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菇、杏鮑菇、香菇、蟹味菇、白玉菇、雞樅菌、灰樹花、玉木耳、銀耳……各種菌菇竟然在山東鄒城蘑菇小鎮“扎堆”瘋長。
圖為7月23日,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大束鎮南葛村村支部書記張向德巡棚查看香菇菌棒。
“農戶只要一心一意種蘑菇,就能走上小康路。”鄒城大束鎮南葛村村支部書記張向德今年1月帶領村民成立了南葛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當地政府主導下建立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
“以前大家種糧食、土豆,現在種蘑菇,力氣出得少,掙錢卻多了。”張向德說,村里的土地都已流轉種蘑菇,村民入股分紅,還可以種蘑菇掙錢。
記者近日走進香菇生產大棚看到,棚內配有降溫設備,標準化的架子上,整齊地擺滿了香菇菌棒。正在巡棚的張向德向記者介紹說:“一個棚有1萬支菌棒,每個大棚扣除成本,每季可收入2萬元到4萬元,一年能種兩季。今年上半年每個棚出菇4000至5000公斤。”
圖為7月25日,菏澤定陶區南城社區村民正在茗嘉興合作社削蘑菇根。
山東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現代化生產車間有幾萬平方米,卻看不見大棚,金針菇長在一個個瓶子里。公司副總經理張瑞濤介紹說,他們用玉米瓤、麥麩和米糠等按比例合成培養基種金針菇。培養基經滅菌后注入菌苗,從生產線上被輸送到培育車間,模擬光照、水霧、溫度,一切指標嚴格按照電腦數控,經過51天到53天,頭大根小的優質金針菇就可以出廠了。“目前,公司可實現日裝瓶32萬瓶,年產值達2.8億元,是目前中國單產量最大的食用菌生產企業,每天有160噸金針菇從工業生產線上‘種’出來。”
目前當地能培育20多種名優菌菇,年產鮮菇30余萬噸。截至2019年底,鄒城食用菌年累計種植面積達1730萬平方米,產值30多億元。食用菌企業可以帶動周邊村民就近就業,農民通過原材料采購、食用菌產銷、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入場工作等方式增收致富。
與鄒城相隔180多公里的菏澤定陶區南城社區也在小蘑菇里找到了致富經。“現在,我覺著啥生意也沒種蘑菇好,賺錢有把握。”曾經靠養鴨子過活的馬利剛拿到承包3個黑皮雞樅菌大棚這一季的11萬元分紅。“今年,在外打工的兒子、侄子都不出去了,我們爺仨一人一個棚,比著干!”
馬利承包的蘑菇棚屬于2015年成立的茗嘉興合作社。合作社由社區黨委書記馬化彬帶頭創建。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400余畝,完成投資2300余萬元,建有中國領先的液體菌種制作生產線1條、高標準菌包生產線1條,年實現銷售收入3000余萬元,帶動就業200余人。
馬化彬說,農戶承包過程中,合作社全程無償提供種植棚、菌包和技術指導,收獲的食用菌由合作社按照每斤5元的價格統一回收,除去人力成本,每個種植戶每棚凈利潤約8萬元。“在中國黑皮雞樅菌市場,茗嘉興具有定價權。”
從孟子故里鄒城蘑菇小鎮大束鎮,到黃河岸邊菏澤茗嘉興合作社,山東農村在蘑菇特色產業發展中走出了一條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