產養殖產量從3100萬噸增加到4700萬噸,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足。
十年間,經過農業農村部采取多項措施加強農業方面的污染防治,農業領域中的污染排放量明顯下降,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分別下降了19%、48%、25%。這充分說明農業的產量越來越高了,排放的污染越來越少了,綠色的底色越來越亮了。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自農業農村部打響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以來,我國的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三年負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農膜回收率達到80%。
近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我國農業發展已經從過去主要依靠拼資源拼消耗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初步形成了質量興農、效益興農、綠色興農的新格局。
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農業農村部在強化政策方面,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建立健全資源節約利用、農業投入品減量、畜禽糞污資源化等制度;完善了以綠色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探索農業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的金融、用地、用電等配套政策。同時,培育新型市場主體,開展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推行農業污染第三方治理。
在強化示范引領方面,農業農村部在果菜茶優勢生產區的175個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集成推廣了一批典型生產技術和運營模式。在705個縣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整縣開展養殖糞污處理設施建設。在200個縣實施秸稈處理行動,打造秸稈全域全量利用典型樣板。在西北100個縣開展農膜回收行動,推進標準地膜應用、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浙江、海南、安徽整省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建設,全國創建了80個農村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長江經濟帶的8省53個縣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
在強化科技支撐方面,農業農村部優化農業科技資源布局,加強農業污染防治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集成示范應用。組建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等國家科技創新聯盟,深化產學研企協作,合力突破農業污染防治技術瓶頸。發布重大引領性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推薦100項優質安全、節本高效、生態友好的農業主推技術。
此外,農業農村部在全國構建了農業生態環境監測“一張網”,布設了4萬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240個農田氮磷流失、500個農膜殘留、280個秸稈資源國控監測點,開展長期例行監測,及時掌握農業生態環境動態變化,支撐科學治污、精準治污。同時,還加強績效考核,健全工作落實與資金支持的掛鉤機制。
廖西元表示,目前,我國農業綠色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資源投入仍處于高位,生態環境不欠新賬、逐步還舊賬的壓力依然很大,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還不健全,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把綠色發展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鄉村生態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