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您好,您袋子里裝的廢舊電池屬于有害垃圾,需要分類投放在紅色垃圾桶里。”暑假期間,家住北京市青龍橋街道林科院社區的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生朱弋天,一大早來到社區擔任“桶前值守”志愿者,指導居民垃圾分類。
今年5月1日起,北京正式施行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垃圾分類成了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一項涉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今年暑假,中國人民大學871名在京大學生組建了一支志愿者服務團隊。身穿藍色馬甲的大學生深入北京社區,化身為垃圾分類宣講員、指導員,讓“志愿藍”在綠色北京建設中展現青春風采。
家住房山區閻村鎮的人大環境與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徐術,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對社區各類垃圾回收容器的比例設置、垃圾回收運輸的具體方法等提出了優化建議。“參與到社區垃圾分類工作中,我才深刻理解,垃圾分類不僅僅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居民、物業、企業等利益相關方深度協同,是對基層社區治理能力的全方位考驗。”他說。
“能讓街坊鄰里多看一眼宣傳海報,就能在大家心里多埋下一顆綠色的種子。”家住石景山區的人大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張歡雨,在開展桶前值守服務的同時,還發揮自己在平面設計方面的專長,為社區設計了垃圾分類知識普及的宣傳海報。
人大青年志愿者協會還與人大社區居委會聯合推出“校園就是家園”志愿服務項目,組織在校大學生走進人大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為此,學校還專門為志愿者配發了防疫防暑物資,保證他們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下開展服務工作。
“人大社區里老年人居多,僅靠網絡宣傳和展板介紹,很難將垃圾分類的詳細標準和具體辦法傳遞到居民心里。因此,我們暑期留校學生組成了‘桶前值守’服務隊,用‘講給你聽’的方式,幫助社區居民養成綠色新風尚。”人大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陳誠表示,參與這次志愿服務活動讓這個暑假充實而有意義。
這次志愿服務對大學生們來說也是一次難忘的環保實踐。在志愿者崗前培訓的討論會上,人大教育學院學生張鵬飛說:“包裹廚余垃圾的塑料袋,需要跟廚余垃圾分開投放,我自己在生活中就經常忽視這點,參加培訓后我才發現垃圾分類確實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情。”
“參與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是引導師生踐行綠色生活方式、認同綠色發展方式、建設綠色家園的重要舉措。”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表示,要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垃圾分類蘊含的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價值,在推進首都城市治理的法治、精治、共治中做貢獻,讓美好生活需要與新發展理念在身體力行的綠色行動中得到統一。