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28日電(記者陳健)幾根細長的青黃色篾條,在手指間纏繞、飛舞,一會兒工夫,原本雜亂無序的篾條逐漸顯露出燈籠的模樣……這是51歲的殘疾人王志成在指導幾名婦女編織竹燈籠。
王志成是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居民,多年前的一場車禍,讓他的一條腿落下了殘疾。但這個當過兵的漢子,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勁。憑借靈巧的雙手,王志成不但自己靠竹編闖出一番事業,還帶動周圍的人就業增收,共創美好生活。
青神縣是中國竹編藝術之鄉,竹產業是四川省農業支柱產業之一。眉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楊宇說,青神竹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據現有史料,早在唐代,青神縣就有對竹編的文字記載,古人用竹條編竹席坐臥,編簸箕養蠶,編筐盛物,編扇子納涼。
王志成有著過硬的竹編技藝,2015年,他自籌資金30萬元,成立了青神縣瑞青竹藝燈飾有限公司,開始生產竹燈籠。“以前不太會用手機,為了更好地聯絡買家、獲取訂單,我現在學會了在QQ群、微信上接單,還找了幾家線上代理商。”王志成說。
在青神縣從事竹編的,很多是留守婦女和殘疾人,采取的是居家靈活就業的方式。7月27日下午,在青神縣青竹街道紅橋社區居民李惠明家的院壩里,堆放著竹篾原料和十余個冬瓜形狀的竹燈籠,她和幾個姐妹一邊聊天,一邊忙著手里的活。
李惠明和姐妹們編織的竹燈籠,就是通過王志成的公司在電商平臺賣出去的。“我從事竹編已經20年了,最開始編平面竹編畫,但是竹編畫所用的竹篾太細、太費眼睛了。后來我轉為編織竹燈籠,時間靈活,在家照顧老人小孩的同時,也把錢掙了。”李惠明說。
目前,王志成已帶動青神縣80余名村民實現居家靈活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余元。“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生意不好做。好在縣政府給我們辦理了通行證,讓我們去農戶家中收運產品、發放原料都比較順暢。下半年我們有信心做得更好。”王志成說。
在青神縣竹產業創新創業孵化園年輪竹藝坊里,48歲的殘疾婦女蘭和平正在編竹編。只見她兩手上下翻飛,不一會兒,一個竹燈籠便初具雛形。“編竹編很適合我們殘疾人,我一個月能掙2000元左右。”蘭和平說。
蘭和平是青神縣南城鎮蘭溝村村民,她幼時患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殘疾,不能行走。過去,她多次外出務工,都被用工企業拒絕。直到2012年,青神縣大力發展竹產業,啟動了竹編免費培訓,蘭和平經過一年多的學習,終于實現了居家靈活就業。
年輪竹藝坊創辦者徐建兵也是一名殘疾人。徐建兵說,竹藝坊承接電商企業訂單,產品通過網上銷售,去年各式竹編產品賣了上萬個,竹藝坊帶動了20多名村民就業,其中大部分是殘疾人。
青神縣林業和園林局局長萬紅纓說,利用林地發展竹產業,不僅不會破壞生態,反而能夠創造更多綠水青山。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接近50%,全縣竹林面積達到20萬畝,竹林成為美麗鄉村的一道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